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漢明
摘要:德育教育作為小學教學的基礎教學部分,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價值導向與未來成長。因此做好小學德育教學十分重要。而生活化教學策略作為一種成熟的教學方式,在小學德育教學實施中優勢明顯。因此本文主要就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策略進行研究,以期更好地指導小學德育教學,實現德智體美綜合性人才的輸出。
關鍵詞:小學教學;德育教學;生活化策略;研究分析 摘要:
小學德育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具有教學的特殊性。理論層面的講解對于德育教學來說效果并不理想。而德育教學本身的多學科交叉性意味著其教學必須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從生活中尋求教學素材與教學機會,讓德育教學更契合學生的實際,更貼合學生的學習生活體驗。而生活化教學策略更是德育教學當前背景下的主要趨勢。綜合這些原因,因此做好小學德育教學生活化教學思路及策略的梳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在行為規范的約束中滲透德育教育
其實對于小學德育教學來說,最難把握的就是教學的度。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具有自我發展的天性,如果太過強硬地推廣德育,不僅引發小學生的反感,也無法發揮小學生的天性優勢。而教師如果對德育教育過于忽略,則帶來小學生的自我放縱,同樣不利于其自身成長。而行為規范則可以解決度把握不準的問題。既是小學生必須的,又不會過分扼殺小學生的天性。在具體的行為規范中讓小學生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德育的生活化教學。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作為一種成形的約束,可以規范小學生的行為,也在行為引導中潛移默化地實現德育的滲透。而行為規范也可以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道德行為規范因為密切聯系生活,也能在德育教育中帶給小學生親切感。例如要求小學生懂禮貌,文明用語,考慮別人感受,會換位思考。例如讓小學生自覺保護樹木,制止破壞花草樹木的行為,不亂扔垃圾等。在日常行為規范的引導與示范中,實現德育教育。這些行為規范是必須的,又是契合小學生實際的,因此以此為載體的德育教育也更好開展。
二、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德育教育
校園文化作為小學生校園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德育生活化教學的實施途徑。堅持德育生活化教學的觀點,將其融入到校園文化的建設中,通過校園文化方式的分析,凸顯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校園文化建設也承擔起德育教育的載體責任。在執行實施中,具體來說需要著手兩方面。一是要積極推進美麗校園的建設。通過對校園合理布局,環境認真設計,營造綠色且富有魅力的校園環境。校園環境中的一些設施也是環境建設不可忽略的方面。例如黑板報、文化長廊及學習園地必須作為校園環境建設的內容得到重視,積極履行小學德育教學宣講的載體義務。借助其德育宣講功能讓學校成為流動的詩歌、文化氣息的畫卷。實現德育教育潛移默化的滲透。通過典型德育環境的營造實效小學生價值觀的引導與情感的熏陶。二是要關注校園文化氛圍的積極營造。學校的實驗室、圖書館、閱覽室及教室等都是文化氛圍營造的主場所,保持干凈與整潔是前提,在此基礎上可以懸掛文化名人的壁畫,可以張貼各種名言警句,或者展示校風校訓等,實現特定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起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兩者結合,讓德育教育在生活中落到實處,讓德育教育更受小學生的喜愛。
三、組織專題性的多元性的德育活動
德育教育如果局限于理論教學,其教學效果將大打折扣,這也就意味著小學德育教育必須在實踐活動中加以強化體現。而實踐最有效的形式就是專題性德育活動的開展。具體來說可以從兩方面尋找思路。一方面可以組織各種主題班會活動。班級作為最小的校園集體單元,在傳統的教學模式制約下,班會都常常陷入重視過程與形式,忽視實際效果的誤區。為了實現班會實效性的提升,發揮班會的德育宣傳價值,小學教師必須根據《中小學德育實施大綱》的標準與要求,根據德育教學具體開展情況,在班級內開展德育教育的主題班會,起到德育滲透與教育的目的。班會德育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創新班會形式,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在內容上形成各種互相聯系的主題單元,實現完善德育系統的建構。小學生德育參與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在班級德育活動中獲得真實的德育體驗,最終養成良好的德育習慣,提升自己的德育素質。另一方面要組織形式多樣的德育活動,在各種德育活動中強化小學生對德育的認識。例如可以在清明節的時候組織學生祭奠革命先烈,通過集體觀看愛國主義教育影片等活動,從而讓他們了解革命烈士的事跡,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引導他們養成優秀的品質和堅強的意志,從而在生活中嚴格約束自己,樹立遠大抱負。或者在一些常見的學習活動中開展德育教育,例如組織無人監考,啟發學生要自覺與自律。組織感恩主題的教育,讓學生學會感恩,孝敬長輩等。在這些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中實現德育價值的實現。
四、學校、社會及家提供協調合作開展德育
德育教育單純依靠學校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家庭及社會在小學生德育教育方面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德育教育要求家庭、社會及學校協調起來。創設良好的德育氛圍,起到積極的正面的引導與鼓勵。社會層面應做好德育教育的引導宣傳,凈化社會環境,加快德育課程教學改革,讓德育教育與社會生活緊密融合。而學校方面,應承擔其德育教育主陣地的責任,加強各種內容的德育教育,環境保護、尊老愛幼、勞動教育、公益宣傳等,尋求社會家庭的支持與幫助,積極有效地開展各種形式的德育活動。而家庭德育教育的實施者則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學校應該加強與家長的聯系,進行德育教育方面的溝通交流,從而實現家庭德育效果的改善。只有三者聯合,德育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才能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體現。
參考文獻:
[1]李術芳.關于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的嘗試[J].中國校外教育,2016,(09):132.
[2]孫敏.淺談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J].中國校外教育,2016,(06):57.
[3]胡蕎麗.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作者單位:廣東省河源市龍川鎮水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