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俊海

摘 要:高三很多學生抱怨,全國卷選擇題看不懂、做不對,不知如何入手;還有就是所學知識好像不考,課堂上所學內容跟高考聯系不上……明明知識點都懂,但是考試時就分不清方向,抓不住考點。針對此問題進行簡要闡述。
關鍵詞:核心素養;解題能力,時空觀念;歷史理解
學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考題太難,還是我們的教學方向出現了偏離?通過2016年高考全國Ⅰ卷的各省成績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歷史選擇題高低差距超過了十多分。也就是說單單選擇題的差距就占了四分之一左右。作為剛實施全國卷考試的省份如何進行有效教學,縮小各省間的差距成為教學教研中的當務之急。
統觀2016年高考全國卷試題,各個學科、各套試題都不約而同地體現了對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就歷史學科而言,對核心素養的考查比較隱性。大多數題不只是考查某個單一的核心素養,而是綜合考查多個核心素養。
自從新課標實行后,高中歷史各種版本教材相較以前的版本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時間跨度大,時間線索不明顯,專題性較強。這使得學生的頭腦當中不能形成一條清晰的時空線索。更有甚者,一年過去了,對我們華夏文明、歷史事實的先后順序一頭霧水。為什么會這樣呢?有的老師說:新課程對時空觀念的弱化,導致教學當中對時空線索的不注重,最終的結果自然是在全國卷中發現不了問題,不能聯系時空觀念,自然也就解決不了問題。
從全國卷高考題中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題都離不開時空線索。如果在平時教學中不注重時空觀的培養,學生是很難在考試中找到突破口的。所以,進入高三后,有心的教師一定會準備一份詳細的大事年表,并且要求學生在一個月內非常熟悉,并進行縱向、橫向時空知識比較。只有時空觀念過關,才能找到解題
之門。
什么是時空觀念呢?歷史的時空觀念是指歷史時序觀念和歷史地理觀念。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時間和地理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將史實置于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當中,才能顯示出它們存在的意義。歷史學科的知識是建構在歷史時空基礎上的,對歷史的認識必須從時空觀念的角度出發。
例如.(2014年海南卷18題)周恩來曾回憶說:“講到中國革命的性質,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談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時,這卻是個很嚴重的問題……當時無論從莫斯科中山大學或從西歐回來的同志又都輕視理論,所以對革命的性質問題搞不清。”這表明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 )
A.尚未確立明確的革命目標
B.受到共產國際的強烈影響
C.正確認識到農村根據地的地位
D.已逐漸克服教條主義傾向
【試題答案】B
【試題考點】國民大革命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解讀史料獲取信息的能力。依據材料中“從莫斯科或從西歐回來”“輕視理論”“革命的性質問題搞不清”等信息說明當時中共受共產國際影響較深,故B項正確;A說法錯誤,當時中共革命目標比較明確;由于對中國革命性質搞不清,所以沒有“正確認識到農村根據地的地位”,故C項錯誤;當時中共受共產國際影響,說明還沒有克服教條主義傾向,故D項
錯誤。
從以上表格也可以看出:歷史理解是核心素養的重點考核之一。所謂歷史理解,是指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今人要對歷史有正確的認識,需要從歷史的角度盡可能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過去的事物。對歷史事件的發生、進程、結果及性質、影響等,對歷史人物的言行、貢獻、歷史地位等,對歷史現象的出現、狀態、波及、后果等的認識,都需要將其放在歷史的條件中進行具體的考察。只有設身處地、盡可能符合歷史實際地對史實加以理解,只有從歷史發展的視野中理解歷史的變化與延續、繼承與發展,才能對歷史作出正確、客觀、辯證的認識。
如Ⅰ卷選擇題考查了儒學、宋明中央集權、列強的經濟侵略、洋務運動、英國的君主立憲制、馬歇爾計劃;Ⅱ卷的古代文字、科舉制、列強侵略、一五計劃、工業革命的影響,對這些知識,多從背景、影響、知識拓展等角度進行深度考查。主觀題涉及的明清經濟、啟蒙思想、近代中國經濟也都是學生所熟知的主體知識。
綜上所述,在當前情況下,要學好歷史,適應全國卷,就必須在平時教學當中注重學科素養的培養,只有注重了學科素養,學生才知道考什么,只有扎實了學科素養,學生才知道怎么考!
參考文獻:
[1]趙珊珊.“積土成山,積水成淵”:學生歷史解題能力的實質提升離不開語文素養的提升[J].中學教學參考,2012.
[2]范孝珍.高三歷史復習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