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小平
摘 要:語文學科是最基礎的學科,小學階段中的語文教育,直接影響著小學生對語文的印象感官。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引導學生學會使用自主、合作等方式進行學習,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還可以使小學生隨時隨地根據實際需要學語文,從而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讓學生實現輕松學習。因此,教師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的“學”代替教師的“教”,使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樹立主人翁意識。
關鍵詞:小學語文;激趣教學;思考自由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傳統的“灌輸—接受”式的語文教育模式很容易讓小學生產生思維惰性,導致他們過于依賴教師的指導,無法自主展開語文學習,逐步喪失學習能力。這就使得小學生只能在老師的鞭策、監督、催促下展開語文學習。顯而易見,在被動、消極的狀態下展開的語文課堂是無法實現高效教學的。而21世紀是一個知識型社會,對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要求很高。因此,教師必須要將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能力當作是課堂的教學重點內容之一,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下面,筆者從設計激趣型的教學活動、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思考時間、將自學與合作學習結合起來進行教學三個方面,討論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提高小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設計激趣性的教學活動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小學生單純,雖然他們的年齡較小,認知水平較淺,但是他們對很多事物已經有了獨到的看法,情感取向也十分明確。因此,教師應該要設計出激趣性的教學活動,加強語文教學活動對小學生的吸引力,使他們能夠自愿將時間、精力花費在語文課堂上,也只有在能夠充分激發小學生學習興趣的語文課堂上,才能使學生的思維始終保持活躍狀態,也才有可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學好語文。
在《頂碗少年》一課開始之前,我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一段雜技表演的視頻,讓學生進行觀看。在觀看的過程中,學生都被這些表演者的高超技藝所折服,看得津津有味。在視頻觀看結束后,我對學生說:“你們喜歡雜技嗎?”學生回答:“喜歡。”我接著說:“那你們想不想了解這些人是如何練就如此高超的雜技技能呢?”學生的興趣都充分地被視頻激發出來,他們在學習時都十分積極。再如,在《燈光》一課中,我讓學生聆聽《燭光里的媽媽》這首感人肺腑的歌曲,先使學生的情緒產生波動,再導入新課,便可以使學生帶著感情學習課文。又或者,在指導學生學習生字詞及其含義時,我會設計“猜詞游戲”,即一位學生比劃或者使用其他詞匯進行描述,另外一位同學要根據這些提示猜測具體的字詞,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字詞的含義。
二、為小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
實際上,現在很多教師在意識到激趣性教學的重要性之后,總會在一堂語文課中設計出大量不同的教學活動,使小學生應接不暇,這就壓縮了小學生的思考時間。還有一部分教師在看到多媒體技術應用在語文課堂上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之后,便會設計教學課件,讓學生不間斷地觀看幻燈片、視頻、圖畫等,使學生感到眼花繚亂,被這些顏色過于鮮艷、活潑的課件背景分散精力,無法使學生深入思考。很多人都說興趣是激發小學生學習動機的前提,那么,為學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時間,使他們主動學習便是提高他們學習能力的重要保障。“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將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不僅是指教師要設計出多樣化、趣味性的教學活動,還包括教師要為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使他們嘗試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問題的答案,并且自主學會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中,我讓學生先自讀課文,并且在文章中找出小女孩在點燃火柴的時候,都看到了哪些景象。在這個過程中,我的目光追隨學生,觀察學生是否都在認真閱讀與思考。在看到大部分的學生都結束閱讀之后,我再出聲,讓學生概括小女孩在點燃火柴時所看到的事物。在學生依次說出火爐、烤鵝、圣誕樹、奶奶之后,我再讓學生思考:“你認為這個小女孩幸福嗎?她是快樂的嗎?”學生對此分成兩派,有一部分學生認為小女孩是幸福的,因為文章中明確寫出“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坐在墻角里,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如果她死前不幸福,那么她是不會微笑的。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小女孩很可憐,因為她死前所看到的美麗景象都是她的幻想,實際上她又冷又餓,唯一疼愛的奶奶也去世了等等。在學生爭辯的過程中,我并沒有打斷他們,因為“理越辯越明”。最終學生在不斷的反駁與被反駁的過程中,最終總結出了賣火柴的小女孩既悲慘又可憐,我們應該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的結論。
三、將自主與合作結合起來
自主、探究、合作這種教學模式是新課改所倡導的主要教學方式之一,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教師要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來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將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結合起來,在保證學生有著充足的思考空間的前提下,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從而不斷促使小學生自主摸索出學習語文的客觀規律,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除此之外,將自主與合作結合起來,更加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學習能力、思維方式等都是不同的,只有將自主與合作結合起來,才能夠使他們在交流中糾正自己的探究思路,拓寬自己的視野,也才能保證他們所獲取的語文知識更加全面。
在《千年夢圓在今朝》一課中,我讓學生提前收集我國航天技術的相關資料,并且在課前根據字典等工具書學習本課的生字詞。在語文課堂上,我首先讓學生展示他們的調查結果,交換彼此的調查信息,實現信息的互通。然后,我將學生分為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內輪流朗讀課文。同時,我還讓學生在朗讀時思考一個問題:“千年夢指的是什么?圓在今朝又是代表什么呢?”其余小組成員在一個學生的朗讀過程中,要注意這位學生的發音問題,并提出糾正意見。在學生朗讀結束后,他們需要根據本組的閱讀結果說出自己的閱讀感悟,指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在發言時,教師要盡量先讓小組內的后進生發言,中等生與優等生隨時準備補充,這可以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在小組內發表見解,兼顧所有學生。這樣一來,學生便可以在自主思考與合作交流中不斷加深自己的認知。
總而言之,現代社會相較于一個人的知識儲備,更看重一個人的能力,因此,我們必須要將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提上日程,“授之以漁”為小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持的基礎。教師要設計出能夠激發小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的教學活動,使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一直保持新鮮感,為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做好準備;教師要為小學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時間,保證小學生一直處于主體地位,避免探究活動流于形式;教師要將自主與合作交流結合起來,在保證每個小學生都進行了充足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在合作交流中不斷拓寬自己的思路,查漏補缺,從而促進他們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馬瑩.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學習力的策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2]周燕芳.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D].華中師范大學,2013.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