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珍
摘要:合作學習小組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能夠使教學中動態因素實效性充分發揮出來,使小學生樹立合作精神與競爭意識。而為了構建有效性評價機制,教師可以從設置科學性評價標準、將主客觀要素有機整合、多元化評價并實施激勵體制幾方面入手,繼而去達到上述目標。
關鍵詞:小學數學 小組合作 評價機制
一、合理地分組是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機制建設的基礎
教師依據班級的實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分組,最好確保一個學習小組中既有學優生也有學困生,既有活潑好動也有性格緘默的小學生,也就是說數學教師始終堅持“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劃分小組,從而去使各個小組學生的組織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分析、邏輯思維能力均能夠實現均衡發展的目標。此外,為了有效地建設健全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機制,對小組成員進行科學的分工也是極為必要的,從而使學習任務落實到每一個小組成員手中,并采取輪換體制,以達到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目標,對其完成學習任務的成效進行綜合的評價。
二、借助設置科學性評價標準的形式,構建學習評價機制
編制具有科學性特點的評價標準是調動學生參與小組合作的動源,也是合理學習評價機制構建的依托。不同的小組合作學習性質,所設定的評價標準之間固然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而萬變不離其宗的是,評價標準包括兩大成分,即自評與小組評價。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自評為主,小組評價為輔,并提倡組間成員互相評分與教師評分相結合的形式。評價機制的成績評定具體被分為甲等(優秀,分數在85~100之間)、乙等(良好分數在70~84之間)、丙等(分數在60~69之間及格)、丁等(不及格60分以下)四個級別。個體成員的成績評定由小組成員評價、教師點評、小組綜合成績三大要素構成,以百分制形式,可以列出如下等式:個體成員成績=小組成員評價(25%)+教師評價(50%)+小組綜合成績(25%),根據不同的學習性質,評分比例可以做出適當的調整。
三、將主、客觀要素有機整合,構建學習評價機制
小學生之間學習數學的能力、性格愛好存在差異性,正因如此在小組合作學習效果評價環節中,很多學困生盡管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很努力,當然長期下來卻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而數學功底較豐厚、能力較好的學生卻輕輕松松獲得預期的成效。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上,要想構建合理的學習評價機制,教師不單純依據學生的最終成果進行評價,過程往往比結果更重要,這樣才不會削弱學困生學習的興致,也不會使學優生產生驕傲的心理。主觀性的評價有:學生對小組研究的問題是否有積極態度、樂于提供自己的解決思路、與前期合作學習相比較自己解決問題技能是否被強化;客觀的評分有:小組成員評價、小組綜合評價、教師評價,只有在主、客觀評分有機整合在一起,才能調動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主動性。
例如,在《圓的周長與面積》的教學課堂中,教師為每組學生設置“如何探究圓的周長”這一課題。有小組中的學優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說:“將一根線環繞圓形一周,減去多余的長度,余下的部分就是圓的周長”,也有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說“把原形紙片在直尺上滾動一周,就可以直接測出圓的周長。”雖然學困生這種方法所得的結果存在很大的誤差,但是教師還是要在教師評分上,給這名同學打上“優秀”,即90分,并獎賞該小組成員一面小紅旗,以示表揚與激勵。
四、利用多元化評價并實施獎勵,去實現構建合理評價機制的目標
小學數學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方法的應用,教師在分組之時始終要堅持“組內同質、組間有別”的原則。盡管如此,小組之間取得的學習成果、總結的學習方法或者是經驗上都存在差異性,教師應該積極的走進小組之間,及時地發現他們合作過程、合作成果的突出點,對其施以專門化的獎勵,以達到激發學習深入學習、強化合作精神與競爭意識的目標,那么此時學習評價機制將會被順利的構建與有效的完善。
為了確保學習評價體制的完整性與科學性,教師在對其構建之時應該融入多元化思想,如評價小組成員對合作學習目標理解與掌握的程度、分配學習任務的自覺程度、學習任務資料的準備情況、在探討環節的參與程度、學習方法與經驗總結的清晰性、合作成效展示的理順性、以及小組成員的集體榮譽感、對合作成果滿意程度等,對上述評價要素,教師也要科學的設置評價分值(等級),以推進學習評價機制合理性與完善性進程。
五、結束語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將會協助數學教師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合理劃分小組的基礎上,利用多樣化形式構建合理性評價機制,對小組合作學習過程的學生個體與整體進行有效的評價,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及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朱燴.中小學小組合作學習中動態評價體系的建構[J].教育測量與評價,2016.
[2]神惠子.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中的教師角色與學習評價[J].中國大學教學,2016.
[3]王海慧.小學數學課堂高效小組合作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