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長鑾
【摘 要】習作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體現,可是很多學生談“作文”色變。要改變這種現象,必須從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開始。
【關鍵詞】激發興趣;由淺入深;豐富生活;培養創新
習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體現。然而在小學生的聽說讀寫中,最令人頭疼的就是“寫”了。大海航行靠舵手,作為“舵手”的教師如何揚起學生習作的風帆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做法:
一、激發興趣、引領入門
(一)發揮教材優勢,創設習作情境
人教版教材所選課文內容豐富、圖文并茂、情境性強,是訓練學生說話的好教材。例如,第一冊中的課文《我們的學校》),通過兒童詩的形式結合插圖,從整體到局部簡明扼要地勾勒出學校的樣子,既形象又生動。教學時我結合課文,讓學生說說我們的學校也畫出來,并用自己的話寫寫我們的學校,學生對這種形式的訓練很興趣。
(二)運用多媒體,誘發習作欲望
課標要求學生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這就強調作文教學“從觀察入門”,從而使學生的語言發展落實到兒童生活實踐的基礎上。在進行情境作文教學時,指導學生觀察,讓學生掌握觀察方法尤為重要。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是指導學生有意、有序觀察事物,抓住特點,進行說寫訓練的最佳手段。如讓學生寫一種動物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掌握觀察方法,我用多媒體展示小白兔,媒體采用“特寫”“定鏡”的方法,先出示幾只可愛的小白兔全圖,再顯示頭、身子、四肢、尾巴等,指導時,我讓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去觀察,這樣避免了學生的無意觀察,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觀察的方法除了讓學生掌握觀察順序外,還指導學生掌握如何抓住小動物的特點去觀察。多媒體展示后,學生的習作欲望一下就被點燃了,很多孩子能舉一反三,寫出他們自己真正喜歡的小動物,他們的習作都能達到語句通順,重點突出的要求。
在上情境作文《運動會》的時候,我先把學生在校運動會上拔河的情境拍成了錄像,在作文課一開始就播放,同學熟悉的臉孔和激烈的拔河比賽的鏡頭使學生個個興趣盎然,有的學生情不自禁地喊道:“加油!加油!”通過播放錄像讓學生再次感受當時比賽的激烈氣氛,讓學生身臨其境,從而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調動起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二、指導仿寫,由淺入深
低年級學生模仿能力強,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作文起步的一個臺階,在學生對“寫”初步感知、感興趣的基礎上去模仿。
(一)提供多篇范文,啟發“同中求異”
在我們的教材中,同一組課文往往有許多相通之處,我們可以此作為一類范文讓學生模仿。如以寫景為例,讓學生寫自己熟悉的景物,找到切合實際的點,學語句、學結構,往往能把文章寫得有聲有色。
(二)明確訓練方向,循序漸進
訓練時必須符合兒童學習的心理特點,從易到難,由淺入深。我們要根據教材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特點,制定一學期乃至一學年的學習計劃,再確定一周或幾個課時為時段進行訓練。明確訓練方向,開始讓他們寫一句話,然后寫一個句群,一個段落,再到一篇文章,這樣深淺有度、層層深入,必然會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豐富生活,言之有物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學生缺乏多姿多彩的生活素材,習作時只能“咬筆桿”,因此教師要多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書本以外的知識,豐富業余生活和情趣。我把學生從課堂帶到大自然中,春天到了,我帶學生到花圃尋找春天,并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花草樹木的變化,回來后學生用自己的話描繪了春天的美景,有的學生把花開了比作春姑娘笑了,把嫩綠的柳條比作春姑娘的頭發,等等。講完后指導他們寫下來,這種在參與過程中完成寫作訓練是引導學生喜歡作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我還在班上成立植物角,讓學生親手種一些植物,既能讓學生增長知識,又能體會到勞動的樂趣;我還讓學生扮演各種角色,如“醫生”、“老師”、“營業員”等等,讓他們在玩樂中積累素材。
四、發現亮點,培養創新
在指導學生習作時,如果一味地強調主題的同一,必將扼殺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新性。一次,我上三年級的習作指導課《介紹自己》,正當習作進行到高潮時,有個學生興奮地對我說“老師,我想寫自己是一只飛翔的小鳥行嗎?”聽到這個另類的想法,我眼前一亮。課標提出讓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隨機我把學生帶人一個想象的世界。我說“可以,你想怎么寫呢?”這位學生滔滔不絕地說出自己想寫的內容,他的介紹讓其他同學豁然開朗,猶如一石擊起千層浪。接著,我讓他們大膽想象,創造性地介紹“自己”,也可以想象一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趣事。這么一說,學生的思維閥門立刻被打開了。自然習作的內容更豐富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不斷地摸索、實踐,學生的習作水平也有所提高。想要讓小學生習作之帆越揚越遠,作為“舵手”的教師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著.《我怎樣當老師》.及《教育的真諦》.《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