鄔香玉
(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葦子溝中心小學)
摘 要:作文是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一個人的寫作能力直接反映了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所以在教學中對學生的作文能力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更要從點滴做起。
關鍵詞:作文能力;教學;寫作
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一定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作文寫作太難了”“寫作文應該從什么地方下手呢?”“寫作文,沒有什么思路啊。”“湊湊字數算了,實在不會寫”……這是課堂中很多寫作困難的學生真實的心聲。作文是多種基本功的綜合運用,而語文基本功是靠平時閱讀時不斷積累起來的,所以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應從平時教學中的一點一滴做起。
一、備課時落實作文知識
備課是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有的教師在備課常常忽視課文中的作文知識,沒有把每課的作文知識落實到備課中,添加在教學目的的項目中,這樣下去課文中的相關作文知識教師就不能很好地教授給學生。所以我們在講讀課文的同時,應注重傳授作文知識,這對于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大有益處。例如《落花生》一文:它是一篇以事喻理的文章;文中蘊含直接點題以及圍繞中心,主次分明的寫法。教師如果在備課時善于挖掘文章中的作文知識,并能持之以恒,那么學生的寫作知識會很快地積累起來。
二、教學中注意加強基本功訓練
1.加強語言文字訓練
作文是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因此加強語言文字訓練是寫作的基礎。
(1)培養學生用詞造句的準確性
閱讀教學中,當發現某些句子用詞十分準確恰當時,教師應找出典型的作為例子引導學生體會。例如,《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有寫大青蛙“蹲”在荷葉上的神態的詞句:“她們游到荷花旁,看見荷葉上蹲著一只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雙大眼睛。”教學時,教師可以問學生:“把‘披著換成‘穿著,把‘鼓著換成‘長著行不行?”學生討論后會回答:不行,用“穿著”雪白的肚皮就露不出來了,用“長著”不能說明青蛙的眼睛是凸出來的。在比較、辨析的語言實踐中,學生自然懂得用詞準確、生動對刻畫形象、表達思想內容的重要作用,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感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培養學生語言文字積累習慣
積累是寫作的第一手材料,教學時,應力求學生對優美的語言產生興趣,每當遇到佳句、佳段時,教師應繪聲繪色地朗讀,或指導學生朗讀,學生的情感會油然而生,此時,再引導學生對華麗的詞句、優美的句子、描寫細致的段落加強背誦。久而久之,學生在閱讀中養成處處留心學習、時時注意積累的好習慣,寫作的時候用的材料就可以信手拈來。
2.加強思維能力的培養
語文教學中字、詞、句、段、篇的訓練,實際上都是思維訓練。因此,課堂上教師應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善于引導學生的思維一步一步地深入發展。
(1)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中應設定一定的語言環境,引導學生逐步把話說得有條理,說得完整,進而鍛煉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如,用先觀察后敘述的方法、對比的方法分析事物的特征、復述故事、看投影片等。通過這些語言環境激發學生表達的興趣,使學生的思維想象力有一定的依據,這樣才能使學生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寫作文時才會有中心、有條理、語言通順連貫。
(2)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教學時通過質疑問難、討論問題的方法,鼓勵學生敢于懷疑、勇于思考、善于分析,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活躍他們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不被一種固定的模式限制。作文時才能使學生展開想象,能從實際的事物出發,由此及彼,使文章的內容更加豐富、生動。
(3)加強仿寫訓練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每篇課文都是學生學習寫作的例子,學生照這個范例抒發自己的心理所感,在仿寫中提高,是學生練習寫作的一種有效方法。
練習仿寫應先易后難,從仿寫句子到片段再到篇章循序漸進地進行。對于文章中仿寫生動的句子,教師應指出,在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激活他們的寫作欲望。如:“小魚悄悄地露出了水面,吹了個小泡泡,盡管它這樣機靈,還是難以逃脫翠鳥銳利的眼睛。”學生會寫出其他動物活動時的樣子。再如《桑娜》一文,描寫了許多心理活動,這些心理活動的描寫對于刻畫桑娜淳樸、善良的品質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后可以讓學生練寫心理活動的片段,要寫得真實具體。這類的仿寫很多,如學習《課間十分鐘》后,學寫一種活動場面,要寫得具體、生動。學習《我們家的貓》后,練習寫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注意要細心觀察,抓住特點寫作。以上這些寫法應注意:無論寫片段還是寫文章,指導學生不應該套用原文章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所選內容寫心理感受。這樣在仿寫中不斷發展、創新,達到讀寫結合的目的,不斷提高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王國宏.從點點滴滴做起 培養學生作文能力[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8(6).
[2]崔富蘭.淺談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J].東方青年·教師,2013(16).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