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昊
摘 要: 教師的專業發展一直都是各國教育界普遍關注的問題,專業發展的關鍵取決于教師個人的成長,具體到學科來說,就是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如何提高教師的素養以達到新課改潮流下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便成了一個重要問題。尤其是對公民教育有著舉足輕重作用的歷史學科來說,進一步促進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不斷提高歷史教師的整體素養,是發揮歷史學科功能的有效手段。提高專業素養的方法與途徑有各種,其中尤以閱讀和寫作為重。
關鍵詞: 中學歷史 專業素養 閱讀 寫作
一、何為教師專業素養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當下,要培養出具有高素質的學生,首先就要求教師必須有相應的素質基礎。歷史學科長期處于一個不上不下的尷尬地位,使得一些歷史老師忽視甚至有意放棄自身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專業素養的提高是一位普通中學教師成長為一位名師重要且必要的途徑,中學歷史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應與歷史教育的需要及發展相適應,既要熟悉現行教科書的歷史知識體系,能夠解決當前歷史教育中所遇到的各種專業問題,又要能夠適應今后教科書的發展變化。這種知識體系特色決定了中學歷史教師除了接受系統的歷史專業知識教育之外,平日還應該廣泛地積累知識,不斷擴大知識領域,以提高自身的素質。中學歷史教師的專業素養大體可分為三個部分:知識素養、能力素養、人文素養。提高中學教師專業素養的方法林林總總,比如教師合作學習、校本課程的研究、各種進修,等等,下面主要從教師自身的閱讀與寫作兩方面進行論述。
二、閱讀與歷史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
豐富的專業知識是衡量一個教師合格與否的重要標桿。蘇霍姆斯基曾說:“(教師)要作自己學科的主人,讓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只成為你最基本的知識,如同字母表對于已掌握修辭學奧妙的人一樣。”對于中學教師來說,如果僅僅滿足于掌握課本上的知識,就很難將知識講得深入淺出、融會貫通,課堂千篇一律,不夠出彩。但是在當前的生活中,繁重的教學工作和直接的升學壓力,使部分歷史教師喪失了閱讀的時間與興趣,由此缺失了持續學習的動力,形成了一些歷史教師懶于讀、難于讀的普遍現象。那么,如何利用閱讀提高專業素養,以下從基本閱讀和深層閱讀兩方面來談。
1.基本閱讀
朱可老師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積淀知識內涵的“六個一”要求,他指出,教師每個學期至少要閱讀一本理論或教育理論專著。可以說,一個不注意學習的高中教師,經過幾年的教學,他的教學能力會退化到高中學生的水平;一個初中教師只能與初中學生同日而語,這是非常可悲的。要克服這一現象,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中學歷史教師首先要保證的基本閱讀是本專業的內容閱讀,要求歷史教師必須具備一般的歷史知識,即應掌握通常本科師范大學歷史專業開設的中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以及歷史文獻學、考古學、史學理論與方法等專業課程的主要內容,熟悉中外歷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現象和重要概念,理解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基本規律和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發展過程。在此基礎上,結合上課的實踐經驗,豐富相應的教材內容,認真、系統地研讀每一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有關論著,對每一歷史時期的社會面貌有整體的正確認識。利用課外時間積累一些專門史的知識,積累一些歷史文獻學和考古學知識,以及積累一些斷代史、國別史等方面的知識,使自己的歷史專業知識面不斷擴大,知識層次不斷提高,以此豐富課堂教學,提高專業素養。并且,歷史教師應經常關心、閱讀有關的歷史專業報紙雜志,及時了解史學研究動態。
2.深層閱讀
在積累歷史和教育學專業知識的同時,歷史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閱讀,深層閱讀就是所謂的“精讀”。從表面的歷史現象,深入歷史發展的本源;從歷史發展的過程,探求歷史事件的真相;從歷史事件的背后,找到歷史思維的結構,感悟歷史的內涵。可以說,當你認認真真地翻遍一本歷史著作時,對其中的某一段或者某一句話進行深度的剖析,你會發現字里行間里有與作者和文字間的美妙共鳴,深層閱讀的作用就在于此。通過對一本書反復的琢磨探索,使自己的腦海中迸發出思維激烈碰撞的火花,由此產生種種疑惑,如歷史的本質究竟是什么?究竟要如何尋找歷史的真實,又怎么分辨虛假的過去?繼而對中學歷史教師的教學理念產生一定的影響,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中學課堂中,形成鼓勵質疑,創設問題情境,師生間討論互相解惑,營造理想中學課堂氛圍。在深度閱讀中,教師更容易突破自身專業限制所帶來的思維定式,開闊視野,提高專業素養。
除此之外,中學歷史教師還應閱讀一些與歷史專業相關的、歷史教學工作必不可少的人文社會學科書目,比如“文史不分家”的名著、散文、古詩詞相關內容,以及簡單閱讀一些工科類知識,比如地理學知識,尤其是歷史地理知識。
三、寫作與歷史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
中學歷史教師除了要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閱讀提升專業素養以外,更要將看到的別人的思想,通過自身的理解和思考具體表現出來。另外,教師在教學活動結束后的反思、平時與學生間的交流、日常所見所聞的心得體會,等等,都是需要訴諸筆端的,如此,那些一閃而過的靈感和念頭才能在今后被細細品味,才能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信手拈來,才能在課堂教學中變成一句句巧言妙語。以下,從教學筆記和教學案例兩方面談談具體做法。
1.教學筆記
教學筆記是教師將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隨時出現的、印象深刻的事件進行總結和分析,并且記錄下來,以備未來做參考和借鑒。中學歷史教師教學筆記的內容包括:對日常歷史課教學過程中某個事件的處理、解決策略;與學生之間的精彩對話;歷史教學設計與教學實際效果的差距分析;在教學、學習中的感悟,等等。要寫好教學筆記,教師就要勤于思考,做到日常生活中多讀書、多積累。這樣有利于中學歷史教師強化問題意識,增強歷史教師的自我反思能力,使教學筆記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再者,歷史教師要特別注意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在觀察的基礎上對關鍵性問題進行記錄。教學筆記的記錄要求教師做到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歷史教師最好做到隨時隨地將隨見所思及時地記錄下來,并且一定要注意不要單單只記錄教育事件的現象,而是要將對教育事件的記錄,與自己對此的分析、反思、感受結合起來。最后,教師要善于將自己的反思成果及時和同僚進行交流和討論,以便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改進教學設計和流程。在此過程中,有利于教師深入地對教育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從而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
2.教學案例
教學案例是教師對真實的教育活動情境的描述,包括記錄教育疑難問題及矛盾沖突,以及提出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等。教學案例可分為:學校管理案例、教學案例、德育案例和心理輔導案例。對于中學歷史教師來講,教學案例的撰寫和討論是提高教學反思水平的有效途徑和主要方法,對其專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教學案例要具備三個要素:案例背景、案例事件、對案例事件的反思。案例背景為讀者提供事件發生的前因,案例事件是案例的主體部分,包括教育教學中出現的疑難問題及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案例事件最好呈現給讀者客觀、本真式的事件。在對某一個教學案例進行記錄之后,作為一篇教學案例,還要有對案例的分析和反思。歷史教師撰寫案例的過程是對自己解決問題的心路歷程進行分析的過程,也是梳理自己經驗和教訓的過程,有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智慧,形成教學藝術,提高反思能力,促進自身專業發展。
新的時代給予中學歷史教師新的契機,在各種課程改革日新月異的當下,如果我們仍舊畫地為牢,吃著年復一年的“老本”,不思進取,那么歷史學科所蘊含的深厚的人文價值和教育功能就只能是紙上談兵,空言大話。只有不斷地前輩和同僚的思想中汲取新鮮的養分,不斷地通過“理論——實踐——完善理論”這樣的循環往復,在教學日記里反思和歸納,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得到專業素養的提高,才能在走向名師的道路上昂首前行。
參考文獻:
[1]朱可.新課改背景下中學歷史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研究[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4(11):9-12.
[2]蔡志中.試論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教師專業素質的發展[J].當代教育論壇,2010(9):110-112.
[3]任存娣.高中歷史教師的專業素養[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4(10):48-49.
[4]王斌.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專業素質發展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2.
[5]趙香芬.新課改背景下歷史教師的專業素養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