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柱 陸以杉 董麗敏 翁凌 康福偉

摘 要:闡述地方高等院校材料專業“產、學、研、用”多渠道協同培養特色工程應用型人才模式的改革。論述立足“校企共建”高分子材料專業特色人才培養與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分析“卓越計劃”背景下,金屬材料專業特色實踐教學人才培養與創新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探討依托“材料大賽”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特色人才培養與培養目標要求;辨析“職業技能資格認證”下材料成型專業特色人才培養的途徑。
關鍵詞:材料專業;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高教改革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09-0004-03
Abstract: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reform of engineering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on material major in local institutions that try to comprehensively train talents from integration of manufacturer, institution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users. Therefore, discussions in this thesis are based on the school-enterprise base establishment for high-molecular material talents training and practice. Talents training on metal material teaching practice and model reform on innovation project education are analyz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Zhuoyue Plan (a plan for training skilled personnel). This paper also explores specialized person nurture, objects and requirements for training talents majoring in inorganic metal material on the basis of Material Contest. Besides, training approaches for material forming majors are presented on the foundation of Qualification of Vocational Skills.
Keywords: material major;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為適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環境背景下,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需求,國內各類型高等院校都在嘗試在新形式下的教育改革[1-2]。本文以哈爾濱理工大學材料學院為實踐基地,開展地方高校本科“產、學、研、用” 多渠道協同特色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探索,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適合地方高校本科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及教學質量提升的特色教學模式與教學途徑。
哈爾濱理工大學材料學院含四個專業:高分子材料工程、金屬材料工程、無機非金屬工程、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每個專業有其特殊的發展歷史背景,現階段的情況各不相同,為此,提出多渠道協同培養“產、學、研、用”特色工程應用型才的計劃。
一、立足“校企共建”高分子材料專業特色人才培養探索
校企共建教學實訓實習基地是地方院校教育發展的唯一出路[3-4]。作為地方院校,國家投入的教育經費有限,只有借助企業的技術與經濟力量才能發展,這是大勢所趨,這種教育模式是現階段地方院校進行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最佳方式,這種模式以高校與企業“共贏”為基調,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經濟和社會效益、科學技術與產品開發為目標,校企共同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一種創新教育模式。
根據應用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針對地區、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按照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實際要求設置和調整專業,在確定專業設置的基礎上,建設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對學生進行專業崗位基本技能的訓練。積極拓展校外實訓基地,依靠企業建立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形成有效的運作機制,逐步形成教學、科研、生產、培訓四個層次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教育培訓基地,讓學生直接參加生產和實際工作,進行現場頂崗實習。
由于高分子材料專業本科生專業課程涵蓋專業面廣,涉及知識內容多,在選擇實習實訓企業時,充分考慮這一點,拓寬實習實訓企業范圍,涵蓋所有專業課程涉及的知識點是選擇實習實訓基地的基本原則。省內省外地域合理分布,實習 實訓內容與管理合理規劃設計,最終建成具有前瞻性、創新性、開放性,生產設備設施先進、資源豐富的生產實習實訓基地,目前已建成的實習實訓基地見表1。對實習實訓的內容進行規劃,明確實習實訓各環節工作任務,合理安排各廠實習實訓時間,對實習實訓報告進行新的設計,內容更詳盡,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編制了實習實訓管理與評價教學標準等文件。
二、“卓越計劃”背景下,金屬材料專業特色實踐教學人才培養探索
實踐是“卓越計劃”的靈魂,“卓越計劃”創建高校與企業“雙贏”共同培養高素質特色人才的創新工程教育模式[5-6],“產、學、研、用”結合是創新工程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卓越計劃”實施專業要根據國家、行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要求,依據工程實踐、集成與創新的特征,以強化學生工程實踐、設計與創新能力為核心,將專業“卓越計劃”培養標準細化為知識能力教學標準與大綱,優化教學方案與教學內容,重構專業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將知識能力教學標準與大綱落實到具體的課程目標和各教學環節。
人才培養模式:3年校內學習,1年企業實習。企業實習階段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在掌握金屬材料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達到本專業“卓越計劃”對本科工程型人才培養標準的要求。
實踐教學環節優化設計:以重視基礎課、強化主干課、拓寬選修課和加大實踐課為原則,進行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建設。加大專業基礎課、主干課學時,選修課拓寬近30門;新增認識實習、技能訓練、科研訓練及專業講座課,如表2。
三、依托“材料大賽”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特色人才培養探索
以 “東滬杯”材料大賽與“東滬獎學金”為契機,借助國內光電線纜企業——蘇州市東滬電纜有限公司的技術支持與資金贊助,創造一個激勵學生、幫助學生尋找自身價值,鼓勵和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科技創新的環境與平臺。學習是一條漫長的遠路,需要恒心,需要毅力,更要勇于拼搏,參加科技競賽等活動既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又豐富學生光纖光纜知識,還可訓練學生的動手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深入加強校企合作,“借雞生蛋”是特色教學模式的一大亮點[7]。同時,不定期聘請校外光纖光纜企業專家到校授課,講解光纖光纜相關行業的最新技術發展水平,并進行就業方向的指導。
培養目標:對創新型光纖光纜產品結構設計、制造工藝與材料高級技術人才素質要求分為知識、能力和職業意識三部分。
1. 知識:熟練掌握光纖光纜理論知識,掌握光纖光纜產品結構設計基本原理與通用方法,掌握典型光纖光纜產品結構、制造工藝及材料間的關系和一般規律,為解決光纖光纜設計、生產中復雜工程問題提供專業知識支撐。
2. 能力:具備光纖光纜新產品開發、制造和生產管理體系構建與運行能力; 能夠設計滿足特定需求的光纖光纜產品、材料、制造工藝流程,并能夠在設計過程中體現創新意識;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社會、環境、法律等因素;可借助光纖光纜國家標準等技術文獻資源,識別并分析光纖光纜材料與結構復雜工程問題,并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3. 職業意識:能夠融入光纖光纜新產品開發研究團隊,根據需要承擔相應的職責。
四、“職業技能資格認證”下材料成型專業特色人才培養探索
高校本科人才培養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依據,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又要通過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實施完成。我校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作為地方普通高校的一個特色專業,根據黑龍江省區域經濟發展與材料成型行業需求,及本身的辦學基礎與條件確定自己的定位,并制訂相應的即重視基礎理論又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方案。結合哈爾濱理工大學實際情況和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特點,提出了與哈爾濱焊接技術培訓中心聯合開展專業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意向,通過自主設計焊接人才培養建設方案,與哈爾濱焊接技術培訓中心合作,以國際焊接工程師資格的培訓、考試及資格認證的形式,聯合培養焊接專業高技能人才,突出培養學生焊接工程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主動溝通能力、進入社會的適應能力、科技創新能力、生產組織管理能力等綜合能力,使焊接專業(方向)學生畢業后能夠直接參與大型焊接工程項目,促進人才培養水平質量的整體提升,保證畢業生高質量就業[8]。
基于大學基礎理論教育與就業前培訓相結合的特色教學模式,既增強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又可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焊接行業現行的技術規程和國際標準,提高解決焊接實際問題的能力,并提前獲得從業資格,增加學生就業機會與質量,避免了“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的尷尬境遇。對學生而言,還可節省就職后考證培訓的時間;對用工企業而言,所聘人員擁有從業資格證書,可直接上崗,節約企業培訓成本,為企業國際化提供優質的資質保障;對學校而言,在高質量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上,即提高了就業率又提高了就業質量;對國家而言,得到了所需的焊接行業高技能人才,滿足行業發展的迫切需求;對社會而言,增加了就業機會,提高了就業質量,保證了社會安定,實現“五方”共贏。
五、結束語
通過對材料學院四個專業多年的多渠道協同培養計劃的實施,創新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嘗試,學生自主性研究性學習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獨立思考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等綜合能力得到提高,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連續多年參加國家級省級創新創業實踐項目,發表學術論文,申請發明專利,多名優秀畢業生科技創業,企業運營良好。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顯著增強,在近幾年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四個專業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平均在90%以上。在學校本科畢業生全員就業工作2016屆總結會上以排名第二受到表彰,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評價良好,每年都有大批企業慕名前來招聘。此外,每年都有許多優秀學生被保送或考入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攻讀研究生。實踐證明,“產學研用”多渠道協同培養的創新工程教育模式下課程教學內容及教育體系符合現代高等工科教育的精神,能滿足四個專業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及創新能力的要求,符合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馬維娜.教育質量保障:還需要強化什么——由教育質量保障座談會引發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3(02):5-9,53.
[2]周愛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體面就業[J].職業,2016 (23):145-146.
[3]劉立柱,朱興松,張文龍,等.校企共建光電線纜特色實習基地與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高教學刊,2017,7.
[4]姚惠芹,趙春菊,彭朝福.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養方案探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4(35).
[5]俞澤民,吉澤生,康福偉,等.“卓越計劃”下金屬材料專業特色實踐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高教學刊,2017,7.
[6]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養卓越工程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3):7-23.
[7]湯卉,胥煥巖,金立國,等.基于光纖光纜課程群“產、學、研、用”特色教學模式與質量提升機制研究[J].高教學刊,2016(23):27-28,30.
[8]李超,劉月群,劉曉晶.基于“認證工程師”的模具專業技能型課程改革與實踐黑龍江教育[J].2016,1167(03):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