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珺
【摘要】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對生活問題不斷進行歸納總結,形成一套系統性知識體系—數學。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其獨特的價值,目前對這一價值的開發還遠不到位,有很大的挖掘空間。數學發展為一種文化需要智慧,要綜合進行,積極建設。發展好數學文化有利于學科發展、學生發展。在數學教學中,要變被動訓練為自主探究,結合生活,滲透數學文化,利用數學美感滲透數學文化,以利于小學生更好理解數學、熱愛數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數學文化 價值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7-0127-02
人類在發展過程中,積極尋求措施去解決和記錄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因此對于數學的內容與方法有海量的記錄,成為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經過數代人的努力,數學發展積累了寶貴的財富,但是數學要發展,需要新一代數學工作者要用心發現積極創新,就小學教師而言,向學生展示數學文化的美,讓他們感受其博大精深,有利于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1.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價值
1.1有利于學科發展
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獨特的價值,其中之一就是有利于數學學科發展。和其他學科一樣,沒有文化作為支撐,學科發展就缺少后勁。由于小學生知識面還較窄,接受純理論的能力還比較薄弱,引入數學文化就顯得更有意義,有利于對小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培養,有利于小學生數學思維的初步開發,也有利于學科教學目標的實現。在數學學科中推進文化建設,要追求水到渠成的效果,不能生搬硬套,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淺顯易懂,活潑生動,以更好地調動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1.2有利于學生發展
在數學中引入文化的概念,或者說建設數學文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學好數學。因此數學文化的建設要注重培養小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他們思考問題的邏輯性。在教學中,教師要針對一些小學生學習熱情偏低的情況,從文化的角度喚醒他們的熱情,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2.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課程論分析
2.1變被動訓練為自主探究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在講過一些公式、例題以后,對學生進行訓練是很有必要的,它有利于學生對于已學知識的進一步掌握,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發現學生處于被動訓練的地位,學習方式枯燥單一,而不是充滿生命活力,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訓練的效果不佳。比如在講兩個三角形相似的時候,傳統的方法是老師在上面畫圖講解,然后訓練。但是,我在講的時候,我將學生分成四個人一組,讓他們自制小孔成像的模型,然后讓他們量物體的高度、圖像的高度、像和物體之間的距離,然后讓他們去計算、觀察,然后進行討論、總結,最后老師和學生一起討論,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合作的精神得到發揚,交際的能力得到培養,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為他們以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習數學的活動奠定基礎,教師的組織、引導作用也得到了恰如其分的體現。
2.2結合生活,滲透數學文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小學生由于心智發展不成熟、社會經驗欠缺、思維能力處于發展中,因此純理論的學生難以適應他們的學習需要。數學教師要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數學課堂教學。比如在上加減法的時候,數學教師可以利用孩子熟悉的平時和家人購物進行一定的模擬,如爺爺帶50元到超市買水果,買了3塊錢荔枝,10塊錢蘋果,14元香蕉,又被超市返回5塊錢,那爺爺口袋里還有多少錢?然后讓他們上黑板進行計算,讓臺下的學生進行判斷。這樣,從文化的層面上讓他們去理解數學。
2.3利用數學美感滲透數學文化
數學是一門科學,但也是一門包含美感的文化,我們在建筑、繪畫、人體中都可以發現數學的美,如果能引導學生發現這些美,可以更好地調動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去發現我們身邊的數學美,再和他們一起探討其中反映的數學內容,如我們身邊的橋由哪些圖形組成?你生活中有哪些軸對稱圖形物品?在數數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帶領學生走進自然,通過對動物的觀察,問學生:螞蟻有幾只腳?有幾對觸角?5只螞蟻有幾只腳?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幾何圖形在生活中的構造美,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散學生的數學思維。
3.結語
因此,數學文化在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形成數學思維模式,提高數學能力等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小學生在了解數學文化背景和內容的前提下,在數學文化層面上發現、分析、解決數學問題,可以更快更好地掌握數學方法和知識。
參考文獻:
[1]王江濤.滲透數學文化潤澤數學課堂[J].新課程·小學,2013,(5):140-140.
[2]謝章海.數學課堂別忘了數學文化的滲透[J].中學教學參考,2012,(3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