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忠
【摘 要】新課程改革恰似一場甘露,滋潤著中小學校園,辛勤的園丁們群策群力,勇于創(chuàng)新,初步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教學局面,開創(chuàng)了各具特色的高效課堂教學新模式。筆者認為,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只有認真總結過去的經驗和教訓,揚長避短,面對現實,著眼長遠,才能為打造啟東特色的初中歷史高效課堂模式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
【關鍵詞】初中歷史;主體地位;因勢利導;創(chuàng)新視野;問題情境
新課程改革恰似一場甘露,滋潤著中小學校園,辛勤的園丁們群策群力,勇于創(chuàng)新,初步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教學局面,開創(chuàng)了各具特色的高效課堂教學新模式。筆者作為身為一名農村初中的歷史教師,也積極投入到教學改革的洪流之中,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做學生所做,改學生所改,大刀闊斧地在七尺講臺上默默地展示自己應有的風采,為全面提高三維教學目標努力奮斗。
一、更新教學觀念,凸顯主體地位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由于受師生之間“主仆”關系的束縛,教師雖然“至高無上”,但學生不一定“言聽計從”;處于被動學習地位的學生在教師的指揮棒下奔東跳西,雖然通過勤奮好學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但結果還是出現了“高分低能” 的怪圈。國家教育部順應時代潮流,及時推行了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措施,為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務必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努力構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把自己看作是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留足一定的時空,讓他們充分思索,積極發(fā)言,勇于質疑,課堂上既有濃烈的爭論聲,又有瑯瑯的讀書聲。譬如,我在執(zhí)教世界史中《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這一內容時,采取放手發(fā)動學生的策略,讓學生在預習時仔細閱讀文本內容,并通過網絡、書籍等途徑查找相應的資料,初步了解爆發(fā)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主要原因和對各國、各地區(qū)的深遠影響。隨著上課鈴聲的響起,大家圍繞預習內容課堂三維教學目標進行師生互動,大部分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了新知識。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大大增強了學生學好歷史的自信心。
二、堅持因勢利導,激發(fā)求知欲望
興趣是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探究的原動力,假如學生比較喜歡閱讀歷史知識,就會在課堂上積極配合老師共同探究、分析、總結,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我們首先要按照新課標指示的航標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每一個歷史事件或者重要的人物的地位和影響;其次,引導學生在全面了解歷史知識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讓學生走進“真實化”的歷史時代,在了解中分析,在分析中總結,在總結中提高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一般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其一,強化合作機制,提升求知熱情。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學習歷史主要靠死記硬背重大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地點、時間、經過以及意義,但往往使他們產生厭學情緒,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我們只有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圍繞某一個教學目標,暢所欲言,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營造愉悅的教學氛圍,才能激勵學生張開創(chuàng)新思維的翅膀,發(fā)表獨樹一幟的見解。
其二,堅持以身作則,以利觸類旁通。學生一旦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積極投入到深層次的互動合作中去。初中生的身心特點決定了他們的模仿性比較強烈,他們對知識淵博、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往往敬佩有加,但對教學水平平庸的老師,往往是不屑一顧的,從而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古人說的“親其師,信其道”就是指這個道理。因此,我們一定要堅持以身作則,在平時不僅要加強自身的基礎知識和業(yè)務水平的提升,為拉近師生的距離作出貢獻。諸如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進行如此的嘗試:①一旦遇到比較棘手的問題,可以采用“小辯論”的方式,不管是正方,還是反方,都要據理力爭,擺出自己鮮明的觀點駁倒對方,使學生在爭辯中提高認識,在互動合作中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②為了不斷豐富完善課堂教學氛圍,可以結合課堂具體的教學目標,適當穿插一些趣味化的典故或者神奇?zhèn)髡f,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深入探究新問題。
三、巧用好多媒體,擴寬創(chuàng)新視野
改革開放使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了,使國家對基礎教育的投資也逐年提升了,就技術農村初級中學也基本普及了現代多媒體教學實施。由于多媒體具有聲情并茂、形象生動的特點,有利于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加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教學效果美不勝收。譬如,我在講授“中國古代鐘鼓之樂精品編鐘”時,為了誘發(fā)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好奇,就打開多媒體課件,播放了用編鐘演奏的《洪湖赤衛(wèi)隊》的主題歌,學生一邊欣賞美妙的音樂,一邊自然聯想到古代編鐘的神奇之處,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了新知識。
四、巧妙設疑問難,把握互動節(jié)奏
課堂提問雖然不是教師的專利,但適度的提問能把握師生互動節(jié)奏,甚至恰到好處地觸及學生的思維興奮點,能使學生達到鞏固知識、加深理解、促進思維的目的。譬如:我在講授《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一課時,就嘗試“走進歷史——分析歷史——探究歷史——感悟歷史”的師生互動教學模式,緊緊圍繞教學重點和難點,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積極探討如下問題:①小日本為什么侵略大中華?②鄧世昌的抗戰(zhàn)行體現了怎樣的民族精神?③在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發(fā)生矛盾時應該如何處理?④當時的清政府為什么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⑤通過本章節(jié)的學習,你有什么啟迪?經過大家集思廣益的爭論,使每一個學生都經歷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讓教師真正把握了課堂教學節(jié)奏。
當然,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渠道恰是夜晚的星空,枚不勝舉,我們應該在認真總結過去的經驗和教訓基礎上,繼續(xù)摸著石頭過河,面對現實,糾正部分不足,發(fā)揚自身優(yōu)勢,讓學生在歷史的長河中頂風破浪的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