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凱
【摘 要】根據“中國學生的核心素養”的要求,學校教育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及實踐創新六大核心素養,思維是能力發展的核心,科學精神、學會學習以及實踐創新素養都離不開創新思維,而數學學科對于創新思維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論述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數學教學;培養;創新思維
數學是一門邏輯思維性極強的學科,因而數學是培養學生思維,發展創新素養的重要載體。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思維互動的過程,又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發展思維品質的過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重視創設情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探究,敢于質疑,善于對已知的知識進行“重組”和“轉化”,從而依陳推新,從而學會如何學習數學,以及具有科學精神和實踐創新素養。本人根據小學生認知特點,在自身多年小學數學教學和實踐過程中,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創設數學學習情境,激活創新思維
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精心創設數學學習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創設數學學習情境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之一。
1.創設生活情境,以興趣激活創新思維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緒影響思維,人的情緒高漲的思維水平明顯高于情緒低落時的思維水平。情緒高漲取決于某一事物的興趣,興趣是思維的動力。數學來源于生活,據此,教師創設使學生對新知識有興趣的生活性情境,把學生的心理調節到最佳狀態,喚起他們的強烈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激活思維的目的。例如:在教學二年級的“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內容時,先出示一幅有趣的大象運木頭的情境圖,并播放勞動場面的音樂,此時學生的情緒高漲,教師抓準時機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一共運多少根木頭?并讓學生用不同方法解答。教師經常創設有趣的數學學習情境進行教學,既激發學生的思維,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2.創設懸念情境,以問題激活思維
學生積極思維往往由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以發展。因此,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教材的內容特點,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設計懸念,例如:教學“分數化小數”時,我不采用師問生答的形式,來一個別開生面的師生競賽,由學生出題,說出幾個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數,看誰最快說出哪些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當學生才計算出一兩題時,我已經判斷完畢。學生不禁“驚訝”老師為什么如此神速,這里有什么奧妙了呢?學生帶著這一懸念去思考去探索其中的規律。初步得出結論后,我圍繞其中“最簡分數”這一學生容易忽視的前提條件,再次創設問題情境,讓孩子們判斷幾個非最簡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照前面結論判斷出現了失誤,又促使學生思考失誤原因,從而完善對這一規律的認識。
二、激發學生質疑意識,培養創新思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疑”能誘發學生的探索精神,通過探索去發現真理。許多科學發明與創造往往都是從疑開始從解疑入手的。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問題,都需要創始性的想象力。”可見,質疑是思維的開端,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動力源泉。因此,本人在課堂教學中經常采用四人小組討論、同位討論、合作交流的方式,讓學生各抒己見,開拓學生思維,并要求學生敢于向老師質疑,敢于對書本的知識提出疑問。如在教學“年、月、日”一課時,引導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要規定四年一閏?”“二月為什么只有28天或29天?”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無論質量如何,都及時表揚,保護他們的創新知識,從而為他們走向創新“鋪路搭橋”。
三、引導探究學習,培養思維能力
充滿智慧的數學課堂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因此要讓學生積極探究進行“再創造”學習過程。例如:在推導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教學活動中,首先,引導學生自主地復習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公式及割補推導上述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基本思路,這就為學生的在創造活動作了知識和方法上的鋪墊。接著提出:圓的面積公式怎樣推導呢?你能不能用同樣的方法推導出圓面積公式嗎?學生四人一組進行剪拼,嘗試拼擺,發揮各自的想象,有的剪拼成近似的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有的剪拼成近似的三角形和梯形等。教師逐一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都推導出了圓面積計算公式。在這過程中,學生嘗到了獨立思考的樂趣,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最后讓學生總結、比較推導過程,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學生明確:不管怎樣剪拼,都要“轉化”已學過的圖形。在轉化過程中形狀變了,面積總是不變的。通過探究性學習培養了學生思辨性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在“再創造”的過程中,建立“轉化”的意識,掌握思維方法,把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結合起來。
四、加強數學語言訓練,培養創新思維
有的數學教師在教學當中,只重視讓學生做題,而缺乏了數學語言的訓練。新大綱明確指出:“智力的核心是思維。語言與思維密不可分。”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語言的內核。因為小學生正處在思維語言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所以我在教學中加強加強數學語言訓練,通過有序的語言訓練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創新思維是一種極為復雜的心理活動。只要我們努力從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入手,給學生以廣闊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敢于對問題質疑,提出獨到見解,大膽設想。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創新思維的特點,做到培養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直覺思維和分析思維的有機統一,就一定能夠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的科學精神、學會學習以及實踐創新等方面的素養。
【參考文獻】
[1]朱及群.《社會心理學》[M].新華出版社,1991.12
[2]任樟輝.《數學思維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版
[3]肖川.《論創新教育》.載《教育研究》.第十一期1999
[4]唐松林.《論創造性教學模式》.外國教育研究,20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