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摘 要】中學音樂教育的目的是用音樂的美感陶冶學生,讓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中感悟世界,感悟人生,從而達到美育的目的。中學音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在體驗和感受中達到情感的共鳴,亦即學生音樂主體性的培養,是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中學;音樂教學;主體性;培養
一、當前中學音樂教學學生主體性的缺失。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化,新教育理念的進一步深入,中學音樂教學從傳統的音樂知識的傳授到審美教育的轉變成為中學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作為獨立個體詩意的參與中學音樂教學成為當前中學音樂教學關注的焦點。但是當前中學音樂教學在學生的主體性培養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既有體制的原因,也有教學理念的原因,更有音樂教學創新性缺失的原因。
中學教學體制受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存在輕音樂教學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音樂教學師資力量相對薄弱、音樂課程設置相對較少、音樂教材陳舊、考核機制不合理等方面。這些原因都阻礙了中學音樂教育過程中對學生主體性的培養。一般中學的音樂教師配備都是一個教師對幾個班級甚至十幾個班級的,市區音樂教師隊伍相對比較完整,鄉村中學音樂教師嚴重匱乏,這就從根本上喪失了對學生音樂主體性培養的先決條件。課程設置都是服務于整體文化課教學的,課時較少,課程設置不合理,讓學生音樂主體性很難有時間和時段上的保障。同時學校評價音樂教師的標準,是教師個人取得的成績以及課時的多少,而對教師的教學效果的評價基本很少涉及。
師資、課時、課程設置、評價標準都是外因,教學理念的欠缺是阻礙中學音樂教學學生主體性培養的根本原因,“中學音樂教育是小學音樂教育的繼承和發展,它的任務是:在小學音樂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音樂藝術,了解民族民間音樂,接觸國外的優秀音樂作品,掌握基本的音樂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歌唱表演能力和對音樂的感受能力、鑒賞能力。”國內音樂教學一直沿襲這一教學宗旨,但是,世易時移,當今的學生主體其生活空間、心態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再加上當前教育理念更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意識,從而對傳統的中學音樂教學理念是明顯的沖擊。中學音樂教學不再簡單的等同為唱歌教學,也不再是純粹的智力教育的德育的復合體,中學音樂教學不再是個別學生的特長教育,更是所有學生的成長教育、審美教育。
二、音樂教學學生主體性的闡釋。
“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課,應當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并從中受益。音樂課的所有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3]新課程標準對中學音樂教學學生的主體性提出了明確要求,所謂的音樂教學的學生主體性:一方面就是將學生作為音樂教學的主體,是音樂學習的主人,學生在音樂課堂的舞臺上完全展示自我,具有音樂學習的自主權和主動權;另一方面,音樂教學圍繞學生展開,不是被動灌輸,而是主動參與。在音樂教學中讓學生完成對真善美的領悟和追求,尤其是美育的效果的養成。
音樂教學學生主體性存在幾個誤區:首先,以學生為主體,并不是以學生好惡為主體,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可或缺。很多學校在突出音樂教學學生主體性時,以學生的興趣為核心,為了讓學生對音樂產生興趣,改變傳統的樂理、樂符等基本音樂常識教學,以當下流行音樂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以學生喜好的音樂形式教學,這樣的結果是興趣起來了,學生還是陷入流行時尚的窠臼,淺薄和通俗得到張揚,主體的音樂涵養沒有的到很好的提升。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音樂教師合理引導的缺失,時尚不是壞事,把握時尚的合理元素,結合中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音樂啟迪,是音樂教師要思考的問題。其次,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感悟音樂的魅力,審美情懷得到表現,不能完全忽視美育的效果。
三、中學音樂教學重視學生主體性的具體措施。
《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對音樂教學的課程內容設置為四個部分:感受與欣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這四個領域的教學內容都和學生的主體性密不可分。,學生的主體性細化到具體高音樂教學中就是學生參與的主動性,音樂的生活化,音樂的相關性。
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表現在各個方面,學生可以根據音樂教室現有的樂器,通過零距離的接觸樂器,了解樂器的演奏方法和樂器的文化發展脈絡,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樂器,實際演奏,從接觸到認知再到熟悉,中學時代的音樂喜歡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除了器樂接觸之外,開展器樂、歌詞創編活動,豐富課堂教學,培養創新意識也是學生主動性的一個重要表現。通過系列活動讓學生自我等到表現,成就感得到滿足的同時也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另外,音樂和語文教學的結合也是學生主體性發揮的一個途徑,現在很多地方開展的新教育理念教學,將學生快樂學習作為教育目的,在《詩經》的誦讀中結合音樂的特點,實現了古詩歌的從朗誦到吟唱的轉變,學生的興趣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學生的主題參與意識也明顯增強。
音樂的生活化是提升學生主體意識的一個重要方面,音樂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是讓低俗的流行樂占據學生的心靈空間,還是讓充滿樂感的音樂文化充斥孩子的心靈,是中學音樂教師努力的方向。而枯燥的灌輸音樂知識顯然是達不到理想音樂教育效果的,在音樂理論知識的教學方面利用情境聯想教學,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樂知識。例如音符實值的學習,通過模仿動物叫聲的長短來辨別不同的音符,這樣一來,學生會比較容易掌握。同時利用多媒體、電視等不同教學設備,將學生日常接觸的音樂進行理想的闡釋,對學生比較陌生的經典樂曲進行系統的講述,讓學生從音樂形式到音樂內涵都有恰當的把握,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既開拓了視野,有提高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