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詩
摘 要:生本教育的中心思想主要是:課堂高度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新課改的時代背景下,語文教師應當將生本教育的中心思想引入教育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幫助學生學習成長。著重探討生本教育對語文課堂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生本教育;小學語文;教改
在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下,語文教學一直處于漆黑的囚籠之中。將生本教育的教學理念引入課堂,為語文打開了一扇窗,如春日里的陽光一般給了語文教學希望,也給了學生希望。
一、唯美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情感
情感是人在主觀情愫的驅使下對客觀事物進行的評判,散發著濃厚的個人色彩以及耀眼的智慧光茫。小學生天性活潑,思維敏捷,善于發現美的事物。語文教師應當巧妙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征,利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唯美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做審美的主體,在唯美的氛圍中,啟迪學生的智慧,引導他們對美的事物進行積極的想象,勾起學生的對美的感悟,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在教學《桂花雨》時,語文教師可以先從課文的題目入手,巧設問題情境。
教師:同學們!我們都知道,天會下雨,但是桂花又為什么會下雨呢?這有什么深刻含義呢?(巧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深思)
教師:現在我們一起帶著這個問題去閱讀,并進行思考。
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教師叫起一位學生進行回答。
學生1:我們可以從文章的“搖花樂”段落入手,桂花雨具有象征意義,體現了作者對家鄉生活的眷戀。
教師:回答得不錯!那么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感受這種唯美的意境,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
學生2:我能感受到漫天飄起的桂花,滿園飄散的桂花香味,置身其中,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內心的歡喜。
教師:幽美而香濃,很唯美的畫面。別的同學還有補充的嗎?
學生3:我想起了我的家鄉,春天到來,漫山的桃花和梨花,紅的像煙,白的像雪。不像雨,如仙境一般。
教師:這種意境跟這篇課文很接近,家鄉美、鄉情更美。
……
語文教師不斷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有意識地將學生引入課文編織的唯美意境中,創設美的教學情境,給學生一個充分發揮想象力的空間,引發了思維浪潮,激發了學生對美的感悟,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穿透靈魂的感悟,人文底蘊的魅力
語言是鍛煉思維和表現心理活動的重要工具。不難發現,在課下學生玩鬧的時候,他們關于吃、玩的各種奇葩言論,令我們捧腹的同時,不禁感嘆他們的語言天賦。因此,語文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語言中去感悟課文的人文底蘊,透過課文的表象進入作者的精神境界,體會靈魂被穿透的震撼。教材中不乏一些言簡意賅的課文,作者將自己對現實的感悟以及對未來的期許蘊含在課文的字里行間。透過文字的表象,能發現有一位站在語文高峰巨人的身影,不禁肅然起敬,深厚的人文底蘊散發著獨特的人格魅力和藝術魅力。因此,在教學中,語文教師應當讓學生在閱讀課文、背誦課文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讓學生說出感悟,說出水平。
例如,教學《鹿和狼的故事》這篇課文時,語文教師演示課前準備的PPT,利用兩張小鹿和狼的圖片進行新課導入,語文教師順勢創設問題情境。
教師:同學們!課件中的這兩張圖片,大家更喜歡哪一張呢?(引趣式提問)
學生異口同聲說道:小鹿。
教師:說得不錯!那么現在這只狼要吃掉小鹿,我們應該怎么做呢?(巧設疑問,引發學生思考)
學生1:我們可以請獵人叔叔幫忙把狼趕跑,救那只小鹿。
教師:小鹿這么可愛,我們都不舍得它死對吧?
學生:對!
教師:那么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篇課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做的(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朗讀)
朗讀一段時間之后
教師:大家讀完之后有什么感悟呢?(順勢放映一幅光禿禿的森林和小鹿茍延殘喘的圖片)
學生2:為什么會這樣?作者和我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保護小鹿,最后小鹿也死了,森林也不存在了。(學生產生疑問)
教師:現在跟自己的同桌討論,待會提問。
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叫起一位學生回答問題。
學生3:生物界中存在一定的客觀規律,我們與作者都走入了一個思想誤區,我們在個人喜好引導下打破了生物之間存在的平衡,我們應當客觀地看待問題。
教師:深刻的感悟!個人喜好無可厚非,但是我們應當透過事物表象認識其客觀規律,感性做人、理性做事。
……
教師利用兩張引趣的圖片進行新課導入,通過不停地對學生進行提問,為學生構建了一個廣闊的思考空間,引發了學生的思維浪潮,學生在提升感性認知的同時又能感悟人生哲理。
總之,語文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認知自己的位置,積極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將課堂的主動權和話語權交給學生,給學生一片獨立的語文天地,讓學生獨自去感悟、去學習、去成長。
參考文獻:
[1]蘇良才.細說小學語文作文教學[J].學周刊,2016(35).
[2]陳金蓮.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策略分析[J].學周刊,2016(26).
[3]陸春梅.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淺析[J].學周刊,2016(25).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