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明
[關鍵詞]數據時代;新聞工作者素養;提升路徑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新聞媒體逐步向數據媒體轉變,新聞工作者的采編方式也必定向數據報道方向轉型,這就對新聞工作者的素質提出了不同于以往傳統媒體的新的要求,缺乏數據素質和技術能力低下,是新聞工作者在信息時代需要急需克服的,盡快提高搜集、整理、分析數據的能力和水平成為大數據時代新聞工作者的當務之急。
一、職業新聞工作者素質的自我提升
在大數據時代的今天,職業采編工作者除了需要具備傳統的文字功底、采訪功底等專業素質外,要適應新媒體的發展趨勢,在搜集、整理、分析數據上做足功課。這就需要在數據意識、工具意識等方面加強學習,強化運用這種技術和工具的觀念,逐步改進新聞采訪方式,堅定新聞采編原則,逐步完善自身從事職業新聞工作的能力。
(一)堅定秉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
無論在傳統媒體時代、新媒體時代還是大數據時代,新聞工作者都要堅定地秉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將其視為新聞的最基本屬性。在數據時代,海量的信息充斥在互聯網中,信息源的真實與否,對新聞媒體來說至關重要,這便給新聞采編工作者提出了非常嚴格的挑戰,他們需要更加嚴苛的信息挑選、整理、核對程序,從時間、空間上充分對信息源的真實性進行驗證,通過過濾,將摻雜在真實信息群里的虛假信息甄別出來。應該強調的是,信息的獲取、排除、比對是建立在互聯網程序和軟件技術之上的,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在數據時代掌握甄別信息真偽技術的意識,從而保障新聞媒體的生命力和權威性。
(二)數據新聞更要求“新”
新聞的內在因素、必要條件是“新”,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將新近發生的事件捕捉到、挖掘到。尤其對數據新聞來說,新聞的時效性更顯重要,那么,新聞的保鮮,就需要新聞工作者利用數據技術盡快完成新聞的搜集、整理、分析、發布。新媒體要想在同行業屹立不倒、活力不減,就要保證有獨家新聞,這是新聞之“新”的另外一層境界,與眾不同的新聞能夠贏得更多的目光,在同行業的新聞大數據中表現為信息數據量大、點擊率高、受眾面廣。
二、職業新聞工作者數據時代的自我塑造
(一)立足傳統媒體明確“新媒體人”定位
職業新聞工作者在傳統媒體下已經具備了全面、完善的政治素質和職業技能,但在大數據時代的新媒體時代,擁有更加豐富的閱歷、更加專業的技能,才能應對海量數據帶來的沖擊,才能在浩瀚的新聞事件中找到原創性更強、內容更有深度的素材,滿足受眾群體的需求。因此可以說,新聞工作者要有成為新聞媒體人的意識,立足傳統媒體資源、崗位優勢,通過實踐掌握大數據技術,讓自身的優勢與新媒體的數據特征和相契合,運用新媒體下的技術和方法提高資源利用率、找到新聞事件之間的關聯性,進而實現新聞的優質傳播,增強與受眾群體的互動性,驅動本單位做大做強做出更大的成績。值得一提的是,當前我國媒體轉型過程中,職業新聞工作者在數據新聞實踐上能力欠缺,“數字之道”掌握不夠,對數據信息的新聞性、社會價值缺乏把握能力。也可以說,新聞工作者在數據時代缺乏對自身的明確定位。因此,新聞工作者要加強新媒體時代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審視,從而推動數據實踐和新聞媒體向前發展。
(二)培養數據新聞專業人才勢在必行
信息數據時代,各個高校也在轉變新聞類專業學生的培養形式,努力與大數據時代的媒體特征相契合,從數據分析處理、新媒體職業規劃等方面著手,努力培養“跨界式新聞人才”,培養新聞專業學生樹立大數據思維,具備新媒體從業技能,以適應數據時代對新聞媒體人的需求。培養新媒體人才,就要跳出傳統同媒體的培養方式,要在采、寫、編等傳統學科設置的基礎上,增加數據篩選、處理、歸納等教育環節和課目,建立“新媒體實驗室”,將新聞學教育模式與信息技術、公共關系等學科相融合,為學生提供學習數據新聞技術掌握、新媒體運營方法的平臺,讓學生通過常態化訓練,將數據理論轉化為新聞實踐能力。具體來講,學校可以與新聞媒體對接,通過邀請業界人士講座、提供實習崗位、互換共享信息資源等形式,幫助學生提前接觸新媒體,了解及掌握新媒體的數據特征和特殊技術手段。
(三)提升數據新聞工作者“媒介”素質
面對紛繁龐雜的數據信息,新聞工作者在選擇、理解、質疑、評估等理性判斷上顯得力不從心。那么,提升媒介素質對于新聞工作者至關重要,要在接觸媒介、利用媒介等方面,對新聞工作者進行培養,使其形成與信息時代、社會環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思想道德品質。應該強調的是,社會化媒體不斷打破傳統傳播格局,能夠從社會層面的海量數據信息中關聯到值得深度報道、采編的信息,為新聞工作者去偽存真、做特做新提供條件。民眾的新聞自由觀念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整合社會資源的新要求,需要新聞單位建立協同工作機制,拓展新聞工作者的自身能力,從而找準數據信息的傳播模式和規律,推動數據新聞有效發聲。
新媒體運作方式勢在必行,大數據新聞生產模式需要新聞工作者逐步提高數據新聞的挖掘、整理、分析能力,從而為新聞深度報道、滿足受眾群體需求提供條件。新媒體人要樹立與大數據及其技術相匹配的思維意識,具備數據新聞把握能力,成為新媒體下推動新聞事業發展的生力軍。
參考文獻:
[1]胡正榮.全球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12月.
[2]龐井君.2013 年中國視聽新媒體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年.
[3]江天一.充滿活力的中國互聯網.信息導刊,2005年第44期.
[4]柳劍能.中國報業全媒體轉型的三大路徑.傳媒,2013年第3期.
[5]郭全中.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比較研究.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6]欒軼玫.融媒體時代新聞生產的流程再造.視聽界,2010年第1期.
[7]肖贊軍.產業融合進程中傳媒市場結構的嬗變.新聞大學,2009年第3期.
(編輯/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