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水珍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不斷得到落實,學導互動教學模式逐漸得到了教師的關注。以小學數學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學導互動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學導互動;小學數學;教學模式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師一直采用的是傳統教學模式,即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這嚴重影響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而在學導互動的教學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教師不再單純地是知識的傳授者,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問題,給予學生一定的支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學導互動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要時刻保持積極的心態,解決學生自主發展中的問題。本文以具體的小學數學教學案例來展示學導互動教學模式的價值。
一、學導互動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學導互動教學模式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探究、主動學習來獲取知識的教學方法。其中,教師的引導為學導互動教學模式的前提,學生的探究為基本保障。教師的引導學習過程一般會通過情境問題設置來實現對數學課程的合理導入。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習是一個完整的體系,用“導”來指導“學”,用“學”來檢驗“導”。“導”在學導互動教學模式中是一個教學手段,運用“導”就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來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發展,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逐漸成為改革的重點,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精神。然而,如今很多小學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傳授數學知識為主要教學目標,缺乏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并且沒有注重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學生的擴展思維。小學數學是一門基本學科,新課改要求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學習,并且可以與師生展開討論,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教學與實踐的結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處理好能力培養與知識傳授之間的關系,學導互動教學模式就能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發展空間。
二、學導互動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運用問題情境式導入新課
小學數學的問題情境導入是指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設計一些具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來讓教學更富有生活化。通過教學與生活的聯系,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最終讓學生愛上數學,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在設置問題情境導入數學新課時,一般要根據具體的教學條件、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來設置。問題情境導入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是一個教學活動、一個故事、一個數學實驗等,通過這些情境來提出具體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進入新課,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產生學習的興趣,這在學導互動教學模式中是十分關鍵的環節,這一環節一般要控制在5分鐘之內。
例如,在學習“分數”時,為了引入分數的定義與基本運算法則,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置這樣的問題情境:“這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教大家如何分水果,我們要用擊掌的形式來表示分的數量。比如,老師手里有4個香蕉,現在要求每個人分到兩個香蕉,那么可以分給幾個人呢?”學生聽到這個問題后,馬上以“擊掌兩次”來回應教師。“那么如果兩個香蕉分給兩個人呢?”學生聽到這個問題后,馬上以“擊掌一次”來回應教師。“要是一個香蕉平均分給兩個人呢?”學生聽到這個問題后,擊掌的雙手馬上就放下了,且不知道應該如何表示了。這時,教師可以選用多媒體的形式為學生展示半個蘋果,并給學生表達的機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對新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問題情境的導入方式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主動思考,從而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2.學生主動分析問題,鞏固新知識
通過問題情境的導入,學生很容易進入學習新知識的氛圍中。這一過程需要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索,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分析交流。通過讓數學知識更加直觀地表達出來,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求知欲望。然而,在探索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和心理特點,正確處理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從而幫助學生找出學習的重難點。在數學教學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從而及時反映教學信息,通過一定的互動交流來實現對數學知識的認知,進一步完成相應的數學教學目標。
例如,在學習“加與減”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個圖片,在圖片中有兩只小熊貓在吃竹子,一只小熊貓面前的竹子多,另一只小熊貓面前的竹子少。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分別能提出怎樣的問題”。有的學生說:“兩只小熊貓的竹子數量不一樣。”“哪一只小熊貓面前的竹子更多一點呢?”“多多少呢?”“應該怎么計算來得出具體的答案呢?”學生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教師要給學生贊許的眼神和鼓勵。學生的問題就代表著活躍的思維,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自主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3.學生自主探究,獲取數學知識
要想讓學生學得好,學得更扎實,教師就要讓學生明確自學的目標,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了解具體的數學知識,應該如何去學。這就需要數學教師設置合理科學的教學措施,從而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探究的熱情。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思考,以練習為主,手和腦同時運作,在練習過程中切忌直接看結論,這樣不會起到自學的效果,最終以一知半解草草收場。教師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要不斷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他們對重難點的掌握情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了解學生,方便制訂下一步的計劃。
在自主探究階段,首先是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學生帶著具體的學習目標和具體的練習題進行自主學習,這是學導互動教學模式中十分重要的一步。例如,在學習“混合運算”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確該節的具體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即要掌握混合運算的基本法則和基本步驟。比如,(1)4+24÷4=?(2)25÷5×3=?(3)49-28+56=?緊接著,教師要組織學生帶著學習目標有目的地練習,從而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問題。當學生提出疑問時,教師要和學生進行交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學導互動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問,并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混合運算”時,是遵循從左到右的計算原則,還是要注意先后的問題。當學生有了這樣的問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最后,就是精講部分。對于數學知識的重、難點,只依靠學生是不能完全掌握的,教師要對其進行精講,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確保學習到數學知識。
4.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創新能力成為社會對人才的新要求。因此,在學導互動教學模式下,教師應不斷啟發學生,讓學生的思維不斷活躍。在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時,教師應明確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從而在完成相應教學任務時,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在學習“加法”時,為了培養學生一題多解的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與小組成員進行討論交流。比如,加法42+25=?有的學生會用豎式進行計算,有的學生會用拆分法進行計算,比如將42拆分成40和2,將25拆分成20和5,然后40+20=60,2+5=7,60+7=67。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還能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
5.利用多媒體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然而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得教學資源單一,教材內容陳舊,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導互動的教學模式下,通過運用多媒體資源,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主動探究數學知識。學導互動教學模式強調的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全面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來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點。在學導互動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利用多媒體資源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例如,在學習“年月日”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了解的月和年的關系,判斷其平年、閏年。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在了解了時間的知識外,對于年月日還想了解什么問題?”學生的思維被打開,可能會問“為什么有的月有31天,而有的時候是30天,還有的時候是29天呢?”“年月日的由來是怎樣的?”……當學生提出了這些問題之后,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資源,為學生播放時間的視頻和圖片,讓學生對年月日進行了解。在隨后的學習探究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進程要根據自己的學習程度來把握,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最大的發展。
三、總結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小學數學的教學模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導互動教學模式是新型的教學模式,旨在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不斷提高。學導互動教學模式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點,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教師為主導,符合新課改的教學要求。教師在運用學導互動教學模式時,為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并讓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可以運用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生主動分析問題、提倡學生自主探究、運用多媒體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等,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參考文獻:
[1]李強.小學數學導學案自主探究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2]趙建紅.學導式教學法是實施課堂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3(3).
[3]何鳳梅.學導式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的意義探討[J].時代教育,2013(4).
[4]楊利瑛,覃小平.小學數學以“問”導“學”教學的“六導”[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1(20).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