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海燕
摘要:小學數學是否擔當了為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奠定堅實基礎的重任,就是看數學教學中是否注重培養學生數學素養,是否讓學生具有數學的生活意識,即讓學生“領悟出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能用數學眼光去看待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也就是數學生活化意識。這種意識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習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意識;培養數學素養
新編小學數學教材從概念的形成、方法的歸納、知識的運用等方面已為數學生活化意識的教學創造了很好條件,但如何運用這些條件,就需要我們教師發揮創造性才能,去積極開發挖掘,建立起數學與生活的互通道,使課堂上的數學、書本上的數學更貼近生活實際,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下面就談談這方面的幾點體會。
一、從生活實際中抽象出數學知識
數學根植于生活,研究的是客觀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它來源于客觀世界的實際事物。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教材內容融入到學生現實中去,讓課堂成為學生生活的記憶再現,讓學生感覺到生活處處有數學、需要數學,學習數學就是解決生活小事。
1、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概念、計算法則。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相應的實例。例如:在常見的數量關系“工作時間×工作效率=工作總量”中的“工作效率”,學生不易理解。為此,我在教學前,在班里舉行了一次折紙飛機比賽。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單位時間內所作的工作量。又如,“小括號”的教學可以這樣進行:先出示“8+6×5”與“6×5+8”兩道算式,讓學生復習運算順序。然后出示應用題:工人老師傅上午工作3小時,下午工作4小時,每小時做12個零件,他一天共做幾個零件?(要求列綜合算式)學生列式計算如下:①12×3+12×4=84;②12×3+4=12×7=84。兩種答案都是84,針對第二種方法,教師設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我們能這樣做嗎?我們怎樣才能先算加法呢?激起新舊知識間的矛盾,在學生束手無策時,適時引出小括號。這樣,通過問題的設計,矛盾的解決,使學生了解引進括號的原因和用途,懂得了先算括號里的數的道理。
2、從貼近學生實際水平的現實出發引出概念。例如,“面積單位”可以這樣教學:先出示大小差別比較明顯的兩個三角形,讓學生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得出:面積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來;再出示兩個等寬不等長、面積差不多的長方形讓學生比較大小,得出:面積的大小可以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出來;然后出示長、寬不等、面積差不多的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讓學生比較大小,學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畫方格,再通過比較方格數的多少來比較面積的大小;最后出示兩個方格數相等,但面積明顯不等的圖形,引導學生討論,方格數相等為什么面積不相等?從這個現實問題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須有統一的標準。這時引出“面積單位”,已是“水到渠成”了。這樣組織教學,學生不僅掌握了面積單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積單位產生于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受到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
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數學生活化,不僅要讓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更重要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數學就是為了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也就是反哺生活、服務生活。因此,教師應聯系實際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1、聯系生活實際,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后,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學習了圓的知識,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為什么車輪的形狀是圓的,三角形的行不行?為什么?還可以讓學生想辦法找出面盆底、鍋蓋等的圓心在哪里。通過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廣泛運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2、創設生活情境,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掌握了某項數學知識后,可以有意識地創設一些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的環境。例如,學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識后,讓學生算一算自己所在單元每家每戶應付的電費、水費;學了“利息”的知識后,算一算自己在“新星小銀行”存儲的錢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
在學了可能性的知識后,我和學生做了一個游戲,方法是:在一個布袋里放6個同樣的小球,分別標上1—6六個數字,老師和學生輪流每次從袋中摸出2個小球,如果球上兩數相加和為偶數,學生贏,加起來和為奇數,教師贏。比賽結果教師贏的次數多,然后引導學生討論,并把各種情況一一列出,得知,和為偶數的有6種情況,和為奇數的有9種情況,老師贏的可能性占60%,學生贏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師贏的次數多。最后還指出,街頭巷尾的有些賭博活動,“坐莊”者使的就是這種騙術,不要輕易上當受騙。
3、加強實踐操作,提高學生服務生活的能力。要把課堂上所學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往往被錯綜復雜的生活現實所難住。這就要加強實踐操作,培養把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服務生活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要學生測量計算操場邊的水杉樹高。水杉高參天,如何測量?多數同學搖頭,少數幾個竊竊私語,提出爬上去量,但是兩手抱樹怎么量?有人提議拿繩子,先用繩子量樹,下樹后再量繩子。這可是個好辦法,可又無枝可攀,如何上去?教師適時取來一根長2米的竹竿,筆直插在操場上。這時正陽光燦爛,馬上出現了竹竿的影子,量得這影子長1米。啟發學生思考:從竿長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測樹高的辦法嗎?學生想出:樹高也是它的影長的2倍。(教師補充“在同一時間內”。)這個想法得到肯定后,學生們很快從測量樹影的長,算出了樹高。接著,教師又說:“你們能用比例寫出一個求樹高公式嗎?于是得出:竿長:竿影長=樹高:樹影長;或:樹高:竿長=樹影長:竿影長。通過這樣教學,學生不僅有了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更重要是培養了學生創造性的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生活離不開數學,更需要智慧下的數學。
總之,培養小學生數學生活化意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堅持不懈地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走生活化的數學道路,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夯實學生服務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