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慧
摘 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根據教材引導學生通過排演課本劇,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培養能力,對他們進行有的放矢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嘗試引進一種新的學習形式——課本劇,使他們在排演中理解課文的深刻含義,不僅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他們合作探究的精神。
關鍵詞:課本劇;良師益友;自主;合作;探究
課本劇是學校師生共同編寫排練的,以所學課文、學校生活為素材,通過創設情境、角色模擬升華課文主題思想和展示故事情節,反映學校生活、學習的一種表演形式。它對于活躍班級文化生活,寓教于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參與能力,提高他們全面深刻地學習、理解、感悟、掌握課文內容的能力,充分發揮他們的的想象力、創造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最好是把兒童的學習變成一種游戲似的,使兒童在游戲中學習知識,這是優良教育的基本原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可以在課內外參觀、訪問、板報、演課本劇等活動。”課本劇的編演就符合這一教育原則和大綱要求。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其由低層次只掌握字、詞、句,轉入高層次的理解和閱讀課文思想時,學習起來有一定的困難。這就更需要課本劇這種新穎形式的參與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與表達能力。如果只用一些課件,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得不到發展。幾年來,我注重在教學中改變單純講道理的方法,嘗試引入這種新的學習形式——課本劇,使他們在排演中理解課文的深刻含義,不僅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他們合作探究的精神。
一、課本劇小試鋒芒
六年級語文課本有一篇課文《南門立木》,由于故事內容距離現實生活遙遠,教師的講解顯得枯燥乏味,學生對文本內容理解不透徹,同時品德教育也落實不到位。我們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專門請班級中幾個不講誠信的學生參加排練,引導他們在排演時入情入境,進入角色,努力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教育他們懂得什么是誠信,這些學生很努力,他們自己編臺詞、編動作,演出時贏得了陣陣掌聲。通過這次課本劇表演,這些孩子主動找到我說:“老師,您不僅讓我們學會了課本中的知識,更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一個誠實的人。”我覺得我抓住了這次教育的契機,這種表演形式比講一堆大道理強多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他同學也紛紛要求出演課本劇,我們還選拔表演優秀的同學參加學校的比賽,一舉奪魁,在全校師生中反響強烈。這次課本劇演出的成功可謂一箭雙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課本劇成為良師益友
在新課標下,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應該想方設法地尋找激活學生思維的突破口與切入點,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接通文本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有利于學生體會的情境,使學生的學與思真正結合起來,讓他們都能帶著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獨特的個性體驗、揣摩、感受、體味、思考,通過自己的體驗與作者產生共鳴。
看到學生對課本劇這么喜愛,我決定把它作為教學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召開了小干部會議,要求各小組結合隊員的思想行為實際,排演一個有針對性的課本劇,每周輪流,利用隊會時間表演。隊員們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課本劇如何改編臺詞?如何排演?如何組織小組長們提出一系列問題。我引導他們一起討論。在我的幫助下,各小組長和部分文藝骨干開始構思排演課本劇《小攝影師》,改編臺詞時,我提示學生,在不改變課文原意的基礎上,要結合生活實際,充分利用書中插圖和同學們的所想所思,大膽展開想象,使臺詞生動感人;在設計動作時,我要求大家的每一個動作都要有明確的目的和效果,注意捕捉學生排演時的即興創作;排演時,我引導學生深刻領會劇本的主題思想,充分發掘自身的表演才能,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課本劇《小攝影師》的表演獲得了成功。隨后,我們又排演了《平平在家里》等多個課本劇。各小組自編自演,逐漸掌握了課本劇的特點和編排方法,并創造性地予以發揮,如,課本劇內容可長可短,可為誦讀式、表演式、音樂小劇等多種形式。每排演完一個課本劇,我都組織學生及時總結經驗,談課本劇的得與失;觀眾們也紛紛提出了意見和建議。通過直觀形象的表演,培養了學生務實求真、合作創新的意識。如今,課本劇已經走入學生生活、學習中,幫助大家成長進步。
總之,課本劇可以讓學生在真情投入的同時發現許多文本表面展示不出的內容;再者,課本劇也可以讓學生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品嘗到合作、探究學習帶來的成功喜悅。他們會不自覺地把自主、合作、探究作為自己學習語文的方式,進而融入生活中,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又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我們師生由衷地說:“課本劇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