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世健
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和科學實踐能力,這在學生綜合素質的開發培養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當前教學工作中發現,大多數學生缺乏對科學探究的主動性,并且不知道如何參與老師布置的課堂實踐活動。針對這種普遍現象,從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方面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探究能力;培養策略
隨著時代的多元化發展,人們對知識的要求也逐漸多元化。小學是學生科學啟蒙的首要教育階段,在此過程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對學生日后學習過程中整體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若學生不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就無法激發學生對此學科的學習積極性。《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要以科學探究為主要方式,旨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科學意識、探究意識的啟發及培養,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一、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固有的課堂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
當前小學的科學課程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形式,即老師為主的講授式,老師將課本中的知識一味地傳授給學生,課堂突出“講”的主要作用,而忽略了新課標所倡導的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實驗過程中,通常以教師演示實驗為主,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得不到鍛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因此,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無法得到直接有效的提高,并且無法將所學的知識綜合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不能有效地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學生在整體認知上對科學課的學習不重視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要課程多以語文、數學為主,科學課作為一門實踐課,無論從課時安排還是學科考核上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被邊緣化的情況。再加上教師本身對這門學科的教授甚至是考評都抱有相對輕松的心態。這種心態往往在備課、教學和課外活動的指導過程中有所體現,從而使學生不重視科學課,不能在科學課上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學生學習狀態相對被動。
二、如何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1.創設生動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實踐性學科,其主要的特點是從日常生活的實際問題出發,對一切新鮮的問題充滿好奇心,敢想敢問,進而主動對其進行探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應該以激發學生對一切事物的好奇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首要出發點,在教學形式上大膽嘗試創新,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探究事物的不同形象,采用趣味化的教學方式,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打造學生喜愛的科學課堂,并且能夠在長期教學過程中持之以恒,真正讓學生自身擁有濃厚的興趣和強大的內在動力,并將其作為課堂的支撐。
2.注重實驗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
實驗是科學課程中重要的教學過程,也是學生學習中一種新的有效的學習方法。小學生對外界好奇心強,好動愛玩,在教學過程中引入需要動手實驗的部分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誠然,小學生在實際的實驗操作中經驗較少,并且操作能力相對欠缺,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更應該在課堂中圍繞實驗方法進行教學,予以點撥和一些復雜的技術上的指導。例如,在有關“磁鐵”內容的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磁吸鐵”的動態圖,再讓學生拿著曲別針主動貼近磁鐵,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磁鐵的力量,這樣的課堂氛圍不僅活躍,教學效果也會更佳。
3.聯系生活實際,組織學生課外交流探究
在課堂中,老師指導學生一同實驗,學生一定會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在整個科學課的教學中,教學內容大都是學生能夠見到的事物,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科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教師應該依據每位小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科學探究計劃,組織具有探究性的、趣味性的課外科學探究活動。例如,分小組進行活動課“觀察凸凹透鏡的成像規律”時,老師帶領學生分析成像的情況,并且啟發學生從中發現規律。然后再讓學生分組進行小組實驗,幾個小組共同討論確定實驗結果,還可以進一步互相交流,共同完成一份小實驗報告。在整個合作實驗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和能力。
小學科學課程的主要學習方式是探究,而其教學目標也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倡導新課標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讓學生的個人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的主張,貫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不斷完善教學過程,對教學方法進行大膽創新,敢于把實驗過程交給學生,真正讓學生體會到小學科學的趣味性,并且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讓學生能夠感受到科學在生活中的巨大魅力,為以后的學習、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政.略談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J].基礎教育研究,2011(18).
[2]孫志剛.加強小學科學探究教學訓練學生思維能力[J].科技創新導報,2015(5).
編輯 賀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