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利
摘 要: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 語文教學要"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著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小學語文; 學習習慣 ;培養
葉圣陶先生對于教育的本質有這樣的論述:把“某些精要的東西為自己的血肉,養成永遠的習慣,終身以之,永遠實踐,這才對于做人真有用處。”因此,教育是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的培養。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保證。教育如能對學生培養起良好的習慣,學生就能輕松地游到理想的彼岸。現代教育所倡導的研究性學習,探究式學習,自主式學習,無一不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學習也不能例外。這是因為語文知識的學習極其能力的培養,與社會生活相融,貫穿于漫長的人生之旅。這就要求我們培養學生具有學習語文的各種良好的習慣。那么對于小學語文學習,究竟需要養成哪些習慣?
一、培養學生提前預習的習慣
著名教育家魏書生曾經說過:“學生通過資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師只起到了百分之一的作用。”這種說法也許在我我們看來不是很現實,但至少讓我們知道學生是有能力自己解決遇見的難題的。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而讓學生自己預習課文,便是對學生自學能力培養的最重要途徑。我一般分四個步驟來讓學生逐步把握預習方法。1、掌握課文中不會的生字2、提前閱讀課文3遍3、理解不懂的詞語4、寫下預習中的收獲和不理解的地方!就是這么簡單,因為有明確的目的,學生預習課文的時候就不是虎頭蛇尾,不知道自己應該干什么了!反而有頭有緒。這樣上課的時候我只要先默寫課文中要解決的生字,然后找學生讀課文,其余學生聽并且評價,接著就是大家一起聽學生匯報自己的收獲,互相補充(這里一定要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去匯報自己的收獲,哪怕是一句話讀得好,一個詞的意思弄明白了,都要聽他們說完),最后就是讓學生提出自己預習時遇見的難題,大家一起解決!等到這四個流程結束,一篇文章也在大家的交流中讀懂,弄明白了!一篇需要三課時上完的文章,我們一般是1~2課時就結束。因為他們是親自參加了預習,所以上課時候學習非常認真。當然,對于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我總是對他們的預習適當加以指導,課堂上也經常問他們一些簡單的問題,讓他們感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投入到學習中來。每節課余下的時間我會要求學生立即獨立完成練習冊、補充習題等課外作業,既讓他們養成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又避免了課外作業給學生帶來的負擔!
二、細心觀察的習慣
觀察習慣的培養,首先生活中處處留心,“處處留心皆學問”。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動物園看動物、出去旅游看風景等,大人在學生歡呼興奮、情緒盎然的時候,恰到好處提醒、引導他,仔細地觀察細部,審視細節,不要只籠統地看大概。引導學生與相鄰的或者相似的事物進行對比,比如看到鴨,就讓他同鵝進行對比。吃杏時,讓學生說說杏與桃子有何異同。其次,課堂中的學習中同樣需要細心觀察。觀察可以從形狀、聲音、顏色、味道、數量等方面入手。
三、勤于動筆的習慣
“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就是告訴我們無論課內課外,無論看書聽課都要勤于動筆。平時讀自己的課外書時,讓學生拿一支筆,擺開一個本子,讓學生邊讀邊動筆。動筆,可以用標注,用線段或者符號把他特別感興趣的詞句標注出來。開始時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選擇,選擇學生特別感興趣的片斷。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課外書的空白處,簡單批一個詞,如”精彩”、“太妙了”、“不對”之類,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話,再往后可以用幾句話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總之,一定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外出時,及時把所見所聞和感想記錄下來,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簡單,都要記錄,堅持數日,就養成習慣了。養成寫日記、記隨筆的習慣。開頭時可以非常簡單,之后可以逐漸復雜,寫成片斷,甚至寫成完整文章。關鍵是培養習慣。日記、隨筆,仍然是以片斷為主。
四、質疑發問的習慣
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說的就是質疑問難的重要性。向老師質疑、發問。沒有弄懂問題時,不要得過且過、羞于開口,要善于發問、大膽地問。如果學生平時有不敢問、不善問的缺點,就鼓勵他去問,一旦有些問題是通過問詢教師、同學得來的答案,我們要給予鼓勵。
五、要培養勤用工具書的習慣
工具書是學習的拐杖,是無聲的老師。學生如能主動借助工具書就能自行解決許多學習上的疑難,提高語文學習的意識,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小學生最重要的工具書是字典。即使是對于五年紀的學生而言,查字典的練習也是學生認識生字的主要方法。但是目前,我們班孩子們的書包中很少有字典的身影,就是有,在遇到問題時,也不愿拿出來查找,以便解決問題。而是尋求最直接的方法,求助于老師、同學,在家求助于家長,他們一般情況下認為翻字典是十分麻煩的事,實際上求助別人遠不如求助字典更印象深刻。所以,我的建議是:我們班的學生在課文預習時至少查五個生字詞;在課堂上盡量選擇典型的字詞當堂動手查字典,重在義項選擇;在課外閱讀時,遇到不懂的字詞務必翻閱字典,逐漸培養孩子們勤查字典的好習慣。
六、定期復習整理的習慣
定期整理復習有許多好處:第一,可以溫故知新,舊的知識中包涵著新知識的許多線索。第二,可以避免遺忘。第三,可以把種種表面不相關的知識形成一個相互關聯的網絡系統,使眾多知識相互貫通,甚至可以做到觸類旁通。每天晚上在做家庭作業前,將當天學過的知識及時瀏覽一遍。學會運用表格來復習整理。每周末,及時將所有知識進行一次系統整理。運用表格的過程,實際就是重新消化知識,疏理成體系的過程。學會對著教材的目錄、章節題目,進行回憶整理。目錄、章節就是知識的提綱。
七、認真書寫文字的習慣
養成這一習慣可以從最基本處著手,讓學生從剛開始學著寫字時,就把每個字的筆劃、筆順寫準確。讓學生學習一點書法,不是為了讓他去參加書法比賽,而是讓他懂得什么樣的字,是漂亮、美觀、大方的。讓學生買一些字帖。把大字帖掛在學生的房間里。批改學生作業、試卷時,不要只注意內容的對否,還要檢查他們的字寫得是否工整、漂亮。
八、廣泛閱讀的習慣
我們要不斷挑選、推薦各種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引導學生認真閱讀,養成他廣泛閱讀的習慣,這將使學生終生受益。以語文學科開展的“大閱讀”活動為契機,我們定期給學生推薦閱讀書目;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經常性的開展形式各樣的讀書活動,對引領學生的閱讀大有裨益。
當然,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不止這些,在今后的教學中有待探究并加以運用。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需要從小抓起,越早越好。這是因為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習慣在小學低年級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給予特別的教育,形成的習慣很難有多大的改進,所以盡早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很重要的。學生在年齡小時,習慣既容易建立,也易于鞏固,不良的學習習慣若被及時發現也易于糾正,等到不良習慣越積越多并穩固定形時,既影響良好習慣的建立,又不易糾正。如有的學生有上課不專心聽講,不按時完成作業的壞習慣,即使在老師的教誨下有了改正的決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才能徹底改掉。我想任何一個在高年級從事語文教學的老師應該都有這種深刻體會。很多人認為小學低年級要讓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級習慣自然就養成了是極其錯誤的,所以從小學一年級,就要開始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強化訓練,從而形成穩定的自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