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雋
【摘 要】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是融合了知識性與操作性的課程。只有規范課堂紀律,培養學生良好的上機習慣,采用任務驅動、分組合作的教學方式,才能切實提高上機課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學生的信息能力。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課 任務驅動 合作學習 自主學習能力
一、引論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要求較其他學科稍高的課。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介于小學課程和高中課程之間,對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起到承前啟后的關鍵作用。初中生在小學階段已經接觸過電腦,對電腦有一定的興趣,但是電腦操作并不熟練。而學生初中畢業后不管是進入高中還是職校,都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甚至熟練操作。因此,有必要討論一下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術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熟練掌握信息技術。
二、小議幾點看法
下面就如何上好初中的信息技術課程談一談筆者個人的幾點想法。
(一)規范課堂紀律,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許多初一新生在小學階段已經學習了信息技術課。這是一件好事,但也有著不好的一面。一方面,學生在小學的時候接觸過電腦,知道電腦的基本操作,對于初中信息技術課就比較容易上手。另一方面,由于小學階段各個學校信息技術課的課堂要求不同,導致有的學生電腦操作規范,上課紀律較好,而有的學生把信息技術課上成了自由活動課,導致上機操作不規范。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上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學生一進入機房打開電腦,就很自然地拿起鼠標找游戲,或者打開瀏覽器準備上網,并且上課的時候比較隨意,隨便講話,吃零食等現象比比皆是。還有的學生操作不規范,用單手打字,鼠標握姿不正確等。因此,初一新生的第一節課很重要。
首先,要規范學生的上課紀律。在初一第一節課中,筆者要求學生上課鈴響后不直接去機房,而是在教室坐好,安靜下來,然后由課代表負責組織學生在走廊排好隊再去機房,在去機房的途中強調紀律。到達機房后,學生在機房外排隊站好,穿好鞋套,按著事先排好的座位,一個個點名進入教室。這樣就會使學生一下子感覺到信息技術課很嚴格,在課堂上不能很隨意。教師進入機房,在學生填寫完記錄本后,再次強調機房的紀律,然后才開始正式上課。
其次,教師要留一定的時間講解一些基本的電腦操作,比如如何開機,如何握鼠標,如何打字等,讓不熟練的學生了解電腦的基本操作,就不會在以后上課時耗費大量的課堂時間,同時也縮短了學生之間的差距。
(二)以任務貫穿教學
由于信息技術課是副科,學生沒有考試壓力,于是就會出現上課不認真聽等情況。經過筆者所在備課組的討論,各位信息教師在學期開始就對學生說明信息技術課每節課都有任務,學生的成績以每節課的作業打分,如果哪次不交,那么本次就沒有成績。這樣學生會重視每節課的任務,下課時確定自己已提交作業后再離開。
任務驅動中的任務并不是指教材上的課后習題,而是教師準備的課程任務。每堂課可設置多個任務,如基礎任務、提高任務等,都是能反映當堂課內容的綜合性小作品。當教師把任務一提出來,學生便很感興趣,因為學生都很想自己動手做自己的作品。
任務驅動式教學方式還能解決學生基礎不同的問題。每位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不同,動手能力和創作力也不同。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上,有的學生很快就完成了課堂小作品,而有的學生還在為怎么打開或保存作品為難。對此,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先布置每節課學生必須要完成的基礎任務,提前完成的學生可以試著做提高任務。而提高任務一般都是為自己的基礎任務錦上添花的操作,學生比較感興趣。這樣,課堂上就不會出現有的學生還沒有做完而有的學生早已提交完作業轉而玩游戲的情況。而且提高任務的設置,往往是讓學生自由發揮的,學生感興趣,也能很好地鍛煉學生的創造力,增強他們對信息技術學習的興趣。
比如筆者在FLASH的第一課中,要求學生制作一個逐幀小動畫,基礎好的學生基本上十分鐘就能完成,而基礎不好的學生在保存文件,打開菜單欄中的庫等操作上都要花很多時間。于是筆者便設置了一個提高任務,讓制作完動畫的學生試著用工具面板中的工具為自己的動畫添加文字效果。雖然這是FLASH的第一課,工具面板中的工具還沒有講,但是軟件的工具操作基本相同,學得好的學生基本都能嘗試完成。運用任務教學法,不僅使得學生對FLASH制作更加感興趣,而且還為下節課的學習做了鋪墊。
(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計算機的應用軟件很多,教師不可能講解每個軟件的操作方法,學生也不可能學習所有軟件的使用。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學習和使用軟件的方法,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不是只教會學生對某一個軟件或者對某個工具的使用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無須面面俱到地給學生講清每一個操作步驟,要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實踐中去親自嘗試。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
以OFFICE軟件的教學為例,初一學生已學習了WORD軟件的使用。在初二學習POWERPOINT軟件時,教師讓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自學在POWERPOINT中如何輸入文本并對其進行編輯修飾,如何插入剪貼畫,如何插入藝術字等內容。在學生充分實踐后讓每個小組推選一個代表演示操作,其他學生進行歸納。在此過程中,教師不需要詳細地一一介紹。這樣,學生就會自主地運用以前所學的方法,嘗試使用新軟件。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比較感興趣,不但學得輕松,而且容易掌握新知識。
(四)營造小組合作的課堂氛圍
素質教育提倡運用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課堂對這種模式尤為適合。教學本來就是以任務來驅動的。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學生在制作作品時,互相幫助,合作學習,并且每個小組之間也可以展開比賽。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中,每個小組成員的積極性都能充分調動起來,發揮個人能力。
在信息技術課堂中,由于學生的基礎不同,操作能力不同,常常會出現有的學生完成作品很快,而有的學生連基礎操作都感到困難的現象。這時候,教室里就會不斷地有學生向教師提問,課堂顯得很亂,教師分身乏術,無法一一幫助學生解決。而通過分組合作,完成得快的學生會幫助有困難的學生,這就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互相協作的能力。
小組協作還能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誰都不想成為本小組最后一個完成任務的人。以前學生一有問題就舉手問教師,自己不去思考,等著教師來幫忙解決。而在小組合作中,學生遇到問題會先自己找一下原因,然后再看看別的組員是怎么做的,這樣就使課堂任務的完成更加順利。
(五)給學生留足夠的練習時間
信息技術課堂是以學生實際操作為主的。學生通過制作作品,體會操作要領,掌握軟件的基本操作方法,最后學會綜合運用軟件制作作品。在課堂上,學生需要大量獨自練習的時間。如果教師留給學生自主操作的時間較少,而教師講解的時間過多,學生只能機械地按教師的演示一步步來,教師講幾個步驟,學生做幾個步驟,于是學生就沒辦法充分練習,對操作不熟練,無法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制作作品,無法培養自己的創造力,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對信息技術課的興趣。因此,在課堂上,教師不要講解過多的內容,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只需要講解關鍵的幾步,然后放手讓學生操作,要盡量多留時間給學生,相信學生的能力。
三、結論
總之,教師要合理地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方式,營造有利于小組合作的課堂氛圍,充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及合作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掌握所學知識和技能,掌握學習計算機操作方法,為學生今后的計算機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傅道春.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92-296.
[2]柳斌.創新教育模式全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