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民
摘 要:自素質教育理念普及以來,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教學改革工作愈來愈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為進一步促進小學思想品德教學質量的提高,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分析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建設小學思想品德高效課堂的具體策略,以期為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改革工作提供新的理論視角。
關鍵詞:合作能力;思想品德;學習小組;成果評價
思想品德課程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構建思想品德高效課堂,對于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價值觀、陶冶情操具有促進作用。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思想觀念的桎梏,思想品德課程一直存在教學模式落后、學生學習主體地位被忽視的問題。為加快轉變這一教學不利局面,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運用顯得迫在眉睫。那么,究竟應當如何在小學思想品德課堂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開展教學活動呢?本文以湘教版三年級第二單元《我與家庭》當中的課題五《居家的安全與保護》教學為例,展開具體分析。
一、組建學習小組,確定學習任務
組建學習小組是合作學習的第一步,正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合作學習效益的最終呈現與小組組建質量密切相關。依據合作學習理論,學習小組成員分配應當依照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和特長等因素,以“組間互異、組內互質”的原則進行組建。教師應當在充分了解班級學生思想品德學習需求和學習水平高低的前提下,科學組建小組。
一般情況下,小組人數為4~6人,組內成員應依照優等生:中等生:后進生=1∶4∶1的比例進行搭配,這對于組內實行學習幫扶制度、組間保持公平競爭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小組組建階段,需要依照學生的特長和能力,選出發言人、組長、記錄員和觀察員。發言人負責代表小組回答學習問題,組長負責小組的溝通、交流工作,記錄員負責記錄組內學習進程和組員發言,觀察員負責維持組內紀律,確保合作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
小組正式組建之后,教師需要為每組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以《居家的安全與保護》一課的教學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為:了解家庭安全常識,學習自救方法,愛惜自己的生命和身體,懂得家庭安全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學習任務:查詢有關家庭防火、防盜、防觸電等方面的常識,整理成表格形式上交。學生可以翻閱資料,也可上網搜集信息,對學習任務進行解答。
二、組內交流討論,教師適時指導
組內交流討論是小組合作學習的精華所在,也是合作學習最重要的一步,決定著合作學習活動最終的成敗。在對以往小學思想品德課堂合作學習活動開展的具體分析當中發現,教學活動經常陷入這樣兩個誤區:一是教師,合作學習強調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凸顯,因此很多時候,教師經常對自己在合作學習當中所處的地位產生誤解,認為合作學習就是讓學生自由討論,不加約束;二是學生,小學生年紀小,學習經驗和認知水平有限,因此在開展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他們往往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一些什么,行為散漫,學習質量不如預期。
合作學習主張喚醒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促使學生在主觀能動性的激發下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但是與此同時,教師應當對自身角色進行科學定位,充當好引路人角色,對學生的合作學習予以相應指導,確保合作學習向高效化、科學化方向發展。
在開展《居家的安全與保護》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過程中發現,布置查詢有關家庭防火、防盜、防觸電等方面的常識這一學習任務之后,有很多學生對于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認識不清,由于三年級學生缺乏相應的合作學習經驗,因此在分工問題上出現矛盾。為提高合作學習效率,筆者與小組長進行了溝通,請小組長根據組內成員學習傾向,對學習任務進行合理分工。例如,哪位同學對防火常識比較感興趣,就安排他收集防火常識內容,哪位同學對防盜知識了解較多,就安排他整理防盜方面的知識。在筆者的指導協助下,學生各司其職,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井然有序地開展起來。
三、學習成果評價,保持學習熱情
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最后一環,教學評價是課堂活動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項,細看小學品德課堂合作學習現狀,教師普遍存在對學習成果評價不重視、不關注的問題。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教師匆忙完成教學任務,缺少對學生合作學習成果的評價,這就導致學生逐漸喪失學習興趣,高效課堂的構建后繼無力。
教師應當關注對合作學習成果評價的教學研究,通過學生自評、互評的方式激發他們的合作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獲得一種成就感和自豪感,從而提高教學品質。在《居家的安全與保護》合作學習成果評價的過程中,筆者請各小組代表依次上臺,將整理好的表格展現給其余小組看,并請他們點評、打分,學生一個個興致頗高,想互相之間比一比,誰的表格最好,誰整理的信息最全。
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是培養學生道德品質、政治品質和思想品質的重要途徑,在義務教育階段素質教育內容方面占據不可替代的地位。教師應當提高對小學思想品德教學重要性的認識,有效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促使高效思想品德課堂的生成。
參考文獻:
[1]吳慧珠.新中國小學德育課程的演變[J].課程·教材·教法,2006(2).
[2]魯潔.德育課程的生活論轉向:小學德育課程在觀念上的變革[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3).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