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云雁
摘要:我國電子商務在2011-2016年短短五年間出現井噴式發展,大量傳統生產企業和銷售企業都紛紛投身到電子商務行業中,逐步形成了實體經濟新一輪改革,導致對電子商務人才需求量急劇上升。作為一線的勞動技術人才培養機構,中職學校也根據社會需求紛紛開設了電子商務專業,但受限于企業規模、運營成本和學校制度等因素,目前大部分的電子商務校企合作無法達到預期目標,企業和學校均對校企合作滿意度較低。而校企合作作為電子商務專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能很好地滿足企業和學校需求,適應我國電子商務專業的校企合作的方法和模式,會促使技工學校電子商務專業教育教學的改革不斷向前發展,培養出適用于社會需求的電子商務人才。本文基于協同理論對影響電子商務校企合作的要素進行分析與評估。
關鍵詞:電子商務;協同理論;校企合作;影響要素
協同學原理主要研究系統各要素(子系統)之間,要素(子系統)與系統之間,系統與環境之間由于存在著非線性作用而形成協調、同步、合作、互補的關系。校企合作的主體要素(子系統)是學校與企業。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良性合作既受到其內部多方因素的影響,同時,又受到圍繞著學校、企業周邊的其他要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其中,對校企合作的發展具有明確影響的要素是政府政策。校企合作要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必須將政府、企業、學校三大要素作為分析的出發點和歸宿點。由于當前中職學校電子商務校企合作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滿足企業的崗位需求,企業參與合作的態度顯得被動,政府政策外部要素的促進作用極小,各要素行為表現不協同。
根據協同學原理,只有影響系統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協同,形成合理的結構,才能發揮系統最大的整體功能。因此要實現電子商務專業校企合作的最優化發展,必須由學校、企業、政府多方參與,共同協同,發揮系統的整體功能。基于協同理論將對影響中職學校電子商務校企合作的各要素進行分析。
1、政府政策要素分析
政府在職業教育管理體制中的地位,決定了政府在主導企業參與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體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經濟轉型期間,我國政府一直都有意識地將職業教育發展納入區域經濟社會規劃中,統籌安排,積極謀劃職業教育發展。通過加強政策制度建設,營造校企合作健康發展良性環境。
政府在職業教育工作的定位中,過去更多是側重在政府政策扶持和稅收減免,但企業如果不把依靠高質量的職業人才作為提升自身競爭力根本,而是以培訓為盈利手段,把培訓支出轉嫁到政府財政上,把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寄托在政府身上,只會形成一個靠政策吃飯的局面,不利于企業發展,同時更不利于企業和學校之間的校企合作開展。
因此,唯有把培訓支出計入企業成本,而不是由政府承擔或免除這部分繳納的稅款,企業才會把職業培訓下放到效率高、設備齊全、有專業培訓資格人員的職業學校中,以降低運營成本。這樣才會進一步加強企業與職業學校的培訓合作,培養出對應企業崗位需求的專職職業人才,而不是只具備行業普及性基礎技能的員工,這樣更好地提高職業培訓的效率。因此,政府在校企合作當中應是起法律規范的作用。
2、企業合作方式要素評分析
對于企業,校企合作的最終目的是招聘符合企業生產需求的實習生和畢業生。目前,不少中職學校在大量培養電子商務人才,但在近幾年的社會招聘中,電商企業依舊發出了招不到電子商務人才的聲音。導致電子商務人才供求上出現矛盾的原因并不是政府和學校不重視電商人才的培養,而是由于電子商務變化過快導致電子商務的培養模式與電商企業需求不對接,即職業學校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電商企業的需求。導致這種局面除了學校在建立電商校企合作中缺乏有效健全的校企合作模式外,還由于電商企業沒有很好地參與到校企合作中。為此,要評估電子商務校企合作是否有效實施,還要對企業在參與校企合作中起到的作用要素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評估:
2.1人才培養與實訓相結合實施評估
短期的電子商務專業培訓很難使人才素質與企業需求標準達成一致。所以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需要營造與真實電商企業相符合的環境,甚至把電商企業的部分工作搬到學校內進行,使學生能夠在校進行長期真實的實踐體驗,這樣持續有效地鍛煉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讓學生在校學習的三年實踐,接近于獲得了在企業就業三年的工作經驗。因此,要評估人才培養與實訓之間應如何有效地在企業和學校之間協調實施。
2.2技能培養與團隊管理環境結合實施評估
現在電商企業之間的競爭激烈,早已從人才的競爭上升到團隊的競爭、集體智慧的競爭。但是在傳統的職業院校的電商培訓課程體系中,關于團隊素質鍛煉和環境培養的方面嚴重匱乏。特別是在電商企業里,要實施一個企業項目和功能,需要組建起一個跨越不同專業范圍的團隊進行實施。就如淘寶的雙十一活動的有效實施,需要經歷包括了營銷推廣、交易談判、客服銷售、質量監管、物流配送、售后服務、統計分析、網站維護等多個環節。要完成這一系列的環節就需要組建起一個能力互補和專業相符的工作團隊。而現在職校,單一的電商專業班級在課程的設置上和專業內容的培養上不一定能全部具備這樣的團隊成員條件。這往往需要在職校范圍里多個專業(如廣告專業、營銷專業、動漫專業、會計專業、物流專業)就電商企業的實際運用情況進行團隊組建。因此,還要評估企業在針對職校的技能培養與團隊管理環境結合實施的合作因素。
2.3企業運營成本與人才培養成本平衡要素評估
在針對電商企業的校企合作調查中發現,真正全面開展電子商務校企合作活動的電商企業數量并不是很多,特別是小規模的電商企業,因為校企合作要付出一定的人才培養成本,這給盈利不高的小型電商企業增加了很大的壓力。電商的校企合作可以利用職校的知識優勢,利用多個電商企業聯合起來的商務優勢,共同硬件運行性的實習基地,幫助電商企業全面開拓電子商務業務,這樣等于為小規模的電商企業提升了部門職效,甚至相當于建立了一個電子商務業務的分公司。結合良好的話能解決實習生的工作體驗問題,甚至還能解決實習生的薪資問題以及降低企業的風險和運營成本。因此,在進行企業評估是還需要評估如果通過校企合作有效地平衡電商企業運營成本與人才培養成本。
3、學校實施要素分析
除國家政策的影響外,電商企業的校企合作意愿取決于合作獲得的經濟效益。在研究影響電子商務校企合作因素時,應首先從影響電商企業經濟效益的運營成本角度上進行分析,電商的運營成本主要分成以下四個方面:電商平臺固定成本、運行成本、商品成本和員工成本。在電商企業的四種運營成本中,電商平臺固定成本指的是運營的基本成本,例如保證金、技術服務年費、實時劃扣技術服務費等;運行成本是指屬于電商運營的附加建設成本,它分為硬運營成本和軟運營成本,硬運營成本是指企業在運營中所需要的一次性投入或穩定固定額度支出的硬件或后端軟件的成本;商品成本是電商運營的核心成本,包含商品凈成本、倉庫積壓成本、倉庫基礎管理成本、商品運輸殘損成本等;員工成本屬于電商企業運營的基本元素成本,包含員工工資、員工管理成本、員工辦公設備成本等。
從企業運營成本結構可以看出,平臺固定成本、貨品成本屬于無法轉移的運營成本,而運作成本和人員成本卻可以通過外部轉到學校中,以工學結合的模式進行人員培養。這樣既能節省企業培訓的費用,還能使企業享用學校的教育能力…,利用學校的師資、場地等軟硬件資源,兩者共同形成了一個有組織、有系統的培訓、生產鏈的系統,從而減少了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了企業的效益。因此在考慮電商校企合作時,要從以下幾個要素上評估評估合作培養內容是否能在學校內實施通過。
3.1企業工作地點與學校教學場地共享評估
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興的行業,工作方式與傳統企業有較大的不同。諸如信息的制造、加工、傳播類工作,這些工作崗位相比于傳統企業來說工作地點比較自由,基本不受場地的限制,如攝影、編輯、軟件開發人員、網站設計、活動策劃、廣告、咨詢等。因為很多工作可以在學校獨立完成或通過在網上與他人的協同工作來完成。電子商務企業可以將這些崗位的部分工作轉移到職業學校,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另一方面可以為企業節約運營成本,達到雙贏的目的。
3.2電商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層次培養目標評估
電商校企合作中,企業對學生的職業能力需求一般分為三個層次:其一是專業技術含量不高的體力輸出型崗位,體現在企業有節日性勞動力需求和季節性運輸短工需求,如快遞員、包裝員等。而這樣的臨時性勞力資源在市場上不是隨時有儲備的,同時還涉及到短期工作制度問題。這為學校與企業合作創造了機會。其二是服務輸出型崗位:這種崗位需要一定的溝通技巧和工作經驗,需要企業與學校共同培養學生的相關技能,并且最好是學生在知識學習時也實現與技能實習交替進行,并且通過承接電商企業崗位任務讓學生的勞動創造效益。如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工學交替等合作方式。其三是專業技術型崗位:電商企業可接收學生頂崗實習,或教師主持項目培訓,學生參加盈利性工作實踐。此時學生已具備了崗位技術技能和高層次的職業能力。
3.3季節性用工與學校培養進度結合可能性評估
季節性的電商企業促銷,巨大的交易規模使得電商企業在技術、物流與售后等配套環節出現瓶頸。近幾年的雙十一當天,因超負荷的網購流量,使得很多購物網站出現擁堵、癱瘓,銀行的網銀系統被刷爆;在物流上,只能對第三方物流“聽天由命”,物流企業員工全部參與配送,發貨,導致了發漏貨物、發錯貨物現象層出不窮;在售后服務上,企業更是顧此失彼,無法應付各種各樣的服務需求。職業學校可以通過彈性調整學生的工學時間安排,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電商企業季節性用工荒,也可以讓學生提前適應電商企業的用工特點,促進學生培養與企業需求接軌。
4、小結
校企合作的最終目的是讓學校培養出適合企業崗位需求的學生,實現企業與學生共贏的局面。校企合作是由學校、企業和政府等要素組成的一個復雜系統,是一項系統工程。通過分析影響電子商務專業校企合作中的各要素,找出對系統運轉起決定作用的具體原因,有利于讓這些要素有效地協同,發揮出系統的自組織作用。從影響電子商務校企合作的因素可以看到,通過挖掘學校、企業、政府教育部門的不同的資源與環境,借助政府的平臺,促使學校和企業緊密結合起來,培養出適合企業、行業需要的應用型技能人才,可以達到多方共贏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