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穿新型科研項目《淺談彝族情歌對唱——以楚雄情歌為對象》(項目編號:CX2017SP173)]
摘要:定是雄冠三十七部之首的羅婺部的發源古都,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神奇美麗樂園里的彝人,自然受羅婺文化的熏陶和哺育,羅婺文化又似一脈血液樣注了武定彝人的身心里,早在2000多年前,彝族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云貴高原和金沙江、瀾滄江一帶,而現今的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貴州和廣西等地(也有部分彝族分布在國外),語言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因為彝族內部支系繁多,分布的地地域廣闊廣等原因,自然就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彝族歌舞文化。本文就云南楚雄武定縣彝族支系中羅婺彝族所在地區的彝族情歌對唱形式對其產生、發展以及傳承現況等問題進行初步的歸納與探究。
關鍵詞:羅婺彝族情歌;傳承現況;文化內涵
一、分類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在民歌分類的方法上也各不相同。而彝族民歌的分類按照周志列《對彝族民歌分類法之宏觀研究》中所述分為三種法則的民歌分類法。其一,主體法則,將整個民歌為母類,按人物層次來分類其歌種。分為:“年齡型”的老年歌、青年歌和兒歌;“性別型”的男性歌和婦女歌;“職能型”的畢摩歌和平民歌等。其二,客體法則,根據不同事物的性質和特征來命名分類。分為:“事物型”的喜事歌、喪事歌、創世歌、唱述族譜歌、農事歌。婚事嫁娶歌、社交事物歌、建筑勞動歌、過年歌、舞蹈歌、狩獵歌、牧歌等;“載體型”的音樂類載體歌和地域類載體歌等。其三,主客體復式法則,根據傳唱體裁的不同有不同的稱謂,歸結起來,一般分為敘事歌、山歌、情歌、舞蹈歌和兒歌等幾大類。
二、旋律結構
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羅婺彝族的音樂多以五聲調式的形式,常出現羽調式及小三度的特點。但在現代,部分彝族歌舞中也融入了其他元素,例如在武定情歌對唱集中的彝語對唱作品《青棚里的音韻》、《我的月亮》、《日思夜想》等在與流行音樂的融合時,在保持獨特的唱腔曲調的同時也偶爾出現“變宮”的情況。以《青棚里的音韻》為例,前奏2/4拍,緩慢抒情,多用倚音和附點音符。隨后男女對唱部分,運用到的演唱方式有對唱、輪唱、齊唱、合唱等,此外還有模進的曲式形式。隨后進入到了舞蹈部分,節奏由原來的2/4拍轉變成3/4拍,速度也從原來的每分鐘50到了每分鐘144的速度,整體旋律跳動性非常強,加上連續重復了四遍,使人有一種歡快的感覺。最后,樂曲經過舞蹈段的激烈后逐步返回到尾聲的緩慢柔和,與前奏相互呼應。
三、歷史傳承性
傳承彝族民間音樂功能的歷史性,是從彝族歷史音樂的直接解讀,按照今天現存人類的觀點進行認識其價值。這些音樂可以持續存在幾代人、幾個世紀、幾個歷史時期,所以這個事實證明了存在著某些被我們視為有價值的音樂特征,當然這些價值的認同是來源于音樂上“共時性”和“歷時性”的比較研究。因此,這種比較性解讀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延續的。彝族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時代,彝族人民依賴群體,所有的彝族傳統音樂都是老傳壯、壯傳幼,代代相傳。
四、娛樂性
情歌在彝族音樂中大多是在游戲場合演唱,故屬于上文提到分類法的游戲歌范疇。該范疇內多數音樂演奏具有相應的娛樂性質,在上述列舉的作品中,有音樂的歌唱,器樂的演奏,還有舞蹈的展現,音樂與舞蹈結合的十分恰當,不管是從作品內容的角度來看,還是整體銜接,都結合得很好,不但有很好的聽覺效果、視覺效果,還能體現特色的民族風情,并且還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和意義在里面。彝族青年男女在對唱情歌中相互覓尋伴侶,互訴情愫。表現了少數民族同胞對待愛情直接坦率的性情。
五、社會功能性
任何一種存在在社會上的文化現象都有他獨特的社會功能。所謂的社會功能性,強調的是對于社會的作用、價值。彝族音樂文化歷史悠久,經歷了幾千年的傳承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一支花朵,盛開在祖國這個大花園中。當然,不管是彝族音樂中的情歌,還是儀式歌,或是勞動歌等,都在彝族歷史的發展長河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凝聚力量和團結一致的作用。
某一個優秀的、有特色的音樂作品,簡單到一首歌、一句歌詞或者一段旋律,都能夠代表一個區域的音樂文化。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重視本土民間藝術,也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關注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當中。長期以往,對于武定羅婺彝族情歌的研究,一來可以帶動武定當地的經濟發展,也可以引起更多的學者的關注,促進文化的繁榮。例如彝族的海菜腔、敬酒歌和本文中所舉例的彝族情歌,每個地區的彝族唱腔都擁有獨特的色彩。在彝族地區(特別是楚雄武定地區),不論唱歌也好,跳舞也好,一般都不是單獨進行。往往在唱曲子的時候會有人高興的舞蹈。或者,在舞蹈時會跟著舞蹈的曲子歌唱,有時唱累了就用竹笛吹著跳,吹累了又一起唱著舞蹈。
六、結語
武定彝族情歌大膽直白,熱情奔放,或柔情婉約,纏綿悱惻,有如仙音,飄飄渺渺,亦真亦幻。武定情歌作為武定各族人民的文化沉淀,充分反映了武定各族兒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較為完美的藝術形式和較高的審美價值。此外,此作品還體現了武定這個地區的彝族民間音與舞蹈相融合的特點,不管從音樂方面,還是舞蹈方面進行分析,它都是一部很經典作品。但是,像這樣的作品現在還很少很少,甚至于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物質生活的提高,許許多多年輕的彝族兒女都不去在意,或者說所謂的“漢化”了。因此,像這些本民族的文化還缺少大量的人才去發現、挖掘。
作者簡介:蔣沛峰(1992-),男,漢族,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音樂與舞蹈學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