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卓明
【摘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科學領域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成人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泵恳粋€呱呱墜地的孩童從來到 世界的那一時刻起,就以自己小小的身心不斷地探索著這個神秘的世界:看到繽紛的顏色會引起注視,拿起酸酸的桔子會啃咬品嘗,邁動的小腳會蹣跚前行……他們如可愛的精靈,在慢慢的行動中利用感官探索并獲得關于對周圍世界的認知。陶行知先生在《活的教育》一文中,闡述“活的教育”理論,生活中的科學奧秘無數,在幼兒園活動的教育中要引導幼兒以自身特殊的感受發現、詮釋科學奧秘。
【關鍵詞】調動 感官 科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7-0005-01
一、張大幼兒的眼睛——看到中進行科學探究
在孩子們的眼中世界永遠是多彩的:四季輪回的多彩,天氣陰晴的多彩,科技變革的多彩……孩子們會張開他們漂亮無暇的大眼睛來探究這個美麗的世界。一次早操后,孩子們在紫藤架下自由活動,忽然,樂樂跑過來很激動的說:“老師,那邊有很多螞蟻,它們在搬著一個個小小的白白的東西,你快去看看是什么吧!”我知道,那是螞蟻在搬卵。跟著樂樂走了過去,果然紫藤架的一根柱子下面有一個很小很圓很多土的洞口,螞蟻們來來回回的忙碌搬著一粒白白的東西。于是,在孩子們聚精會神地觀察中,我繪聲繪色的給孩子們講起來:動物能預感空氣濕度,當它感覺濕度過大時就會知道要下雨了。下雨之前螞蟻感受到空氣中潮濕,知道天將會下雨,它們平時居住的地方往往會被雨水給淹沒,為了不被淹死,就會在蟻王的調動下,帶上所有家當,糧食、螞蟻卵什么的往高處搬家……“生活中到處有科學”,張大幼兒的眼睛,讓孩子們在一日生活中隨時進行科學探究。
二、打開幼兒的耳朵——聽見中進行科學探究
剛出生的嬰兒,周圍的一點響動都會讓他們轉動小腦瓜去尋找。大自然中的風雨雷電的響聲;生活中各種動物的叫聲、機械的撞擊聲;自己身體發出的聲音,關節聲、腸鳴聲、打嗝聲;美妙的歌聲、器樂聲;馬路上各種車輛的鳴笛聲……無論是悅音還是噪音,無一不是幼兒的感興趣的。表演區的樂器,小診所的聽診器,科學區的傳聲筒……為幼兒提供了發現、探究聲音世界的機會,使幼兒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教學活動中生動有趣的科學故事、兒歌、謎語,也會讓幼兒打開他們的小耳朵,讓幼兒在生動的語言中感受到科學的樂趣。
三、張開幼兒的嘴巴——嘗試、表達中進行科學探究
小小口腔大世界。小班就可結合教學活動,準備糖、醋、鹽、苦瓜等等,讓幼兒張開自己的嘴巴,嘗試到日常的酸甜苦辣等的滋味,在感官的作用下,深刻體驗。隨機教育很重要,就班級個別小朋友的齲齒問題,教師抓住機會讓幼兒了解齲齒的危害,教育幼兒怎樣保護好牙齒,怎樣正確刷牙。中班科學活動,認識”動物的角和腳”,在給孩子們觀察了動物,并分別介紹了一些動物“角”和“腳”的趣事,讓孩子們了解動物的這些特點是和他們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的。然后在做幼兒“操作材料”時,有一個環節是讓孩子們辨認都是哪些動物的“角”,為了讓孩子們能迅速的認清,教師讓孩子們想象,每個動物的“角”看著像什么?展開孩子們想象的空間,并組織孩子們表達交流自己的發現……孩子們積極談論、發言,在驗證的過程中,得到科學的認知。
四、動起幼兒的雙手——操作中進行科學探究
幼兒科學知識的獲得是在操作材料中實踐而得,教師的講解介紹只讓幼兒在記憶中有一點點模糊印象暫時停留,而不能形成真正的經驗。在中班主題活動“顏色變變變”中,通過一系列探究活動,調色盤中三原色兩兩結合的變化、油畫棒中彩虹橋的顏色改變、旋轉中的彩色陀螺等等,讓幼兒在動手操作中,探究發現顏色為什么會在變變變,從而感受到科學的樂趣。選擇適宜的材料,讓幼兒的雙手在日常的活動中動起來,才能滿足幼兒的好奇感,激發幼兒的探究欲,發揮幼兒的創作才能。怎么能讓“平衡樹”平衡,搖動“小轆轤”就能提水,跑動中的“風車”在轉動……這些豐富的操作材料,讓幼兒在親自動手操作過程中,進行科學探究,才能獲取科學經驗。
總之,幼兒是學習的主動者、探究者,他們對周圍的事物、現象充滿了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毒V要》中科學目標提出:“教師要引導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苯處熤挥谐浞职l揮幼兒的多種感官作用,才能讓幼兒體驗到科學發現的樂趣、科學探究的成功,才能走入到通往科學圣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