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云
【內容摘要】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課堂參與度及學習興趣表現出普遍不高的現象,這影響了歷史教師的教學熱情,教師也沒有動力繼續改進教學方法及教學質量,不利于提升學生的歷史綜合素養。對此高歷史老師在新課改背景下應積極改革創新,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學習中,師生學習共同體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能促使學生真正地參與到歷史課堂中,也激發了學生的探究學習動力。
【關鍵詞】師生學習共同體 歷史教學 影響
師生學習共同體重點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教師與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堂互動,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與興趣,很符合新課改的精神與要求,對歷史教學也產生了較大意義與影響。
一、師生學習共同體含義分析
師生學習共同體是一個學習團體,這個團體是由具備共同信念、目標的教師與學生組成的。其中的學習共同體則是指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某項任務的團體,教師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各種學習資源進行溝通、交流和分享,一起攻克難題并完成學習任務,團體的主體是教師與學生,打破了傳統的教師主體地位。在這種教學模式指導下,師生、生生間的信息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交流的信息主要有知識、情感、興趣及價值觀等等,生活經驗及行為規范等也包括在內,師生及生生間的廣泛信息交流促進了彼此間的溝通,有利于互相影響、互相補充①。師生學習共同教學模式下,師生都處于主體地位,教學學習過程是互相交流、共同學習及共享的過程。
二、師生學習共同體構建對歷史教學的影響
1.突出歷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推進,課堂教學也應進行改革創新,重新定位師生角色,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處于被主導地位,這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提高其學習水平。新課改形式下,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真正積極地參與到歷史學習中。師生學習共同體構建能較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例如歷史教師在講解“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斗爭”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提問,使其形成有關概念的系統認識,針對其中的“斗爭”概念,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知道哪些戰役?”同學調動自己的大腦思考后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學生說是“抗日戰爭”,有的學生說是“甲午戰爭”等等,這表面戰爭類型具有多樣化。教師就這個話題讓學生自主查閱有關歷史資料,然后讓其對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斗爭進行總結,以此作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生在這個目標指導下,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對相關知識點進行總結探究,最后形成系統知識框架、加深對歷史教材內容的認識,也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及自信心。
2.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動力
在傳統教學課堂中,學生常常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對教師過度依賴,自己并沒有進行獨立思考,也沒有積極參與到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習熱情及積極性較差。新課改理念倡導下的師生共同學習體中,教師應依據教學任務及內容創設歷史教學情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一旁進行指導及輔導,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提高其歷史學習能力。例如教師在講解“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時,應向同學們展示出一條近代中國抗爭史的時間軸,讓學生依據時間軸列出這段時間的列強侵華事件。學生明確任務后,會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總結,并查閱一些歷史資料,最后將問題答案總結出來。學生經過這樣的學習之后,初步認識了列強入侵史實,教師接著應繼續向學生提出問題“中國為什么在鴉片戰爭時挨打?”有些學生會調動自己的知識庫回答出:是受封建專制主義的影響及政治制度的腐敗等;另外有些學生則認為:中國當時經濟太落后。在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后,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活動,引導其歸納總結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挨打的原因,促使學生正確認識教學內容,幫助其構建系統完善的知識體系。
3.降低歷史教學內容的理解難度
師生學習共同體還能降低教學內容的理解難度,教師應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拓展及延伸,將社會資源納入到學習共同體的教學實踐中,深入分析社會生活資源,并將其遷移到歷史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教學內容。針對“列強侵入”這個歷史主題,教師應選取學生印象非常深刻的歷史事件如抗日戰爭進行延伸與拓展,將當代社會日本對于“抗日戰爭”的態度引入課堂教學中,并引導學生對此分析,通過引入這個問題,能促使學生對相關歷史內容認識更深刻,同時也能增強其責任感,促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結語
師生學習共同體的構建符合新課改的精神理念,有利于提升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等等。歷史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積極踐行師生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將歷史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機地聯系在一起,開展形式多樣的歷史學習活動,不斷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及歷史綜合素養。
【注釋】
① 陳家華. 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促進歷史教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J]. 歷史教學問題,2010(2):127-129.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