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秀香++鄭向麗
摘要:本文探究了微寫作教學模式問題,重點從訓練次數和訓練內容兩方面進行探究。采用小組合作模式,有利于解決訓練次數多與少的問題,并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自由寫作,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寫作激情,提高寫作興趣;隨文寫作,有效地把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便于學以致用,舉一反三;點評生活,擴大了積累的范圍,有助于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的意識。多種形式的巧妙結合,促進了學生寫作能力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微寫作;小組合作;自由寫作;隨文寫作;點評生活
微寫作以其簡短的篇幅和靈活的形式受到了學生的歡迎,然而,天天按照老師的要求寫,學生也會感到厭煩。為此,微寫作訓練的次數和內容,是微寫作訓練中應著重考慮的問題。為了解決訓練次數多與少的矛盾,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得到了學生的認可,也達到了訓練的目的。
所謂小組合作,即把班級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6人或7人,以小組為單位,在每天語文課前展示微作文,由同學和老師點評,推出佳作,指出努力方向。這樣,每個同學每2周訓練一次作文,欣賞10次,相當于每2周學習10次作文寫作方法,運用1次,這樣,在學與練的過程中不斷受益,提高寫作能力。
訓練次數問題解決了,接下來的重頭戲是訓練內容的選取,既要顧及學生的興趣,還要兼顧作文知識點和能力點的落實。在我們的寫作實踐中,總結出了以下方面的內容:
一、自由寫作,率性而寫
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形式自由寫作,這是每學期開學之初的“熱身”活動。學生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聽從內心的召喚,追隨著意識的流動,心之所想,手之所寫,讓文字和心靈一起跳動,讓語言和情感融為一體,暢暢快快,一吐而盡。這種寫作形式的好處在于,不僅讓學生的興趣得以展現,才情得以發揮,情感得到釋放,而且讓教師了解了學生的心聲,更好地因材施教。在學生的習作中,我們看到了他們對早戀的真實看法,一個學生寫到,“我知道,感情的事不是說放下就放下的,心不是水龍頭,說關上就可以關上的。……”還有的學生傾訴自己和家長的矛盾,“為什么非讓我學醫呢?你們是醫生,我就必須也是醫生嗎?為什么我不能選擇我喜歡的計算機專業呢?啥叫不務正業?既然是不務正業,那么那些計算機行業的專家和精英,都是不務正業嗎?”這些吐露真情實感的文字,確實讓我們震撼,這里有他們的委屈和無奈,也有感動和歡喜。看到這樣的文字,你能說他們不會寫作文嗎?
二、走近課文,隨文而寫
張志公先生說:“說到最根本處,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得從閱讀教學入手。”的確,讀與寫是難以分開的,作文作文,就是在文中學,學中做。因此,微寫作訓練必須要和閱讀教學結合起來,在閱讀中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這就要求教師有一雙慧眼,發現引導學生練筆的因子,找到讀寫訓練的契合點,提煉出合理的寫作訓練內容。
(一)妙語欣賞
教材上的課文,多是名家的名作,其中有很多精妙語言值得細細品味,很多名言佳句給人無限啟迪。如果抓住這些妙語佳句,談現實感悟,或賞析語言技巧,都是不錯的訓練方式。通過欣賞名句,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名句的魅力,也讓學生體會到名句之所以成為名句的原因,從而得到寫作的啟發,應用于自己的寫作實踐中。
(二)人物評價
引導學生評價課本上的歷史人物、文學作家,亮明對這些人物的態度,寫出自己的思考。學生對人物的評價雖帶有明顯的個人主觀色彩,或許不是很客觀,但讓我們看到了學生的思想和觀點。
(三)技巧模仿
課本上的文章,在寫作技巧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在引導學生欣賞之余,如能加以模仿練習,定能增強對這一技巧的認識。這樣也能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如在學習《記梁任公先生的演講》一文時,引導學生練習寫人時抓住典型的語言動作的技巧;學習《荊軻刺秦王》時,引導學生練習場面描寫的技巧;學習《勸學》時模仿其比喻論證的技巧……學生的創作也許沒有名家的精彩,但一次次的練習,也可以讓學生熟能生巧。
(四)續寫改寫
有些課文,言有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對于這類文章,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續寫,如學習《氓》時,引導學生續寫女子和氓一刀兩斷后的故事,以此感受當時社會的特點,認識女子悲劇的社會性;學習《橋邊的老人》時,引導學生想象老人的過去和未來;學習《蘇武傳》時,引導學生補充蘇武歸國后的生活。續寫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順著作者的思路或情感發展的方向發揮想象,而不能憑空想象。
而對于改寫,經常訓練的是文體、語體之間的轉換,如把詩歌改寫成散文、把文言文改成白話文,還包括書面語與口語、整句與散句的相互轉換等。前者側重于對文章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后者側重于語言的訓練;前者有一定的難度,后者較為簡單。這是因為前者的訓練在某種程度上綜合了以上的訓練內容,既包括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有學生想象力的發揮;既要緊扣課文的情調,又要有自我的創造,否則就不是一個恰當的改寫。如一個學生用調侃的網絡語言改寫荊軻易水訣別的場面,就削弱了荊軻訣別時的悲壯,違背了原創的情感,是不合適的改寫。
三、關心生活,積累點評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學生要想寫出好作文,必須學會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提高認識,提升能力。除了學生自由寫的生活感悟、生活記錄外,在這里,我們重點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典型事件和點評生活中新近發生的時事,以此引導學生積累典型論據,關注生活中的大事、熱點事件,改變過去“一心苦讀圣賢書”的狀況。一般由學生尋找材料,分析材料,全班學生點評優劣。實踐證明,學生的視野非常開闊,選取的材料非常廣泛,既有高考狀元頹廢成為流浪漢,還有酒店員工違背規定“偷”了一張手紙;既有房車車主拒付45元高速過路費,又有老年人的電腦課堂;既有天津爆炸案,又有謝霆鋒的“十二道鋒味”;既有器官移植,又有班級設53個班干崗位……由此可見,當今學生的興趣多么廣泛,他們絕不是老師家長眼中的一無所知,學生的知識面或許比我們還要廣呢!
除了搜集材料,每一小組的6個成員還就材料發表見解。他們或肯定,或否定,每一個人從不同角度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在觀點的碰撞與交流中豐富了認識,提升了思維,錘煉了語言。如某小組就“2015年全國高考狀元敕封典禮舉行”事件,有的學生認為這是對狀元的一種肯定和鼓勵,未嘗不可;有的學生認為,這種敕封是一場供人圍觀的笑話,是對狀元的褻瀆;有的學生由此想到了對傳統文化的態度,不能盲目取其形式,而應理性思考后再取舍……如此種種,不一而足。學生樂于這樣的練習,因為話題是他們自主選擇的、感興趣的,觀點是自己想要表達的。
通過小組合作,將生活與學習、閱讀和寫作有效結合起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分組的人數不宜過多也不宜過少,一般5-8人較合適;分組時要注意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使小組內可以互幫互助;同時,小組要有固定的組長和成員;最后,小組選取的訓練內容要多樣化,以保證多種能力的提高。
注:本文是省課題《利用微寫作提高高中學生議論文寫作能力的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