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
摘要:目前在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包括基礎教學不足、課堂指導方式單一等,為了有效提高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水平,本文展開了深入的探究。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
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效率較低已經成為了較為突出的問題,這不僅影響了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同時也不利于學生語文寫作基礎的夯實,許多教師在展開作文教學中采用的都是傳統的“范文分析—討論思路—自由寫作”的模式,這種僵化的作為寫作方式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必須要對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展開深入的研究,從而給出有效的教學建議[1]。
一、重視提升小學高年級學生寫作基礎能力
1、重視有效展開基礎字詞教學。在展開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時,教師必須要充分重視對學生基礎字詞的教學。字詞基礎是學生進行作文寫作的重要基礎,只有學生具有較強的字詞基礎,才能更加靈活的運用詞匯進行表達,而在許多小學高年級作文中,經常會出現錯別字、詞不達意以及高級詞匯鮮見的現象,這些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作文表達能力,因此教師必須要加強對學生字詞字義、高級詞匯的教學。
2、加強學生句式積累與運用水平。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語文基礎,而決定其作文寫作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其句式的積累與運用水平。許多學生寫出的作文僅僅是辭藻的堆砌,缺乏對句式的合理運用,即使擁有較好的作文立意,仍然無法進行生動的表達。因此這對這一現象,教師需要在日常閱讀教學、課文教學等環節,將對句式的積累與運用貫穿課堂教學中,從而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提升自身的句式儲備量以及句式運用水平[2]。
3、強化學生作文寫作的構段謀篇意識。在掌握了加好的字詞基礎以及句式運用水平后,教師還應該重視對學生構段謀篇意識的培養。在日常教學中,遇到具有優秀、典型結構的文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其文章段落布局進行深入的探究,總結其手法,并鼓勵學生進行模仿,如《威尼斯的小艇》這篇文章,學生就可以積累其中運用的“總分總”寫法,從而經過不斷的積累提高學生的構段謀篇水平。
二、合理展開有效的作文指導教學
1、通過營造開放式課堂、提高學生作文寫作積極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一直是學生較為頭疼的課程,許多學生認為寫作文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因此教師在展開作文教學時,需要重視通過構建開放式課堂,來有效提高學生對于作文寫作的積極性。作文寫作的靈感與素材通常都來自與學生的生活,因此教師也應該將作文教學延伸到學校課堂之外,并豐富其習作形式,如展開課外寫生活動、日記、讀書筆記以及校報投稿等,從而將作文練習延伸到課堂之外,并逐漸消除學生對作文寫作的抵觸心理,并逐漸發現寫作的趣味性。例如在學習《開國大典》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觀看這部電影,然后讓學生撰寫電影觀后感,并結合課文與電影進行觀后感的品評,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3]。
2、注重合理引導學生讀寫結合。作文教學展開的一個重點就是要培養學生獨立看書寫作的能力,只有學生掌握了良好的閱讀能力,才能從文章中得到啟發,最終將優秀文章的思路運用到作文寫作之中。因此教師可以在日常的課文教學中主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朗讀出聲,并對文章中的優秀段落、句式以及詞語進行反復的朗讀與賞析,從而使學生通過讀寫結合獲得更好的作文寫作能力。
三、有效采取多項修改措施提高教學實效
1、學生互批。提高作文教學實效的一個重要手段是對作文進行有效的修改工作,而學生互批活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修改積極性,同時還能夠使學生通過找出對方寫作中的優點與缺點,達到提高自身寫作水平的目的。小學高年級學生對于作文評分有著榮譽心理,因此很樂意通過互相修改的方式來閱讀對方的作文,且在修改過程中學生能夠產生一定的責任感,因此采取這種修改方式能夠得到學生的積極參與。同時,學生通過互相修改作文能夠吸取對方的寫作有點,同時對于對方存在的不足也能進行有效的自我反省,因此能夠起到較好的作文批改效果[4]。
2、學生自批。學生自批也是一種重要的作文批改方式,在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作文寫作之前先擬好提綱,并對自己的文章立意、主題進行簡要的撰寫,然后在學生寫作結束后,提醒學生根據自己擬好的提綱對作文進行批改,許多學生通過與提綱進行對比,就能發現中自己在文章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的進行修改,這種學生自批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邏輯性,并養成學生謀篇布局、圍繞作文立意進行寫作的能力。
3、教師修改。教師修改能夠從立意角度對學生的作文進行審視,從而幫助學生在作文寫作中推陳出新,有效提高學生的作文思想水平。例如在在一次關于“感恩”的作文寫作時,學生們拿到題目后通常都會圍繞教師、父母、朋友的角度來寫,寫其對自己的幫助,然后再圍繞“感恩”這一命題進行思想的升華,而這種寫作思路卻很難寫出新意,但其中一位同學卻沒有圍繞感恩這一主題展開大篇幅的論述,而是重點描述了一個片段:自己走在上學路上,母親一路小跑追上來將手中的書本遞給了她,她看到了母親手上還未擦凈的洗衣服留下的泡沫,沒有告訴母親其實自己不需要這本課本,停滯了一瞬便接過了書本跟母親告別。這位學生重點描述了母親的神情、手上尚未擦凈的泡沫以及自己拿到書本時的心理活動,整篇文章從一個小小的細節展開,沒有過多的對題目立意進行渲染,卻讓人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對母親的感恩之情。在講評課上,老師以這一范文為例,并針對學生寫作中較為常見的選材進行了對比分析,并在立意與選材方面對學生進行啟發與點撥,從而使學生能夠深刻的認識到在切入主題時的技巧與角度,同時也有效幫助學生提高了對作文主體的思想認識。
四、結語
本文從提升學生寫作基礎能力、加強學生句式積累與運用水平以及采取多項修改措施提高教學實效這三個方面展開了深入的探究,認為教師需要在夯實學生寫作基礎能力的層面之上,通過展開有效的作文教學方式以及高效的作文修改手段,來真正提高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 牛衛紅.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11:24-26.
[2] 王瑛.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的現狀與改進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6,07:124.
[3] 魯進.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效果提升策略探討[J].改革與開放,2013,10:145+147.
[4] 董俊明.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中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探究——以小學六年級為例[J].學周刊,2015,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