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區教育作為政府的惠民工程,要關注民生、關注城鄉差距。有針對性地對農村貧困戶開展形式多樣的職業技能培訓,整合城市優質資源助力農村精準扶貧,促進社區教育城鄉協同發展,是民族地區社區教育創新發展的新動力。
[關鍵詞]民族地區;社區教育;精準扶貧
[中圖分類號]G7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17)05-0021-04
一、精準扶貧概念的提出
早在100多年前,孫中山先生就提出了 “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我們黨和政府歷來非常重視扶貧工作。從1978年至2007年這30年間,我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下降到2007年的1479萬,貧困發生率從1978年的30%下降到2007年的1.6%[1]。扶貧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30多年的扶貧實踐中,也存在著對貧困戶的識別不夠準確導致真正的貧困戶沒有得到幫扶、以縣域為單位進行扶貧導致一些幫扶措施并不符合貧困戶的實際需要等相對比較粗放的問題。這些問題如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將直接影響到我國扶貧攻堅任務的完成和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這一宏偉目標的實現。針對這些問題,2013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視察扶貧工作時首次公開提出精準扶貧的理念,他強調“必須切實抓好脫貧致富這個戰略性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視察扶貧攻堅的系列講話被學術界公認為是我國精準扶貧理念的正式確立。自此后,我國的扶貧事業由此前的粗放式幫扶轉入了精細化減貧階段[2]。精準扶貧最基本的定義是扶貧政策和措施要針對真正的貧困家庭和人口,通過對貧困人口有針對性的幫扶,從根本上消除導致貧困的各種因素和障礙,達到可持續脫貧的目標[3]。可以說,精準扶貧是扶貧方式的革命性變革,將實現由“局部”向“全局”、“抽象”向“具體”、 “硬件”向“軟件”、 “業內”向“業外”、 “漫灌”向“滴灌”、 “定性”向“定量”、 “單一”向“綜合”的轉變[4]。精準扶貧就是要解決“誰是貧困居民”“致貧原因何在”“如何針對性幫扶”的問題,從而達到“扶真貧、真扶貧”的目標。
二、民族地區社區教育助力精準扶貧的動因
貧困地區廣大青壯年勞動力沒有得到有效開發,貧困群眾沒有掌握過硬的致富本領,是脫貧致富的最大瓶頸[5]。“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決定了教育扶貧是精準扶貧的基礎性工程、先導性工程,也是根本性工程[6] 。職業教育是實現精準脫貧、提升人生價值、擺脫代際貧困的有效方式[5] 。但在現實農村環境下,職業教育的發展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從主觀上來說,讀書無用論在農村還是頗有市場。不少農村居民認為,與其讓孩子去上職校,不如讓孩子外出打工來得實惠。從客觀上說,我國農村空心化現象日益突出,年青勞動力均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大部分是老弱病殘。有研究顯示,我國當前農村地區普遍存在“老人農業”的現象,農業勞動力平均年齡達到54歲。讓這些留守農村的老年農民上職校顯然不現實。再有,職業院校的人才培訓模式決定了人才培養的周期至少要2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而為了幫助貧困戶盡快脫貧,各地采取的扶貧措施主要是采用以增收為直接目標的產業扶貧的手段,引進一些適應當地生態、適應農戶實際的項目,如種植、養殖、手工藝品制作等。因此,短、平、快的實用技術方面的指導和培訓更符合貧困戶們的需求,更能使扶貧項目盡早見到效益。
2016年6月,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文件指出“廣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現代生活教育培訓。大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這一文件的出臺,為我國社區教育工作今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以往對社區教育的理解中,人們更多的認為社區教育關注的對象是城市居民,社區教育的內容是以提高休閑生活品質為主的學習內容,社區教育的社會作用是為社會治理作錦上添花。通過研讀文件,我們可以理解,國家對社區教育今后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社區教育是政府惠民工程,受眾不能僅僅是城市居民,而應該是城鄉居民都能受益,廣大農村居民和城市中的重點人群應該成為社區教育重點關注的對象,以體現政府對社會全體成員的平等關愛;其次,社區教育的內容,除了常規的休閑生活方面的學習內容外,還應有促進公民道德水平提高、促進居民生存技能、生產能力的提高和融入社區能力提高的內容,以體現社區教育的作用不僅僅是錦上添花還應該是雪中送炭。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我國西南,屬民族地區。廣西的社區教育較東部發達省份相比,起步較晚、經費投入不足,目前尚未形成規模和特色。社區教育開展得比較好的地區是南寧、北海、桂林等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而廣大農村地區基本沒有開展社區教育。同時,廣西是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也是全國5個貧困人口超過500萬的省區之一。在對廣西貧困戶的貧困原因進行分析時發現,廣西有相當數量的貧困戶由于勞動力文化素質低,發展家庭經濟缺計劃、缺技術、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收入有限,缺乏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是提高職業技能培訓的主要對象[7]。因此,從廣西的實際看,廣西的社區教育發展不能走先城市、后農村的路子,而應走城鄉協同發展的道路。通過社區教育廣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確保貧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門致富技能,實現社區教育精準扶貧、精準減貧,最能體現黨和國家對社區教育的期望,體現社區教育在社會治理中雪中送炭的作用。這既是對職業教育的有效補充,也是民族地區促進社區教育自身發展的新動能。
三、社區教育助力精準扶貧的途徑
社區教育助力精準扶貧應因地制宜的開展,培訓內容、教學形式等教學要素均應符合貧困戶的實際需求,讓貧困戶感受到:培訓教師零距離,學習內容零距離,學習形式多樣化,學習效果看得見。這樣,社區教育助力扶貧工作才真正做到“精準、有效”,具體模式如下。
(一)精準調研,通過問題導向扶真貧
要想讓社區教育培訓真正受到貧困戶的歡迎,切實從源頭上起到扶貧助困、貧困戶通過參加培訓可以真正學到技術從而實現增收目標,在培訓方案的制定前就要充分從需求側考慮,如學習內容、學習形式、學習時間、學習地點,這些都必須從農民的角度出發,真正是農戶需要的,而不能僅僅從方便組織者進行組織或是方便教師開展教學的角度出發。以廣西廣播電視大學開展的農村社區教育精準扶貧——生態農業培訓助力項目為例,項目伊始,項目組就與廣西壯族自治區C市X縣的各個扶貧點“駐村第一書記”取得聯系,駐村第一書記通過走村串戶、對貧困戶進行面對面調研、分析貧困戶資料等多種方式收集整理貧困戶的意愿,有針對性的提出當地的社區教育培訓需求。
通過對廣西壯族自治區C市X縣5個村近400名農戶的學習需求進行調研,發現農戶最需要的是生態鄉村旅游運營與管理、生態養豬技術、生態養雞技術、有機大米種植技術、山茶樹種植技術等方面的實用技術培訓;而培訓的形式最好是集中課堂培訓與現場實地操作相結合,培訓專家手把手的現場指導、現場操作最受歡迎;每次培訓的時間2-3天為宜,時間太長,農民會認為學習耽誤了農活而不能接受;培訓的地點,以教室與田間地頭相結合為宜。沉下心開展精準調研,以問題為導向,為培訓方案的最終制定和后續培訓的最終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確保了培訓方案的針對性和后續培訓的有效性,社區教育實用技術培訓是在扶真貧而不是走過場。
(二)產教融合,通過精準導向真扶貧
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是客觀存在的,如何利用這種不均衡讓城市教育資源帶動貧困地區教育發展,才是教育精準扶貧工作應該思考的問題[6]。如何把農村貧困居民的需求轉變為有效、實用的技術培訓,這就需要組織者將城市中豐富的教育資源進行重組與整合,使教學與農戶生產需求精準對接、與當地產業發展精準融合,從而正真提升農戶的自我造血功能,實現真扶貧。
1. 精準確定優秀師資,讓培訓教師與貧困戶零距離
根據農民的學習需求,項目組從廣西農林類的高職高專學校聘請了相應專業的教師組成師資庫,并對入庫教師提出了相關要求:少講理論、多演示實操;少在教室內上課、多在田間地頭豬圈等生產場域上課;教學環境沒有高大上的空調、投影等儀器設備、更多是在烈日下與農民共同探討,且能為農民提供網上答疑等后繼教學服務。通過雙向考核的形式,符合且愿意接受這些條件的教師才能進入師資庫,符合但不愿意接受這些條件的教師不能進入師資庫。對培訓教師的嚴格篩選,確保了后續教學過程中貧困戶能與教師面對面、零距離的接觸,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
2.精準設計培訓內容,讓培訓內容與貧困戶零距離
具體培訓內容除了要與當地產業融合、與農民的需求對接之外,還要具有可操作性利于農戶學習、便于農戶接受。根據C市X縣各村貧困戶們的學習需求和各村的生產實際,項目組在A村開設生態鄉村旅游運營與管理和有機大米種植技術、B村開設生態鄉村旅游運營與管理和生態養豬技術、C村開設生態養雞技術和生態養豬技術,D村開設生態養豬技術和山茶樹種植技術,E村開設甘蔗種植技術等不同的培訓內容。以生態養豬技術的培訓為例,培訓內容緊緊圍繞著貧困戶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科學喂養技術、環保型豬圈及環境的建設、豬病發現及防治、綜合性生態養殖技術及經驗、母豬飼養技術(包括母豬種的選種、配種、產豬仔、小豬仔的喂養等過程需要注意的事項)”等問題開展,力求通過培訓實實在在解決貧困戶的問題,達到學即能用的效果。
3.精準選擇學習形式,讓教學時空與貧困戶零距離
面授課時,多采用田間課堂、豬舍課堂等貧困戶喜聞樂見的學習形式,教師在田間地頭手把手的向農民傳授種養知識。此外,將“互聯網+”思維融入精準扶貧工作中。基于手機在農村已基本普及、貧困戶的文化素養較低對于教師教授的內容難以及時消化的現實,項目組還開設了空中課堂。一是把教師上課的過程制作成為微視頻,在課后通過廣西社區教育網微信公眾號向廣大貧困戶進行推送。貧困戶可以免費接收這些微視頻,有利于他們課后進行復習和消化。二是組建了項目管理人員+教師+農戶組成的QQ群和微信群,農戶隨時可以在群中向教師提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則定期進行解答。多樣化、精準的學習形式,最大限度的滿足了不同文化層次的貧困戶的學習需求,做到以學定教,保障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讓貧困戶真正從學習中得實惠、掌握技術。
創新是社會教育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民族地區,由于社區教育起步晚,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就必須不走尋常路。通過助力精準扶貧,探索社區教育城鄉協同發展的模式,不失為民族地區社區教育創新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蘇國霞.扶貧開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J].經濟研究參考,2008(31).
[2]田晉,石睿.基于時間序列的精準扶貧研究綜述[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4).
[3]汪三貴,郭子豪.論中國的精準扶貧[J]. 貴州社會科學,2015(5).
[4]汪繼章.精準扶貧:扶貧方式的革命性變革[J].中國扶貧,2015(11).
[5]王嘉毅,封清云,張金.教育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J].教育研究,2016(7).
[6]胡蝶.扶貧必扶智:教育精準扶貧是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J].改革與開放,2016(21).
[7]《廣西精準扶貧機制創新研究》課題組. 廣西精準扶貧機制創新研究[J].廣西經濟,2015(10).
[作者簡介]孫世虹,女,廣西廣播電視大學社區教育學院,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成人教育、社區教育。
[責任編輯 時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