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瑋琪
摘要:隨著精準扶貧思想的不斷深入,如何讓農民工這一重要的社會底層人群擺脫貧困值得思考。本文從農民工物質貧困、精神貧困兩方面入手,探究農民工貧困的原因,為政府進行農民工的精準扶貧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精準扶貧;農民工;代際傳遞;貧困
消減貧困是當今世界共同關注的主題。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截至到2016年底,我國農民工數量已達到2.82億人,農民工作為貧困特征較為典型的特殊群體,探究其貧困原因并進行精準扶貧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十分重要的。
一、農民工貧困問題
1.物質貧困
對于農民工而言,物質貧困始終是最基本的貧困問題。從多維的視角來看,這種物質貧困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衡量:個人生活條件、家庭人均收入、家庭人均消費、老家生活條件。
農民工大多都是農村出去打工的年輕人,在個人生活條件方面,由于進城打工所必需花費的衣食住行的費用以及他們承擔的家庭開支較多,所以農民工通常會選擇省吃儉用,因此他們在生活中面臨著比較艱苦的條件。
在家庭人均收入方面,農民工進城打工的動機就是為了更高的收入,來改善家庭的生活水平。雖然進城打工之后,會獲得相對于在農村進行生產勞動更高的收入,但仍然是有限的。同時大量的農村年輕人進城打工,造成農村留守兒童缺乏看管的問題,會帶來的貧困代際傳遞。
在家庭人均消費方面,一方面,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和孩子大多都是自給自足,很少進行消費;另一方面,這些農民工進城打工的初衷就是存下更多的錢,同時他們沒有參加社會保險,因此更是“不敢消費”。這種心態抑制了他們的消費欲望,推動了這一維度貧困的提升。
在老家生活條件方面,雖然農民工家庭相對于農村其它家庭要好很多,但是和社會總體水平還是有差距的。
2.精神貧困
相對于物質貧困而言,精神貧困是一個隱含的貧困因素。但是一個人的精神狀態直接影響著個人的生活和工作等方面,尤其對于農民工而言。
首先,農民工大多都是為了生活進城打工的年輕人,由于缺乏職業技能,因此只能從事低端的體力勞動。勞累的工作和相對較低的收入使得農民工在主觀情緒上對工作不滿意,對在城市的生活不滿意,從而降低了工作的積極性,在生活中缺乏信念。
其次,農民工在城市中打工,為了降低生活成本,通常都會選擇居住環境差的住房來減輕開支。長久居住在臟亂差的環境之中,很明顯會使得農民工在個人生活中對當地的生活條件不滿意,對工作感到辛苦,在精神上缺乏生活的動力。
最后,農民工的精神貧困主要體現在缺乏一定的社會參與和社會網絡資源。由于農民工處于城市的底層群體,因此一方面是農民工缺乏參與社會的意識,另一方面是社會并沒有為他們相對完善的提供參與渠道,導致農民工的精神貧困。
二、農民工貧困的根本原因
從農民工貧困問題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由于農民工缺乏良好的教育,人力資本的不足,缺乏必要的職業技能,因此才會導致其物質貧困和精神貧困。而農民工在農村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的主要原因還是貧困的代際傳遞。
貧困代際傳遞是指貧困以及導致貧困的相關條件和因素,在家庭內部由父母傳遞給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復父母的境遇。一般認為,教育投入與收入水平成正相關關系。而在農村,大多數家庭父母沒有收到良好的教育,他們長久的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所以收入不高,對于子女的教育不重視或者沒有能力提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這一代子女長大為了獲得更高的收入進城打工,這些農民工和他們的父母一樣沒有受到好的教育,只能從事低收入的苦力活,使得他們依舊處于貧困狀態。因此,農民工貧困的根本原因就是貧困的代際傳遞,使得農民工和他們父母輩處于一樣的貧困的生活之中。
三、對農民工的精準扶貧策略
1.物質扶貧是基礎
政府需要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承擔用人單位和農民工之間中介者的角色。收集整理用人單位的招聘信息,并且為農民工提供免費的就業咨詢、就業登記等等。同時,要注重對農民工的職業技能的培訓,提升農民工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當然,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為農民工構建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幫助他們在城市生活中沒有醫療、生育等的后顧之憂。并且嚴格實行最低工資標準,為農民工獲得合理的收入進行保障,確保農民工的收入穩步增長。
2.精神扶貧是重要目標
精神貧困是農民工的內在貧困,主要是因教育水平有限而表現出的價值觀、追求、信念等方面的障礙。精神貧困因其隱蔽性而往往在國家對農民工進行扶貧時不能被關注到。因此,精準扶貧的重要目標就是進行農民工的精神扶貧。
精神扶貧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對農民工“扶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政府通過培訓提高農民工的勞動素養,增加他們的人力資本,提高他們擺脫貧困的能力。第二,對農民工“扶志”。通過對農民工的激勵政策,使其增長努力工作和提升個人勞動素養的志氣,樹立遠大的目標,提高工作滿意度和生活滿意度。
3.防止貧困代際傳遞
大多數的農民工之所以會出現貧困問題是由于貧困的代際傳遞。對于農民工本身可以通過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精準扶貧來改善他們的貧困現狀,但長遠來看,如何預防更多貧困農民工的產生,就需要從農村的教育入手。“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在農村要加強教育的精準扶貧,阻隔貧困的代際傳遞。讓孩子們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可以增長知識并且開闊視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遠大的目標,提高他們的人力資本,更好的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避免他們再次陷入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