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芳??
摘要:立德樹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藝術院校發揮自身優勢,要利用“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藝術實踐課程,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性任務。本文依據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實踐農村文化禮堂建設項目的相關經驗,提出加強藝術實踐指導教師的培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將職業道德融合于專業實踐能力培養中,將美育教育貫穿于藝術實踐教育的始終四條路徑,推動藝術實踐活動中德育功能滲透。
關鍵詞:農村文化禮堂;藝術實踐;德育教育
2013年,浙江省創性地將“禮堂”和“文化”相嫁接,提出打造集思想道德建設、文體娛樂、知識普及于一體的農村文化綜合體,提升農村文化體系建設的質量,重構鄉村精神文化空間。作為具有社會文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功能的藝術院校,在推進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中發揮著積極的影響性作用。近年來,農村文化禮堂服務已經成為高校藝術實踐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結合浙江藝術職業學院農村文化禮堂藝術實踐服務活動,探討如何在藝術實踐中,解決“以文化人、以德立身”的藝術教育成果和明白“藝術要為誰服務”兩大根本性問題,是完成高等藝術教育的應有之義。
一、服務概況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是浙江省歷史悠久的全日制高等藝術類院校,也是全省基層文化隊伍培訓基地,共設有戲劇、音樂、舞蹈、美術、影視技術、文化管理六個教學系部。2013年以來,在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統一部署下,在院黨委領導下,積極參與農村文化禮堂服務活動。六系部專業特色不同,服務內容各有特色。
戲劇系有影視表演、表演演藝、越劇三個專業,越劇學生將細膩傳神、韻味深厚的戲劇帶到鄉間地頭,極接地氣。表演專業的學生將極具生活氣息的小品、相聲等生動演繹給鄉親們。音樂系的學生除了將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獻給父老鄉親之外,還可以著手“定制”村歌,通過鄉親們的需求實現供給。舞蹈系除了文藝演出外,也可以進行廣場舞、排舞的指導和創作,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舍美化、新農村墻體繪制、最美畫像宣傳等美術系的同學們都信手拈來。影視技術系提供電影下鄉,村舍微電影拍攝與宣傳等。文化管理系的同學們提供村史提煉、陳列館設計與展示、非遺保護等工作。13年以來,浙江藝術職業學院采取點單式服務,先后深入浙江臨安、嵊泗、海鹽、吳興等地農村,開展以“送文化、種文化、育文化”為主題的藝術實踐服務活動,僅2014年演出近六十場,還榮獲大中專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全國優秀團隊”殊榮。
二、藝術實踐可有效推動德育教育工作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組織過的農村文化禮堂的藝術實踐不下數百場,大大提高大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培養同時,也成為拓寬德育渠道、創新德育方式的有效路徑。
2.1端正價值觀,塑造健康人格
德育教育是藝術大學生樹立科學理想信念,幫助他們塑造健康人格的過程。參加藝術實踐,因為條件有限很多工作都是由同學們自己來承擔,搭臺、打燈光、對臺詞、走臺、化妝,甚至因地制宜的臨時編排節目,都由學生主導來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他們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協同關系,個人與社會的處理能力關系,個人與人民群眾的服務觀念。藝術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通過人民群眾的掌聲和熱情,更能感受到社會主義文藝工作是為誰而服務的問題。我們的藝術生平時的學習過程中,難以接觸到觀眾,在農村文化禮堂中,只有深入民間、深入社會,展出的作品、做出的繪畫、表演的節目反應了人民生活,貼近現實,才能獲得人民群眾的喜愛。經過舞臺的鍛煉,大學生也體味到“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喜悅,獲得藝術學習真正的快樂,盡可能獲得“學藝、學做人”的功效,塑造健康人格。
2.2樹立正確審美觀,提升審美情趣
藝術類大學生的學習離不開美育教育。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時期,愛好美、欣賞美、追求美,但是往往容易追求外在的的美,注重時尚流行,而忽視有人文精神的內涵的美。課堂上,老師也會講作品的美,但同學們感受性差,接受能力弱一些。在藝術實踐活動中,學生從各種天然景觀、人文寫生、藝術展示、文藝匯演中,切身體會到對自然、人文、藝術、生活的美的追求和動機,激發他們崇尚美、傳播美、創造美的熱情,進而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增強審美體驗。
2.3體察民情國情,弘揚民族精神
農村文化禮堂活動中,同學們需要接受了實實在在的情景式愛國主義教育。浙江的山川河流、地區地貌,發展過程中不同發展程度的城鎮、鄉村,節假日時期,各地舉辦的具有民族風情的特色民俗。這樣多的場景,可使學生們從不同的理解層面和視角理解鄉土民情,激發他們的民族自信心與自尊心,凝聚愛國熱情。隨著眼界的括大,視角的不同,這也是深化專業知識、豐富創作素材的過程。青年學子容易手高眼底、遇事浮躁,多次下鄉參加文藝實踐演出,讓他們了解民風、體察民情、感受民風,增進對國情民情的了解,加深對人民群眾的感情,自覺提高思想覺悟,承擔起大學生認真學習專業知識,為人民服務的理念。
2.4實踐文藝宗旨,樹立責任意識
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廣大文藝工作者要認識自己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藝術類大學生畢業之后就是藝術工作者,平時單純的理論說教不能讓他們很好的明白,自己需踐行的藝術宗旨和服務對象。但是通過農村文化禮堂演出,通過各種文藝節目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整個社會的風貌,讓同學們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職責與擔當,堅定“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文藝方向,提高思想覺悟。
三、藝術實踐推動德育教育路徑探析
3.1加強藝術實踐指導教師的培養
德育教育工作不僅是思政一線教師的專有工作,在全員育人背景下,各個老師都要成為育人工作的“能家好手“。在藝術實踐活動中,專業教師有一定專業技術能力,在實踐活動任務中能更好的確保完成任務,但往往缺乏對學生思想上、組織上、安全上的管理經驗,因此要加強專業教師思政管理培訓,在教學生學會做人上多下功夫。而對于思政一線教師,他們往往具有很強的管理經驗,但是專業指導力不足,因此要加強對他們審美能力和藝術鑒賞力的培養。總之,根據不同實踐指導教師不同特點,做好行前準備工作。當然,指導教師也不宜頻繁更換,保證指導教師的職業素質,才能確保藝術實踐過程中德育教育的有效實施。
3.2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文藝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物質富有不是真的富有,而精神的富有才是社會主義真正的繁榮。藝術院校的德育工作離不開藝術創作為誰服務這一根本使命。藝術來源于人民,來源于田間地頭,要走進農村,走進百姓家里,走進百姓心中,感受他們的質樸的歡樂與悲傷。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德育教育的引領作用,創作出的作品既貼民情亮風貌,又要弘揚社會主義正能量,以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引領這個時代的風貌。
3.3將職業道德融合于專業實踐能力培養中
大學生畢業后即將成為一名文藝工作者,在專業實踐中盡早的讓大學生接受職業道德的教育,方便他們畢業后較早的實現身份轉變,適應工作需求。因此,在平時的藝術實踐活動中,要培養同學們的責任意識,排練時、布置現場時,需要指導老師嚴格要求,讓同學們提前進入角色。如,注重紀律、個性方面的約束,注意時間觀念和集體意識,不唯利是圖,保證藝術作品的創作周期等,不斷磨礪職業道德意志,增強工作的責任心、榮譽感、使命感。
3.4將美育教育貫穿于藝術實踐教育的始終
美育教育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實踐教育就是通過讓同學們集體專業實踐,對審美對象有深刻感受和深層次感悟,從而提高他們欣賞美、追求美、創造美的能力,并在此過程中激發他們的審美情趣,進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而且能夠通過對美的事物進行甄別和道德判斷,而得到道德上的教化,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曾繁仁. 關于美育與文化傳承創新的思考[J].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
[2] 習近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DB/OL]. 新華網,2014-10-16.
[3] 劉志山. 當前高校德育面臨的困境和挑戰[J]. 江蘇高教,2004(3)
[4]薛曉陽. 希望與審美: 作為藝術解放的道德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2014,( 12) .
[5]朱永新. 藝術教育的價值與深遠意義[J]. 河南教育,2015 ( 7 - 8) .
[6] 鐘佩霖 . 依法治國視角下高校領導干部思想政治建設新探[J]. 法制博覽(下),2015(09).
[7] 教育部要求改進學校美育工作 強化美育薄弱環節[DB/OL]. 中國教育新聞網,2015-10-12.
[8]武治國藝術實踐活動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J]. 美與時代,2006,(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