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把“空間觀念”作為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學習內容。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能創設生動形象的情境,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察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調動學生探索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能降低教學難度,突破圖形教學中的重難點;使學生樂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小學數學;空間;圖形教學
在新一輪教育課程改革中頒布的國家課程標準中提到,小學數學的空間與圖形教學主要涉及圖形的形狀、位置關系、圖形之間的變換以及運用圖形形象地描述問題。這使學生能夠很好地認識并描述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進而使學生更好地生存、活動和成長。然而傳統表現力單一的教學媒體對學生空間觀念形成影響較為薄弱。在課堂中恰當地選用多媒體發揮其特有的優勢來豐富課堂形式、拓展知識內容寬度,可以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一、運用多媒體有效地進行圖形的認識的教學
小學數學低年級主要是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平面圖形。通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系引入教學,讓學生感知兩者之間的關系,進一步了解立體圖形各個表面的特征;再從眾多不同的平面圖形中分類,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圖形的一般特征。我班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對平面圖形的認識還不夠清楚,更別說它和立體圖形的關系了。教學中我運用多媒體,播放橫放的牙膏盒最上面的長方形移動到旁邊空白位置,讓學生認識到移下來的這個平面圖形是一個長方形。然后再讓學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是長方形或正方形?學生自由回答。課件出示三個物體:魔方、薯片桶、紅領巾。學生觀察,小組活動從中找出平面圖形。結合學生匯報結果進行課件演示:
①從魔方上分離出正方形。
②從薯片桶上分離出圓形。
③從紅領巾上分離出三角形。
通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學生更清晰地明白了“體、面”之間的關系。
隨著年級的增長,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圖形漸漸復雜、抽象、立體性強,憑著自制的教具無法演繹得全面和到位。如教學和多媒體相結合,可優化課堂結構,優化教學信息的傳遞途徑,能使抽象的數學具體化,枯燥的數學趣味化,靜止的問題動態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從而使課堂教學效率大大提高。
例如,在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中,要求把圓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相等的扇形(如分成16等份),沿著圓柱底面的扇形和圓柱的高把圓柱切開,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塊。把16塊圓柱的底面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則圓柱體就接近長方體(如果圓柱的底面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切拼成的立體圖形就越接近長方體)。實際教學操作中,如果平均分成16等份,還可以動手操作,但是平均分成的份數越多,操作起來就有些難度了。這時只有利用多媒體課件才能直觀、動態地把圓等分成十六份、三十二份、六十四份·……才能拼出非常接近長方體的圖形,才能讓學生直觀地發現圓的半徑等于長方形的寬,圓的周長等于長方形的長。從而得出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圓柱的體積。這樣的演示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直觀的圖形中發現了數學規律,主動探索出圓柱的體積公式,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運用多媒體有效地進行圖形與變換的教學
兒童在平時生活中已經接觸到了大量平移、旋轉或軸對稱變換現象。例如,電梯、地鐵列車車廂在平行移動,時針、電風扇葉片在旋轉,許多動物、建筑物具有對稱性。從兒童的年齡特征與認知特點來看,小學生正處在好奇心濃厚的階段,通過圖形的變換可以引出無數美妙的圖案,使數學更生動地與現實世界聯系起來。
例如,教學“平移與旋轉”這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平移和旋轉的特點,培養空間觀念。我先利用電腦演示了一些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現象,讓學生區分哪些是平移現象,哪些是旋轉現象。在正式教學平移時,我在電腦中出示汽車行駛的動畫,學生通過觀察,明白汽車朝著一個方向進行的直線運動叫平移。學生邊觀察邊思考,使原來實物不易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降低了學生在觀察上的難度。
三、運用多媒體有效地進行圖形與位置的教學
小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有限。所以利用信息技術能有效地彌補這一弱勢,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在上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圖形與位置這課時,學生不是很容易理解這方面的知識,通過互聯網中Google Earth(谷歌地球)搬進課堂,搬到學生面前,讓這個地球上地理方位都呈現到學生面前,在解說學生所處的城市如馬鞍山在安徽省的哪個方位時,只要一縮小地球很容易就看出來,這樣直觀的介紹比我們苦口婆心的慢慢介紹,學生摸不著頭腦地去想要方便直接得多了。
總之,多媒體教學具有形象、直觀、生動、聲、光、色、形兼備,靜動結合等優點,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深化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認知結構,提高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優化課堂教學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別亞玲.數學課堂,運用電教,輕松教學[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3).
[2]楊紹春.運用多媒體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D].首都師范大學,2008.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