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一方 丁子妍 陳夢媛
摘 要:創新是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人才是創新的核心要素。創新人才的培養涉及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創新人格的培養和形成。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搜集在校師生對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看法和建議,對影響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因素進行分類探究,并對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進行分析。同時,為提升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一定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高校 創新人才 培養模式 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1(c)-172-02
我國正在實行的創新人才推進計劃旨在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優化政策環境、強化保障措施,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學家、高水平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工程師、優秀創新團隊和創業人才,引領和帶動各類科技人才的發展,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創新依賴于教育,教育促進創新。201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647萬人,全國共有高等學校2852所,比上年增加28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比上年提高2.5個百分點。高等教育普及率不斷增高,但同時,隨著“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提出,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如何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是各大高校共同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型人才是社會發展的加速器,而高校正是人才的聚集地,肩負著培養出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創新型人才的使命。本文旨在以河海大學常州校區為例,探究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并對其提升路徑提出相關建議。
1 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為調查高校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本文首先通過在河海大學常州校區發放問卷的形式,收集師生對學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看法和建議。筆者發放電子問卷及紙質問卷合計200份,回收問卷195份,其中有效問卷為186份,有效率為95%,問卷發放的有效率較高。
1.1 影響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因素
影響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因素可分為個人因素、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三方面。個人因素主要體現在個體之間性格和知識水平的差異,有關調查顯示,性格外向、自信心強的人往往膽子比較大,敢于去想并去付諸實踐,將自身的好奇心化作創新的動力。而大多數性格內向的學生往往伴隨著膽小自卑的心理,他們多數害怕挫折失敗,久而久之也就抑制了自身的創新能力。同理,每個人的能力都是不盡相同的,知識面廣的人在創新思維方面要優于知識水平相對欠缺的人,創新思維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也是一個知識緩慢積累、循序漸進的過程,一個人見的越多,眼界越開闊,思考的也就越多。
學校是培養學生后天創新能力的主陣地,學校的軟件和硬件設施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息息相關,高校關于學生自主創新的態度,能否提供給學生足夠的利于其自主創新的場所和設施,對創新類專門課程的設置是否到位,當學生萌生創新想法時,高校是否有相關的創新活動和指導機制等都影響著學生的創新能力。
此外社會環境也是影響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我們都與社會上的一切事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社會的潮流和風向在很大程度上指引著我們的思考方式和選擇,高校希望培養出的都是社會需要的人才,這樣會大大促進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充滿創新活力的社會氛圍當然也會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1.2 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調查結果顯示,有26.9%的師生認為學校的設施完全可以滿足學生們的創新活動需要,53.8%的師生認為學校的設施勉強滿足學生們的創新活動需要,另外19.3%的師生認為學校的設施完全不能滿足學生們的創新活動需要。總體來看,學校的設施能夠滿足需要的程度偏低。
從師生對目前學校開設的創業創新類專門課程來看,有近70%的師生認為學校開設的創業創新類課程完全能夠或基本滿足學生們的創新需要,且有利于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但同時也有近30%的師生認為學校開設的這些創業創新類課程對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培養幫助不大甚至沒什么作用。一些課程的陳舊性以及采用傳統的封閉式課堂教學模式和靜態考核指標體系將學生局限在一個狹小的圈子中,學生缺乏實踐的機會,使此類課程的效果大打折扣。
從學校開展的創新型比賽等活動來看,有近86%的師生認為學校對創新型比賽是十分重視和關心的,但只有50%左右的師生認為這些創新型比賽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有用的,經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們參加此類創新型比賽的動機和心態決定了這些比賽對他們的影響效果,有相當大一部分學生是帶著“功利性”的心理去“為了比賽而參加比賽”的。這些學生只注重比賽的結果可以為他們帶來的好處,而不去思考比賽過程對其的影響,賽事結束后一切都重新歸零。所以,這些創新型比賽對這一部分人來講就失去了它的作用。
對于高校應如何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約38%的師生認為應培養本科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約14%的師生認為要加強以通識為基礎的專業課理論基礎,約50%的師生認為高校應重視學生實踐能力以及實踐素質的培養,約40%的師生認為要加強跨學科、多學科教育,培養全面的人才。
通過調查現行學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我們發現有近30%的師生認為既定的課程缺乏創新性,限定了學生的思維方式。近35%的師生認為創新創業的獎勵機制不夠完善,一些比賽活動的后期獎勵力度較小,獎勵方式過于單一。近25%的師生認為可利用的創新實踐平臺較少,書本教學對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都是有限的。剩下10%的師生選擇了學生未能從根本上轉變觀念,不利于創新意識的樹立。
2 提升路徑
通過此次以河海大學常州校區為例對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查研究,本文對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升路徑提出幾點相關參考性意見。
2.1 加大對學校軟硬件設施的投入
硬件設施為健全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供最基本保障,為營造有利于創新的教學環境,學校應加大對硬件設施的投入,引入先進的教學設施,給學生提供創新活動所需要的場所和設備。增強學校的軟件建設,營造校園創新氛圍,促進師生樹立創新意識。充分整合各類資源,加強學科間的融合優勢互補,重視個性化教學和特色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
2.2 加強對老師的培訓,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
老師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調查顯示,有超過70%的同學認為創新創業方面的指導老師對激發他們的創新創業興趣有重要作用。一個具有創造精神的老師可以影響學生的個性與創造性發展,同時老師的認可與鼓勵也是學生在創新路上行走的動力。老師應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品質,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發現和創造。
2.3 加強與外界的聯系,增加實踐機會
高校應建立與企業的密切聯系,得到企業的鼎力支持,增加學生的見識,開闊他們的視野。將理論付諸實踐,也就是應用,是一個質的轉變過程。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創新類競賽活動,成立調研小組,開展社會調研。同時,創造條件,實現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三方的友好合作關系,建立長期創新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使學生的視野不僅僅局限于校園,在實踐中豐富知識,增強動手能力,能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創新能力。
2.4 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促進觀念更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一個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是實現中國夢的保障。建設創新型社會是大勢所趨,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但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乃至教師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創新教育的重要性,導致高校的一些創新培養活動的效果不佳。將創新納入校園文化,轉變固有的觀念,使全體師生都能認識到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增強其主動性。
傳統的教育模式偏向理論和應試教育,學生靠死記硬背應對考試,形成了機械化的思維模式,使思維受到局限。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要建立創新學制,建立覆蓋各方面教育的學分制度體系,增設創新創業必修學分,設置創新類課程。與此同時,創新教師管理方面要搭建科研、育人平臺,提高獎金數額,確保教師“愿意創新、能夠創新、做出優秀創新成果”。
參考文獻
[1] 蔡炎斌.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之探索[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2).
[2] 孫小軍.高校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研究[J].人才培養,2015(1).
[3] 代金平.產學研合作視域下的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研究,2013(3).
[4] 夏丹,陳育文.淺談高校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相關能力的培養[J].南方論刊,2016(1).
[5] 史洋玲.我國大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現狀與培養研究[D].安徽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