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花
【內容摘要】學校文化是指以學校師生共同的價值為核心而形成的一種教育文化。語文課程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使學生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語文課程對學校文化建設的作用有語文與學校文化互相促進、課堂教學充實學校文化、課外閱讀擴展學校文化、語文活動踐行學校文化、語文助力學校環境文化建設等。
【關鍵詞】語文課程 學校文化 作用
學校與學校的不同是靠學校文化進行區別。學校文化是指以學校師生共同的價值為核心而形成的一種教育文化。其本質意義在于影響和促進學校中人的發展。學校文化建設包括學校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在特色發展、品牌發展中,學校文化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
課標對“課程基本理念”的相關表述:“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應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語文課程因其學科特點必然應承擔起學校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下面就以筆者所在學校的“敦品勵學”學校文化建設為例,淺談語文課程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一、語文與學校文化互相促進
語文教材有在育人方面的獨特優勢。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革命傳統教育、建設良好的思想道德風尚等在最新的人教版教材中都有整體規劃、有機融入、自然滲透。
學校文化也是一種文化傳承。可以傳承自己學校的文化,也可以對區域文化加以傳承,甚至也可以對民族文化、世界上其他優秀文化進行傳承。“敦品勵學”學校文化就是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
語文課程與學校文化都承擔著傳承文化的重任。在學校生活中,兩者互相促進。語文學科可以幫助學校文化的推廣,學校文化又促進著語文學科的學習。
二、課堂教學充實學校文化
語文課程的內容是十分廣泛,涉及到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等。課堂教學是語文學習的主陣地,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充實學校文化建設。
梳理現使用初中六冊人教版教材,與“敦品勵學”相關的課文有許多。個人成長方面的有《走一步,再走一步》、《我的第一本書》、《我的童年》、《〈傅雷家書〉兩則》、《孤獨之旅》、《心聲》等;榜樣人物方面的有《鄧稼先》、《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音樂巨人貝多芬》、《愚公移山》等;生活感悟方面的有《貝殼》、《蟬》、《紫藤蘿瀑布》、《談生命》、《地下森林斷想》、《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人類探索方面的有《月亮上的足跡》、《偉大的悲劇》、《在沙漠中心》、《登上地球之巔》、《真正的英雄》等。這些課文在思想內容上都可以找到與“敦品勵學”相關的契合點,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主人公成長歷程、榜樣人物優秀品質、作者對生活感悟時,在無形中強化了學生對“敦品勵學”學校文化的認識,充實學校文化的內涵。
三、課外閱讀擴展學校文化
語文課程不僅停留在課堂上,還會延伸至課外閱讀。課外閱讀能擴展學校文化。
學生的課外閱讀一般包括語文書上推薦名著閱讀、作者的其他作品、課文同主題作品、教師個人推薦、學生自由閱讀等。課外閱讀的開展形式有很多,市區讀書比賽、學校閱讀活動、閱讀課、讀書筆記、名著推薦演講等。
現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推薦閱讀的課外名著《童年》、《魯濱孫漂流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簡·愛》、《傅雷家書》等,都能找到落實“敦品勵學”學校文化的情節、人物品質等,讓學校文化不再局限于狹小的校園中。
在教學課文時教師推薦的作者其他作品、課文同主題作品也能擴展學校文化。如教學牛漢的《我的第一本書》,作者回憶第一本書,回憶與書相關的人和事,凝聚難忘的人間溫情,含時代苦難。作者對苦難有著獨特的理解,推薦閱讀牛漢的《我仍在苦苦跋涉》、周國平的《苦難的價值》。對苦難的理解,加深了對敦品勵學的理解。
四、語文活動踐行學校文化
學校文化的建設離不開學校的各類活動,學校活動又踐行著學校文化。語文活動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他活動又往往依托于語文課程。
創辦各類文化社團。例書法小組,書法本身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在書法小組中還介紹在南京生活過的書法家、與南京相關的書法作品,這也是對地域文化的傳承。
五、語文助力學校環境文化建設
以上幾點主要側重于學校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建設方面。語文課程還可以為學校物質文化中的環境文化建設方面助力。
學校的環境文化應與建筑文化、裝飾文化、標識文化等滲透融合,每種文化都有語文課程的助力。學校的建筑物的命名除了按功能,還可以與學校文化相結合。學校外墻顯示屏、校旗、班旗、黑板報、文化欄上都帶上學校文化的標識。如“敦石”、勵志林、激勵亭等,在命名中體現“敦品勵學”的學校文化,營造環境文化、學習運用語文。學校文化墻是學校文化的組成部分又是學校文化的展示。圍繞“敦品勵學”可以設置美德故事、美德人物、勤奮故事、勵志人物等,既豐富了校園環境文化又宣傳了學校文化。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 ——基于“敦品勵學”價值觀的民辦初中學校文化建設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立項號:E-c/2013/046。】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秦淮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