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靜
摘 要: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改革倡導的教育是著眼于學生潛能的喚醒、激發與提升,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的教育;是著眼于學生的全面成長,促進學生技能、過程與情感等方面和諧發展的教育;要想實現教學方式的改變,必須做到“三有”課堂的主題,即有趣的教學設計、有效的課堂提問和有價值的課后反思。
關鍵詞:教學設計 課堂提問 課后反思 更新理念 激發興趣 分組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2-0242-02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改革倡導的教育是著眼于學生潛能的喚醒、激發與提升,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的教育;是著眼于學生的全面成長,促進學生技能、過程與情感等方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是始終關注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學生學習方式的構建則必須依賴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要想實現教學方式的改變,我認為必須做到“三有”課堂的主題,即有趣的教學設計、有效的課堂提問和有價值的課后反思。圍繞這一主題,本學期開學以來,我在我所擔任的班級里首先推行了這一教學模式。
本學期我主要擔任2014春級汽車檢測與維修1、2兩個班的《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這門課程,就本門課來說與學生所學的專業聯系不是很密切,所以為了激發學生對這門課的學習興趣,我推行了“開展合作競爭“的課堂教學模式,即以游戲開堂,張開嘴邁開腿的小組合作競爭教學模式。
下面我以一節復習總結課說明我的課堂教學模式,這也是我嘗試以小組合作競爭為學習方式的第一課:
一、本課說明
本班學生共25人,本次課將學生平均分成5組,每組5人。首先固定了小組組長,組長選取相對責任心強,有熱情的學生擔任。學生成績以出勤、小組成績、作業綜合評定,小組成績以板書展現,使學生直觀地能看到,形成一種小組競爭的方式。
二、課堂引入
首先我運用了“頭腦風暴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我面對的學生是汽車專業的學生,所以提示學生上臺畫出自己所知道的汽車圖標,并以小組形式加分。第一組畫出的有“馬自達”“雪佛蘭”“別克”等5個圖標,第二組畫出的有“長城”“寶馬”“奔馳”“大眾”等7個圖標,第三組畫出的有“奧迪”“大眾”“福特”“豐田”等6個圖標,第四組畫出的有“雷克薩斯”“本田”“比亞迪”等5個圖標,第五組畫出的有“雪鐵龍”“奇瑞”等4個圖標。環節結束,我為每小組積分。
通過本環節的互動,整體課堂氛圍活躍,達到了預期效果。學生上臺表現積極,爭先恐后,并能根據自己所畫出的圖標說出名稱,這也是對學生的一個專業知識的強化,也給學生了一種競爭的心理反應。
三、具體實施
1.布置任務
通過開堂小游戲,使學生的興趣點拉至高潮,接下來我趁熱打鐵,開始上課,我將復習內容分成了五個不同任務分別布置給每個小組,第一組的任務是本書緒論的內容“互換性”;第二組的任務是第一章第一節孔和軸 ,以及尺寸的術語及其定義內容;第三組的任務是偏差部分;第四組的任務是公差部分;第五組的任務是零線與尺寸公差帶。
2.分析任務
各組接到任務以后,我一聲令下:“請各組同學打開課本,根據本組任務,分析總結出知識重點”。只見同學們紛紛打開課本,在書本中認真的尋找著答案,組長負責組內每個成員的任務分配及督促學習討論,各組在討論過程中很是認真,尤其是三組的小韓同學,他是留級學生,平時上課除了說話就是趴睡,看他如此認真,于是我打趣到“喲,小韓同學,今天很特別啊”,他笑笑說到“那是必須的,我不能給我們組拖后腿啊,我們還想拿第一呢”!他的回答讓我充滿了成就感,也堅定了我課改的信心。
3.板書成果
“討論結束,下面進入‘上臺書寫環節,請各組派代表上臺對本組的任務進行總結說明”,我的語音剛落,各組成員爭先恐后的擠上臺,不一會黑板上都寫滿了內容,由于每個小組的黑板空間有限,學生只能將內容提綱挈領的書寫。
4.查漏補缺
由于黑板上的內容不完整,接下來進入“查漏補缺”環節,每組同學可以對黑板上的內容進行補充,補充一個知識點將為本組累積1分”。由于有分值把關,學生存在一個競爭心理,所以學生都在積極地為本組所寫的內容進行補充,最特別的是一個叫邊雅寧的同學,他是一個極為內向的孩子,平時上課叫他回答問題,他都是聲音很小,而且頭都不敢抬,令我意外的是,當到他們組進行補充的時候,他是第一個站起來,看著黑板說出了他所補充的知識點,這使我明白了,這樣的教學方法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自信心,可以激發學生的表現欲,使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
5.自評互評
待全部學生補充完畢,進入最后一個環節“自評互評”。在互評開始之前,我先公布了各組的得分:“一組15分,二組13分,三組16分,四組12分,五組19分”。當我公布完成績的那一刻,聽到五組學生齊刷刷的鼓掌聲,他們在為他們的勝利而歡呼。接下來我讓每組組長評價一下本組及其他組的表現,當我問到四組時,四組組長站起來“老師,我們下次一定后來居上,必拿第一”。我看到學生如此有上進心,很是欣慰:“好,下次看你們的!”
四、教學反思
這雖是普通的一節課,但這節課凝聚了我課改的心血,它將指引我繼續走下去,我把與以往不同的兩節課進行了反思。通過對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課堂和小組合作在“玩中學,學中玩”的課堂對比,學生表現出來的還是比較喜歡以學生活動為中心的課堂,這樣的課堂不死板,整個課堂都是學生在做老師在聽,雖然老師講的不多,并不意味著這樣的課堂對老師來講更輕松,而是更加需要我們精心的備課,不僅備教學設計,還要備學生,把學生放在第一位,真正體會學生的需要。
我認為要想突出“三有”課堂的教學模式應該做到幾下幾點:
1.更新理念,轉變角色
開展新的教學改革教師首先必須確立“以人為本”的新理念。教師必須重新調整心態,要敢于放下架子,關注自己的學生。教師有了新理念,自覺地轉變了角色,當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才能創造新教法,用好新教材,教師已不再是教科書的盲目執教者,而是要自覺地完成從被動地教教材到主動地靈活地用教材的轉變。
2.激發興趣,培養信心
以興趣為先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興趣與信心總是相輔相成的,只有產生了興趣,才會有自信的學習。教師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
3.分組教學,團隊合作
在合作性教學中,教師在布置完任務后,通常穿梭于各小組之間,進行旁聽(觀)、指導、幫助或糾正,這樣的學習氣氛顯得輕松、活潑而又團結互助,有利于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從而促成他們親密融洽的人際關系的建立,進而培養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
總之,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應是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對教材的處理、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評價的方式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這才是課改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