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苗苗 金米雪 陳安
摘要:在新基礎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課堂師生互動愈益成為教育研究的熱點。然而不少教師對于“師生互動”理解有偏差,導致師生互動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本文通過指出當前中學師生互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期幫助中學師生更好得進行師生互動。
關鍵詞:師生互動;有效;平等
一、建立有效師生互動的背景與意義
當今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大力倡導在教學過程中建立積極、適宜、和諧的師生互動,以促進師生共同成長,課堂師生互動的機制與實效日益成為教育教學研究者關注的核心。帕森斯曾指出:“自我與他人的交互作用是社會系統最基本的形態”,而實際上,課堂也是一個小型社會,教材只是師生互動的媒介,教師與學生兩大主體的互動才是課堂的靈魂所在。因此,一節優質的課堂離不開師生互動,課堂師生互動的質量與效果直接影響了整個課堂教學的成敗。積極有效的課堂師生互動,有利于師生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師生的共同發展。但不少教師對于 “師生互動”理解有偏差,認為加強師生互動等于簡單的“滿堂問”。在升學指標壓力下,不少中學教師對于課堂授課效果急功近利,在師生互動中居于控制地位,這不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師生互動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當前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因此,如何有效加強中學課堂師生互動對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學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中學師生互動存在的主要問題
(1)互動形式表面化,由于師生互動觀念的逐漸深入,不少課堂越發呈現熱鬧的景象,傳統的“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然而引起課堂氣氛熱烈的經常是大量封閉性提問,學生機械地回答“是”或“否”,問題沒有思考的價值。學生為了表現自己對學習的積極性,無論是否知道答案,一節課都在不停舉手,特別是在公開課中,教學過程事先經過了多次的排練,課堂師生互動形式化更加嚴重,彼此之間的配合就像舞臺上的演員一樣,事先都設定好“程序”。這樣的互動不僅有害于學生,對教師也是一種摧殘。
(2)互動單一化,教師和學生在身份、社會地位以及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等方面是不對等的,教師是互動的發起者、領導者,而學生是互動的被發起者和被領導者。這種單向性的互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從互動的對象來看,教師與不同對象群體的互動程度存在著差異:與男生的互動多于女生;與學生干部的互動明顯多于非學生干部;班級中地位較高的學生與教師交往的機會要比地位低的學生多得多[1]。其次,從互動的方式來看,對于不同學業成就水平的學生,教師往往會采取不同的互動方式。有關課堂師生互動問題的研究發現:獲得與教師互動機會最多的學生無一例外都是所謂的“尖子生,他們與教師互動的頻率少者可為全班學生與教師人均互動頻率的3.3 倍,多者達到10 倍”[2]。與學業成就水平比較高的學生互動時,教師更傾向于采取民主的、肯定的、充分考慮學生個性的方式,并且表現出很大的耐心;而與學業成就水平較低的學生互動時,教師更傾向于采取專制的、否定的、控制的方式,并且較少給這些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表達機會。最后,從互動的內容來看,教師在互動對象選擇上的差異,直接決定了互動內容的不同。與學業成就較高的學生互動,教師往往選擇那些具有論證性、挑戰性的較復雜問題;而與低學業成就的學生互動,則選擇那些判斷性的、描述性的較簡單問題,并且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的評價方式顯然有利于學業成就水平高的學生[1]。
(3)問題設置不合理,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問題設置至關重要,它既能體現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程度也能反映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然而不少教師無視學生的真實思維水平,為了省事,選擇過于簡單的素材進行互動,學生目光被教師局限,無法擴散學生的思維,導致學生積極性無法被激發,課堂表面上有人回答,但實際上依舊是死氣沉沉。覺得課堂無趣。與上述現象相反的極端則是,教師有時將一個復雜或難度較大的問題推給學生,即存在互動素材難度過大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即使學生課前預習,也難以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這樣問題的拋出連互動的啟動都難以完成,更談不上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三、師生有效互動對教師的職業素養的要求
(1)真正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至少包含這樣三個向度的認識[3]:
其一,師生平等的意識。它意味著尊重學生,包括其人格、個性、情感和智力。學生有著與教師一樣獨立的人格、豐富的情感和正常的智商,學生與教師的差別只不過在于“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弟子不必不如師”的情況時有出現,教師要有與學生精神同等的認識,對于學生的人格、情感和智商給予應有的尊重;其二,對學生負責任的態度。教師在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一個人選擇了教師職業,也就意味著承擔起了學生和社會賦予的重任。要負擔起這樣的重任,教師就要在追求“學高為師”和“身正為范”的基礎上,盡可能將自己的精力和情感投入學生身上,力求在學生的知識、為人處世和情感品德方面基于最大化幫助;其三,以學生為榮的胸懷。我們要把學生視為自己的孩子,只有這樣,當學生無論知識的習得、能力的培養還是情操的提升、價值的建立,都有了顯著的進步的時候,教師才會從內心深處感到自豪與驕傲。
(2)扎實的學科知識以及駕馭課堂的經驗。具備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甚至教好書育好人的決心和熱情,并不必然意味著與學生的互動就會順利成功,也并不意味著就能做好課堂教學,因為課堂教學是一項極其復雜和艱巨的工作。而在開放的課堂環境中,每一堂課對教師來說都有新的挑戰,由于具體情境的不同,互動的方式也不可直接照搬,需要與學生直接接觸的教育工作者靈活運用。有些學生會提出很多超出教師預料的問題,教師必須做出靈活的應對。充分利用課堂的豐富資源,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個性表現,解讀學生的語言或無聲表達,捕捉轉瞬即逝的靈感并進一步點燃思維的火花,從而真正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要完成這一切,教師必須要具備豐厚扎實的學科知識[3]。除此之外,還需要教師教學實踐經驗的積累和總結:對于以往課堂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互動的成敗得失,教學過程的設計與目標達成的效果,哪些經驗值得肯定,哪些失誤必須戒免,需要時間積累和用心體會。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師生互動。
參考文獻:
[1] 趙翠蘭. 中小學課堂師生互動的誤區及其反思[J]. 當代教育科學, 2007(21):26-28.
[2] 田海明.自由的價值[J].中國社會科學文摘, 2001, ( l) .
[3] 王建峰. 師生互動理論及其現實有效性問題研究[J]. 河南社會科學, 2012, 20(6):75-77.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生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