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步郁
【摘 要】數學作為小學課程中的一門基礎學科,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小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人們的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數學,數學思維是學習的關鍵。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遇到問題學會思考,善于獨立解決問題,與他人多溝通交流等,學生也應該利用好學生時代大腦得黃金時代,多思考,多學習,從小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良好的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老師的培養和自身的努力,從生活入手,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多思考,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從而更加高效的學習。本文從生活中發現數學,思考與合作,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積極評價,提高自信心,整理學過的知識,積極吸納新知識等多方面進行論述,討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應該具備的好習慣。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學生;習慣作用
好的學習習慣是受益終生的。小學階段是習慣養成的關鍵階段,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多閱讀,多思考,學會與他人溝通與交流,有獨立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也應該積極聽取教師的意見與建議,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為以后的學習與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從生活中,學生自身,數學教師的本身以及開展多種課外活動等多方面來進行論述,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也有助于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加深對于數學這門學科的認識,并且多加思考,在生活中,在課堂上更多的感受數學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數學修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在生活中發現數學
數學源于生活。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的學習價值,意識到數學的重要性,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要想讓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認識到數學的意義。教師應該制定具體有效的數學教學方式,然學生多接觸生活,從生活中了解數學知識,從生活中學習。例如在講授加減法時,不僅要用單一的數字讓學生學習,還可以帶領學生到超市或是蔬菜市場,在買菜與賣菜的同時,在學生切實的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在講授“觀察物體”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家觀察自己家中的物體是什么樣子,記錄物體的形狀,顏色等各種特點,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也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在得到提高的同時,增強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思考與合作
數學是一門極具思考性的學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使學生形成自己的主見,小學生由于年齡比較小,自制力又比較差,所以很容易跟隨別人的想法走,缺乏自主性。小學階段也正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好習慣的重要階段,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多設置具體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多加思考,提問各種各樣的數學問題,使學生的邏輯思維得到鍛煉,學習的視野也得到擴展,教師也充分的考慮到學生個體的差異,設置的問題難度應該有難有易,積極引導學生回答問題,教師也可以把學生劃分為小組,小組使學生有更多的討論與合作,讓每個小組選取不同的問題進行討論,交流不同的解題思路,也交換不同的數學思想,使每個人的解題思路得到增加。教師也因該積極引導學生大膽的提出自己的問題,對數學學習的一切都應該保有好奇心,對于數學學習中發現的問題都要進行積極的思考,與數學教師進行交流,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要注意與學生的交流,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及時給出合理的意見與建議,參與到學生的合作中來,及時引導學生往正確的方向中去,把數學單單當做一門課程來學習,而是作為提高自己綜合素質的一個環節,在數學學習中不斷提高自己,增強自己的綜合素質,不斷更新自己的思想,在數學學習中提高自己。
三、積極評價,提高自信心
新課改的實行,使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有所提高,教師應適應大環境背景下的改革,將數學課堂評價機制引入到教學中來,對學生優秀的表現及時給予相當的肯定評價,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同時也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更好的融入到課堂中來,也更有利于教師開展教學工作,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教師對于過去傳統的教學方式在吸取合理有效的成分的基礎上,積極創新符合現在發展的新型教學方式,教師將好的教學方式發展和推廣,同時教師也應該及時評價自己的教學行為,根據自己的表現不斷改進與提高,提高教學效果,教師也應該明確學生課堂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主體性的作用,教師積極引導,提高學習熱情,在促進教師工作熱情提高的同時,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增強,主動性得到提高。教師也應該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及時的反思,教學方式是否符合學生的學習,教學進度是否符合得當,提出的數學問題是否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與鍛煉,課堂的時間安排是否安排得當等多種狀況, 反思教學是教師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教師應該十分重視教學的反思工作,注重學生的情緒反應,注意自身的教學質量,使整個數學教學課堂得到提高與改善。
四、開展多種數學課外活動
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課外活動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教學方式以課堂傳授知識為準,只利用短短的四十分鐘的課堂時間來學習知識,而且也只是艱澀的課本知識,教師單方面的灌輸給學生,而且不考慮學生是否完全接受,是否完全吸收,忽視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特性,不考慮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不僅沒有使課堂的質量得到提高,也使學生的綜合素質沒有得到發展,教師需要打破傳統中以教室為主要陣地的教學方式,開展更多的數學課外活動,讓學生在大自然中感受更多的知識的熏陶,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感受教室之外的課堂氣息,這是在課堂內完全得不到的效果,課外學習也能夠學習更多的數學知識,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量,也使學生置身在另一個學習環境之中,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很好的放松,能夠更好的進行學習,享受學習。在提高基本的數學知識的同時,在生活中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動手能力,課堂內外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方式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提高數學學習素養,使學生自身得到全面發展。
五、整理學過的知識,積極吸納新知識
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需要一個過程,教師在講解新知識以前,往往對已經學過的知識有一個復習,學生也應該及時構建數學知識結構,對于復雜的數學知識有一個更好的梳理,使數學學習更有條理性,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新舊知識有一個合理的銜接的過程。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應該主動對學過的知識有一個系統的復習,構建符合自己的數學知識結構,做到沒有對知識點的無遺漏,在此基礎上,認真學習新知識,對于學習新知識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可以利用舊知識解決的就可以得到解決,做好新舊知識的一個合理有效的銜接,從好更好的學習數學,提高學習數學的學習效率,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得到提高。
六、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應該具備的哪些學習習慣,本文從學生,教師以及數學學科的本身加以討論,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源于生活的本身,學生與教師都應該充分認識到數學學習實踐性的特點,來源于實踐,指導實踐;數學是一門腦力勞動性強的學科,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更應該多加思考,鍛煉邏輯思維,拓展想象的空間,積極與同學開展合作,在交流的過程中交換學習思想,增加自己擁有的學習方法,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形成自己的主見,提高獨立思考能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十分注意學生在課堂中主體地位的體現,教師及時給予學生適當的評價,給學生帶來積極的思想,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教師也提高了教學的質量,及時的反思自己,使教學的效果得到不斷地加強,與學生的配合更加完美;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課外活動,不僅吸收傳統教學方式好的部分,在此基礎上創新課堂外的教學,感受課堂外的氣息,放松身心,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數學修養;整理學過的舊知識,積極學習新知識,做到新舊知識的一個完美的銜接,構建數學知識結構,使學習更加有條理性,提高學習效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楊慶余.《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馬云鵬.《小學數學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羅增儒,李文銘.《數學教學論》.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
[4]張奠宙,李士.《數學教育學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