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加瑪麗·沙拉木
摘要:新《數學課程標準》在關于數學教學活動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師要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多提供讓學生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指導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學習方法。教學活動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與合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倡導探究性學習,讓學生都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而獲得自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數學:自主教學
引言
素質教育倡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成績。《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理念非常明確,致力于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課程內容包括數學的結果及結果形成過程和蘊涵的思想方法都要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教學活動更應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明確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起到組織、引導、合作的作用。對于數學教學更是明確說明: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所以,筆者認為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該從學生的特點出發,研究數學學習在這一特定年齡階段如何有效開展自主學習。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對數學課堂的多個環節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努力通過對不同課程類型、課堂環節的雕鑿達到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初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本文就自主教學展開以下幾點分析:
一、教師引導制定學習目標
不同的學生在學習風格、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不同的學生要根據自我需要制定出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生要思考自己能學、要學、想學的內容,根據整體學習情況制定學習目標。學生在制定學習目標的過程中能增加他們對學習目標的認同感,激發學習熱情,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這里以《二元一次方程》內容為例,數學教師可以預先準備好預習作業、預習提綱,讓學生結合自身情況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中,學生會先對一元一次方程知識進行回顧、復習,再預習二元一次方程的相關知識,在對兩者進行比較后,他們也會認識到二元一次方程解的相關性和不唯一性,然后再設定自己的學習目標,有效提高了他們的學習參與性。
二、善于創設教學情境,激起學生自主參與和自主學習的欲望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教學的本質其實是師生互相交往的過程。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他們也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出更多的學習熱情。此外,教師在課堂授課過程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新穎的問題,創設一些能讓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這樣才會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讓學生都能自主參與、自主學習。學生對一些比較貼近他們實際生活、與他們實際需求相吻合的事物充滿著濃厚的興趣,如果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設計一些貼近他們生活、學習的題目,并且再創設相關的情境,則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學習當中,極大地激發學生自主參與和自主學習的欲望,培養他們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例如,在學習“平均數”概念的相關知識時,可創設這樣的情境:某廣告公司需要招聘廣告策劃人員一名,分別對A、B、C三名候選人進行了創新、綜合、語言等方面的測試,那么,他們中誰將被錄用呢?可在課堂上讓學生扮演廣告公司老總,如何招聘并且講出理由。創設這種讓學生扮演角色的情境教學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思考積極性。以此來鍛煉他們的分析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加深他們對平均數概念的理解,而且還形成好的課堂氛圍,推動著教學的順利開展。
三、放寬教學過程,重視教學成果
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在教師上課前先為講課內容做好充分準備,很多教師怕課堂上出現“意外”。使得教與學按照老師的思維方式進行,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只扮演著任務完成者的角色。這種教學方式,學生不是探索知識而是完成任務,學習意識被教師支配著,逐漸失去探索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要開放教學過程,老師課前不將課堂進行規劃,可按照學生的思維方式進行教學,利于調動他們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意識。例如,有這樣一道數學題:一服裝店專門賣短袖,在批發貨物時每件25元,按照市場價格,銷售情況和衣服單價是這樣的關系:在一個時間階段內,每件衣服的價錢是33.5元,總銷售為500件。如果每件都降低一元錢,銷售量則會增加200件。由此,可讓學生分析最佳的銷售方案。學生在得到這道題時,都會認真計算起來,仔細考慮、分析,再通過討論,得出最后的答案,在討論中得到最佳的銷售方案。以上實踐證明,教學是一種開放的活動,學生不斷思考問題,才能解決更多的問題,因而也才能感受學習的樂趣,更好地培養自主發展學習能力,激發求知欲望做好準備。
四、提供自主學習的平臺
自主合作的教學方式是新課程改革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在自主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平臺,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讓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拓展。在開展自主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搭好“引導”的平臺,通過恰當的問題,準確清晰地啟發、引導學生投入到積極思考中去,在思考中求知求真,再通過恰當的歸納和示范,使學生對相關知識理解更透徹,在自主學習中掌握技能、積累經驗。例如,在學習“冪的乘方”內容中,教師可根據學生已經掌握了上一節“同底數冪的乘方”的運算方法與推導過程的知識點,在此基礎上稍加引導,很多學生便能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主探究,自己推導出冪的乘方的公式,并且使用起來駕輕就熟,這是教師直接講授所達不到的效果,并且使學生有興趣求新知,在激發學習積極性方面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種教學也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初中數學是一門深奧的學科,初中數學教學還處在入門和打基礎的階段,需要引起教師與學生的高度重視。而自主學習給學生帶來的無窮的“財富”,自主學習教會學生如何去觀察、去思考,如何提出問題、如何展開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等多方面的能力。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呈現出來的是多元、動態、開放的學習態度,有利于喚醒、發掘和提升他們的潛能,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價值觀和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這樣的教學為全面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邁出新臺階。
參考文獻:
[1]朱為群.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18).
[2]朱永青.成功構建初中數學自主學習課堂的幾點收獲.課程教育研究,2014(11).
[3]張興遠,王秀霞.初中數學自主學習模式初探[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