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琳
摘要:當前高校新聞職業教育過于注重技能教育,而缺少人文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導致學子們素質發展不夠全面,對其帶來深遠的不良影響。本文首先分析了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接著探討了傳統文化在新聞職業教育中缺失的原因,最后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方法。
關鍵詞:傳統文化 新聞職業教育 缺失
中圖分類號:G729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3-0226-01
自20世紀20年代起新聞傳播已經走過了將近百年的歷程,新聞傳播專業以令人驚異的速度成長著。在當前這個信息社會,中國傳統文化正逐漸被人遺忘。 “輕文化,重科技;輕素質,重技能”等過度專業化的教育方式,導致了中國傳統文化在當前新聞職業教育中的缺失,造成學子普遍缺乏內在修養,創造性、創新性不足。
一、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了幾千年,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和價值。傳統文化不僅具有科學性和先進性,它還可以通過道德規范、文化素質培養、價值觀參考等約束和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成為法律之外為人處世的準則。當今的新聞職業教育存在著責任缺失、質量下滑、環境無序復雜等諸多的問題,研究和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幫助新聞行業改善這種情況,對于傳媒事業的價值觀參考、職業道德規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義。
二、新聞職業教育中傳統文化缺失的原因
(一)過于功利主義
最早誕生于美國的功利主義成為新時期我國大學教育思想的主流,其提倡發展專業化人才,以滿足社會功能性的需要。[1]以社會和市場為向導,提倡優先發展能為社會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低成本、高價值的學科專業。這原本是一種教育的進步,但是由于過度削弱人文學科專業,課程越來越講求效益,狹隘、單一、專業,而缺乏對學生的人文修養的培育,直接導致所培養出來的人才質量下滑。過于看重結果、看重吸納知識的能力而忽視內在修養的塑造,這種培養形式讓教育淪為可悲的為經濟服務的工具,讓人痛惜傳統文化的缺失給學子們帶來的長遠的不利影響。
(二)新聞教育體制的不完善
學科設置得過窄、專業性太強是新聞職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狀況。新聞職業教育對理論課和技能課過度重視,學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學習專業課,考取各種專業證書,自然會對不能快速體現出效果的傳統文化感興趣。[2]對于傳統文化的文史哲學習的缺失,必然導致學生文學素養缺乏、知識結構松散、視野狹隘、缺乏職業道德素養,這種教育模式引導下,學生也會過度追求經濟利益,不會注重自身道德文化修養的提高。
(三)缺乏高素養的教師資源
新聞職業教育中的教師,很多也是實用主義至上,自身缺少傳統文化沉淀,在講課的時候不能帶入富有內涵的文化教育。還有的教師缺乏文化方面的造詣,又不肯用功去備課,上課成了一種照本宣科,自然無法提起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的興趣。
三、加強傳統文化在新聞職業教育中的對策
(一)打破極端的功利主義
過度功利主義使得高校和被教育者只看重眼前利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當前,我們應當轉變這種教育觀,實行素質教育,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樹立起正確的大學教育理念。在教授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應當提倡傳統文化教育。[3]弘揚和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是走出西方功利主義的第一步。
(二)改革新聞教育體制
雖然人們對素質教育、傳統教育的看法各有不同,但是一致認為應該培養綜合型的人才,而不是單一的專業型人才。傳統的課程內容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職業道德發展要求,我們應該開設更多傳統文化教育學科、人文歷史學科,使學生不僅掌握專業技能本領,還擁有深厚的文化道德修養。
(三)加強教師的素質文化涵養
由于新聞職業教育中的教師多數是科班出身,容易過度專注于某一個領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老師還需精通新聞專業知識,這樣才能結合實踐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體會中國的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與職業道路相結合,而不是紙上談兵,無法運用到現實中去。只有教師本身傳統修為的提高,才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才能找到更具有創新性的學習方法和方式。
四、結語
傳統文化的缺失導致新聞職業教育變得日益功利主義,而缺乏職業道德素養和人文涵養,從長遠來看是十分不利的。國家和高校應當認識到這些問題的存在,并盡力解決這些問題,讓傳統文化在新聞職業教育中得到它應有的位置,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潘潔.試論當前新聞教育的缺失[J].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 2007(10):10-12.
[2]趙明海.中國傳統文化與職業技術教育[J].職業技術月刊, 2006(7):9.
[3]馮潔茹.試論新時期新聞職業精神的缺失與重塑[D].太原:山西大學, 2014.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