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招
摘 要:提問是通過教師引導幫助或學生自讀自悟等方式來理解文本,體悟情感體驗,促進學生思維發展,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提問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相應提出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設計;有效提問;策略
提問是通過教師引導幫助或學生自讀自悟等方式來理解文本,體悟情感體驗,促進學生思維發展,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當今多少小學語文教師(包括我)在教學時一廂情愿地按照自身理解的方式,灌輸學生知識,從而限制了學生的思考,限制了想象力的發展,約束了探究式活動的空間,使學生在課上無效學習,久而久之,產生厭學心理。針對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提問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相應提出課前設計有效提問的策略。
一、研讀課題,有效提問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更是文章的靈魂。小學課本中有許多課題都能引導學生提出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標題的特點展開提問,導入課堂教學。研讀課題有多角度、多層面、多范圍的方式提問,激發學生對文本質疑的精神,有興趣地進入課文閱讀。鼓勵學生多讀課題,圍繞課題自主提問。二年級下冊語文《找春天》的題目,你想提什么問題?學生提問“春天在哪里?”“春天長什么樣子?”“誰去找春天呢?”“為什么要找春天呢?”“去哪里找春天呢?”“他們找到春天了嗎?”等等。
二、突破重難點,有效提問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的文章只要抓住全文重點段中的幾個詞句提出問題,就能收到牽一而發動全身的教學效果。根據這些重點詞句提出的問題,往往就是課文的重點內容,抓住了這些關鍵詞句來理解課文,教學效率高,效果好。例如,二年級下冊語文《難忘的潑水節》最后兩句“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潑水節!多么令人難忘啊,1961年的潑水節!”根據“幸福”“難忘”兩個詞語提問,學生提問“1961年的潑水節為什么幸福?”“1961年的潑水節為什么令人難忘?”
三、利用插圖,有效提問
插圖,作為一種直觀的視覺信息和教學媒體,是教材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傳遞著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豐富信息,并提供了相關的背景。翻開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一幅幅色彩鮮明、生動形象的插圖使人眼前一亮。文字是圖片的具體描述,插圖又是文字的形象體現,圖文并茂,構成了一個整體。這些課文插圖都是課本編寫者精心選配的,為語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也拓展了語文教師的教學視野。例如,二年級下冊語文《難忘的潑水節》的插圖,圍繞周恩來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的場面,你們猜猜誰是周恩來總理?你們看到什么?有什么想問的嗎?學生提問“周恩來總理為什么與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呢?”“傣族人民是怎么迎接周恩來總理的呢?”“他們一起怎么過節呢?”等等,讓學生走到傣族人民內心的深處,感受周恩來總理的親和、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慈祥,體會傣族人民內心的喜悅和激動之情。
四、內容留白,有效提問
課文“空白”是作者有意或無意留下的、沒有寫明的、召喚讀者想象的意蘊空間,它能激發讀者與文本的對話,使讀者對作品有個性化的理解。人教版教材中“空白”很多,如果我們巧借教材的“空白”,引導學生想象提問,學生的思維、表達欲望就會被這些“空白”激發。《胖乎乎的小手》一文教完后,學生紛紛表示:我的小手也能做很多事呢!于是,我引導學生順著作者的思路以原文的終點為寫話的起點,聯系課文和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合理想象,延伸課文的內容,從而讓每一位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情感活動中,加深閱讀體驗,享受審美情趣,迸發出創造熱情。
五、人文延伸,有效提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葉圣陶說過:“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這就是說要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教學中教師要在人文延伸處提醒學生提出問題。例如,二年級下冊語文《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最后一句“哪里需要獻出愛心,雷鋒叔叔就出現在哪里。”學生提問“最后一句話是什么意思?”“我們身邊有沒有雷鋒呢?”因此,在教學時,要依據小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創設問題情境,啟迪學生的思維。善于提供富有思考性的內容,留給學生足夠自主學習的空間,讓他們主動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想,在設計教學時,教師應先解讀文本,讀出作者的深刻含義和價值取向。根據學情,有層次性地提問,做到難易適度,重點難點分明,延伸性地提問。這不只是展示學生停留在文本上思考的意義,而是走進學生生活實際結合現今社會的發展。別讓學生坐在象牙塔里,幫助學生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