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
【摘 要】知識遷移是知識運用的有效途徑。地理新課標提出“學習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在這一理念指導下,學生地理知識遷移能力培養特別重要。文章從初中地理知識遷移入手,闡述了遷移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影響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培養學生地理知識遷移能力的路徑,以期提高學生遷移能力,促進其知識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地理 遷移能力 教學研究
面對現代社會發展、知識技能更新速度加快,以及學校傳授知識的有限性和實際應用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培養學生遷移能力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地理學習中的遷移能力指的是在地理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能夠將已經學過的地理知識運用到新的情境中,從而更加順利地掌握新的知識、解決新問題所體現的素質和能力。只有培養出良好的遷移能力,教育的價值才能最終得以體現。因此,在學生地理知識的學習中,遷移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也就日漸凸顯出來。
一、初中地理學習遷移的現狀
現在大多數初中地理任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往往僅憑過去的經驗和感覺去進行知識教學,注重地理成績和分數,忽視地理知識的聯系性和整體性,很少運用系統性的遷移理念來指導教學,培養學生遷移能力。因此,常常導致學生對地理學科缺乏興趣,畏懼學地理,地理知識的遷移能力很低,類比推理能力低,地理成績差,缺乏遷移意識等現象,更不用說靈活運用課堂地理知識,以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了。
二、地理知識遷移能力的重要性
美國心理學家M.L.比格曾經說過,“學習遷移是教育最后必須寄托的柱石”[1]。說明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對學生是至關重要的。
(一)有利于構建系統化的知識體系
初中地理作為中學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主要研究地理環境和人類生活相互關系的綜合性學科,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方向性。其與語文、數學、物理等學科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交叉的,一起構成青少年必須掌握的科學文化知識內容。縱觀初中地理教材,知識內容相對簡單明了、淺顯易懂,編排結構大體相似,均由簡入繁、由易入難。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地理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遷移能力的掌握和提高[2]。促使學生構建更加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對日后解決社會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具有化難為易舉重若輕的作用。
(二)幫助學生拓展思維
近些年,義務教育地理新課標越來越強調注重對學生合理運用地理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換言之,教師應該指導、訓練學生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具有開放性的頭腦和包容大千世界的創新思維。而不像傳統應試教育,束縛學生思維的發展,導致學生遇到問題時,僅會從一個角度或一個層面進行思考,沒有形成發散性思維。因此,地理教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遷移能力,使學生們思維更加活躍,具有發散性、靈活性和縝密性,能夠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解決問題。
(三)提升學生知識學習效果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說明知識獲取的方法比知識本身更加重要。因此,在初中地理知識的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加強地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概括地理知識要點、梳理地理學習內容、鞏固已經掌握的地理知識,形成多角度、多側面分析問題的思維模式,充實和擴展學生現有的知識體系,最終達到提高學生成績的效果。
三、地理知識遷移能力的影響因素
(一)主觀層面
1.心理狀態。學生對地理知識遷移能力是否感興趣,是否主動積極參與到能力培養中來,以及學生在面對地理考試時心態是否放松等,都會對地理知識遷移能力效果產生影響。
2.智力水平。包括學生和教師雙方的智力水平。地理知識遷移能力實質亦是一種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其能否有效發揮與個人智力水平具有明顯的相關性。顯而易見,智力水平較高的學生領悟理解能力更強,教師教學策略更加科學,這些因素都對學生地理知識遷移效果有影響。
3.知識結構。初中學生既有的知識結構是否全面、系統,對地理知識的掌握是零碎狀的還是系統性的,都將影響學生地理知識的遷移能力。
(二)客觀層面
1.地理知識要素本身。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說提出:“只有當兩種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時才能產生遷移。”即凡是在先前的學習與后來的學習之間有相同或相似地方的,才能產生互相遷移的作用。說明地理知識之間是否存在相同的要素、要素之間的相似性程度及其存在何種形式的聯結關系等,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效果。
2.地理課本編排結構。知識的獲取是由易到難的過程,將相同的知識組成一個單元,不同的知識劃分成各自獨立的單元,并且按照由易到難、由相同到相異、由總體到局部的邏輯進行編排。這樣的知識教學結構對學生地理知識的掌握和遷移的實現提供了客觀條件。
3.學校教師考核體系。任課教師對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培養這個指標是否納入對教師的考評體系中,將直接影響教師是否主動加強遷移理論的學習,影響到在授課中注重對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而不僅是拘泥于課本、一味地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
四、培養學生地理知識遷移能力的路徑方法
(一)注重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
要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地理知識遷移能力,首先應培養學生具有遷移愿望。遷移的意愿是由先前活動造成的一種對活動的特殊心理準備狀態 [3]。作為地理任課教師來說,除了應該系統地掌握地理學科的基本知識外,還應該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具備遷移的意識和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地理知識的遷移。同時,地理教師還應該加強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尋找其他學科與地理知識相關的內容,及時做好梳理工作。
(二)緊密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激發學習興趣[4]
每個學生都是單獨的個體,學習能力、成長背景、知識結構等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因此,作為地理任課教師,應該清楚了解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要了然于胸,認真分析其中哪些知識會對地理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不斷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在剛接觸地理這門學科的初一學年階段,就開始注重對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如:在進行地球晝夜變化及公轉自轉課程的授課時,可以聯系到小學科學課程當中的宇宙和地球相關的知識,在使學生鞏固之前所學的知識的同時,為新知識的學習找到很好的遷移切入點。
(三)培養地理思維模式,構建良好地理認知結構
地理思維模式是個體下意識、自動化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5]。初中地理教師在日常授課中,應深入鉆研教材,注重所教知識與生活的實例相結合,將新知識與已有概念相聯系,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模式。通過在課堂上創設與問題相關的生活情境,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如:有效利用教具,令學生們對非洲和歐洲有直觀的印象,之后運用相同的方法,遷移到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學習中。這樣不僅加深了對新知識的印象,同時在生活中也能更加留心去發現問題、尋找規律、解決問題。
綜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構建地理知識網絡,促進地理知識遷移的發生,最終達到“授之以漁”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周瑛.教育心理學[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113.
[2]沈炳廣.如何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以高中地理教學為例[J].西藏教育,2012(10):33-34.
[3]代娜.初中地理學科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J].科技資訊,2015(7):198.
[4]陳斌.聯系知識 培養學習遷移能力-以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為例[J].求知導刊,2014(12):91.
[5]朱躍鋒.遷移理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