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芳


【摘 要】課題《微課與高中生物自主學習的融合研究》的研究,旨在跟蹤、研究微課的使用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的影響,力爭獲得真實可靠的數據,為微課的應用研究提供依據。
【關鍵詞】微課;學習成績;自主學習能力
近年來,隨著信息與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在教育領域廣泛而深入的實踐推進,微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手段和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倍受業界矚。自2012年以來,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教育部的一些網絡培訓機構不斷推出 一些微課比賽,旨在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對微課的理解、制作、應用等。經過幾年時間的推進,微課已成為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信息化領域重要的教育技術,全國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各級各類學校、行業協會、學會都在積極推動微課的建設與應用,使得微課設計開發與應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我國微課程的研究當前大多停留在對微課程的概念、特征、制作技巧等淺層次的探究,對微課的應用方面的極少。因此我們申請研究課題《微課與高中生物自主學習的融合研究》,旨在跟蹤、研究微課的使用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的影響,力爭獲得真實可靠的數據,為微課的應用研究提供依據。
本課題自2015年7月開始籌備,課題組成員經過多次討論,及對學生的問卷調查,確定了微課的內容,及制作微課的注意事項。經過各成員幾個月的努力,微課終于在2016年3月份即2016-2017學年度第一學期陸續投入使用。為了了解微課使用后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及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情況,對使用微課的班級和未使用班級進行包括2015-2016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2016-2017學年度上學期期中、期末三次大型考試的縱向分析因為這三次大型考試的試卷難度適中,可信度高。
本次選擇2015級學生為調查、跟蹤、研究的對象,因為微課的使用對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要求較高,要有較多的自主學習時間。對于2015級新生來說,剛剛經過了文理分科,學習積極性很高,對生物有較高的學習興趣,也有較多的課余時間用來自主性學習。另外2015級學生這階段學習內容為必修第1第4、6、7章和必修2遺傳與進化的學習,知識點繁瑣復雜,是高中生物重點、難點的最集中的時期,對學生邏輯思緒能力方面要求很高。很多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點的理解不透徹且易遺忘,學習方面出現困難,感覺力不從心。正是使用微課對課堂學習補充、鞏固、提升的最佳時期。
2015級共有26各教學班,18各理科班,其中9-20為12個普通理科班、21-26為8個理科重點班,選擇每個課題組成員所帶班級中的部分普通班使用微課作為實驗班,部分班級不使用微課作為對照班,排除不同代課老師帶來的差異。即9、10、13、14、16、17、18、20班作為實驗班,觀察使用微課前后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成績的變化。11、12、15、19作為對照班,用以橫向對照分析,以增加數據分析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現將成績分析如下,包括各次考試的平均分、及格率及優秀率三方面。
實驗班9、10、13、14、16、17、18、20各次成績分析如下:
對照班11、12、15、19各次成績分析如下
從分析表中可以看出,在微課普遍投入使用后:
一、學生在學習方面有著很多方面的改善
1.對三次考試成績的優秀率、及格率以及平均分的數據上進行處理、比較,可以看出8個實驗班的平均分、及格率均較大提高,優秀率個別班級也有著明顯提高。
2.比較實驗班和對照班各次考試成績,在平均分、及格率和優秀率分析,實驗班比對照班也有較明顯提高。
3.就個人成績而言,多數學生的成績逐漸提升。例如9班的李洪運三次考試的成績分別為78、84、89;16班的李莎莎三次的成績分別為:58、65、78等。
4.對這三次考試的生物試卷進行分析,各次試卷難度系數相似、可信度高、成績真實。
因此說明微課的使用,對學生學習成績方面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也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
二、微課的使用依賴于學生自主性學習,反過來也促進學生自主性學習的形成和提高
本次制作的微課主要針對學生學習上的重難點,供學生課下鞏固知識,補差不缺時使用,所以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要求較高。“微課”時長一般為5-8分鐘,非常符合學生的視覺駐留規律和認知學習特點。借助于現在的網絡通訊和微機的普及,教師把學習中的重難點等制作成微課,上傳到網上,學生可以有選擇的隨時點播學習,達到與學生自主學習融合,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總之,在微課投入使用后,由于制作時知識點是經過調查歸納而來,對學生學習有很強的針對性,學生使用時可以針對重點難點進行鞏固練習,也可提前預習,學生成績明顯在使用微課有著明顯進步。另外由于學生間的相互學習,看到經常使用微課的同學進步很大,也可帶動其他同學的學習,促進其他同學自主性學習。所以,微課的使用也可促進學生自主性學習。
【參考文獻】
[1]楊發錫.微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廣西教育,2014(42):142
[2]齊江碧,胡若曦.微課提升自主學習能力[J].學周刊,20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