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溫故而知新”的道理告訴我們復習在整個學習活動中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那么在中職英語教學中,該怎么上復習課呢?這樣才能使復習課上得和新課一樣魅力十足呢?對此,本文以學生的參與實踐為前提,淺談中職英語復習課“導”的藝術。
【關鍵詞】中職英語 復習課 方法 引導 學生興趣
提到復習課,人們認為反正都是已學知識,只要讓學生背背單詞短語,做大量習題,然后老師再講解。認為這樣反復的練習就可以了。卻不知這樣的工作方法使老師疲憊不堪,學生喊累,效果也不盡人意。課堂氣氛很容易陷入沉悶狀態。對于英語基礎相對較為薄弱的中職學生來說,這樣的復習課更會使他們不自信,從而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甚至打消他們學習英語興趣。所以復習課就更需要老師花心思,才可能使教與學共同進步。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即讓學生會感到老師親切可信。因此教學中我對學生的態度、說話的語氣,盡量做到給學生一種安全感、減少學生焦慮,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然后我便可以輕松開始我的教學。以下就是我在中職英語復習課教學中的幾點嘗試。
一、簡單引導,激起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
學習英語記憶一些單詞是必要的,就如蓋樓房,一定要有磚塊,磚塊越多,樓房才能蓋得越高。要記住單詞,就必須不斷的復習。復習單詞時,如果簡單的讓他們機械記憶整個單元的單詞會很困難,也會覺得很枯燥。我教授的中職學生班,男生特別多的,這就決定了他們對好玩、有趣的事情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我以簡單的游戲或競賽方設法引導學生復習單詞。我常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活動A:學生1任意說出一個單詞如:mass,學生2可以接 scarce。學生3可以接任何一個以e開始的單詞,但是不能重復別人說過的單詞。在這種活動中每個學生的大腦都在進行活動,要么想下一個單詞可以接什么,要么考慮別人說的是否重復,可以使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活動B:從每一組找一個學生到黑板前,教師說出一個字母,讓學生寫出以這個字母開頭的單詞,寫出的單詞越多越好,組里的其他同學可接替他寫出更多的單詞。寫出單詞最多的組獲勝。這樣有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加深感知印象。
活動C:用彩色粉筆在黑板寫出難記的生詞,使字體變得特別大,或者其它方式呈現形成明顯對比,加強記憶力。這樣學生在快樂中復習了單詞,獲得成功體驗,覺得學習英語其實很容易,從而信心倍增,激起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
二、思路引導,給學生提供思考空間
鑒于中職學生英語基礎薄弱,他們的思維有時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要做到自身的思維開闊,并能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的思維能順應的發散,對諸多相互聯系的問題進行思考、總結,鍛煉其自主思維能力,從實質上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詞組復習時,我嘗試引導學生分兩步走方法。第一、在黑板上寫出如下單詞,請同學說出以此單詞開頭的詞組來,越多越好,且不能重復.如:have,go,take,a,pay long,call,break,over等等。第二、然后要求學生用所說出的詞匯盡可能多的造句子;把學生分組,每組用所羅列的短語發揮想象講故事。每表演完一組,我先讓其他各組對他們作出評價,然后我再進行點評。我發現學生在經過這一過程的鍛煉后,他們不僅能夠熟練的掌握詞組,而且提高了運用語言能力。教學中給學生提供思考與創造的空間,效果很好。
三、問題引導,使學生“入境”而“生趣”
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問是問題。有位教育家曾告誡為師者:“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合理的提問,是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需要,是教師主導作用得以展現的需要。中職學生平時要參加實訓,課后沒有大段的時間仔細復習課文,再課文本身長且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針對學生特點引導他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復習課文。
A.簡單式問題:教師通過巧設開放性問題使學生進入所學情境之中,鼓勵學生圍繞所學的課文出相關題目并給出答案。如:高一 Unit 6,Question:With the help of computers 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in our future life ? 又如:高一 Unit 9-Reading:Britain and Ireland Questions:What do the letters UK stand for ?/ How many countries is the UK made up of?/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Britain ?
B.啟發式問題:要求學生在把握原文主旨的基礎上,通過變換人稱、改變文體、或充當不同角色等方式,進行大膽的、合理的想象,創造性地復述課文。這樣不僅鞏固了所學內容,而且還訓練了語言組織能力。如:高二Unit 5-Reading:The Thames,課文時,可引導學生想象自己是導游,為游客作介紹:Suppose you are a guide. Please make an introduction of The Thames?
C.比較式問題:在復習Christmas一課時,可以擴展、比較講解中國和英語國家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the Dragon Festival,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April Fool's Day(愚人節),Mother's Day(母親節),Thanks Giving Day(感恩節)和Christmas Day(圣誕節)等。在節日里,對于禮物,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態度有何不同?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當面不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這樣對比引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達到“入境” 而“生趣”的效果。
四、中西文化引導,使課堂更加精彩
語言文化背景的不同,對語言產生巨大的影響。現行的英語教材選材廣泛,大部分語篇涉及英語國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識,為學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動鮮明的材料。所以在復習中要挖掘語篇的文化信息,引導一些西方文化知識。不僅要讓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還要引導他們了解異域文化,拓寬自己的文化視野。如:“狗”這個詞在漢英兩種語言里的表義都是一樣的,但中國人常用“狗眼看人”、“狼心狗肺”之類貶義詞語,而英語中那個“a lucky dog”(幸運兒)習語卻表明狗在英語國家的身價百倍。又如:peacock(孔雀)在中國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人們認為孔雀開屏是大吉大利的事。而peacock在英語中的意義基本上是否定的,表示one making a proud or arrogant display of himself(一個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它不強調孔雀美麗的一面,而強調驕傲的一面,英語中有the young peacock(年輕狂妄的家伙)、proud as a peacock等用法。
中西語言文化引導,使得中職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養與文化品位,同時復習課也變得更加精彩。
五、鞏固點撥,觸類旁通授人以“漁”
古人早已有言:“授之以魚,只供一飯之需;而授之以漁,則將終身受用無窮。”對于中職學生這點更為重要,因為在現在這個學習型社會里,學習者必然要具備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更加寬廣的知識基礎、職業能力基礎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一定要勤于點撥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學習、再學習的能力和知識遷移的能力。例如,在復習有關英語國家稱謂知識的時候,可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如: 稱謂 (1)Mr /Ms/Mrs /Miss+姓(或加姓名)→如Mr Wilson (或Mr. John Wilson);(2)除Dr/Prof/Captain等少數詞外,一般表職務、職業、職稱的詞不用于 稱 謂→如不說Teacher Wang;(3)親朋好友之間,常直呼其名或昵稱→如David/或Dave(但對親戚長輩,常用“稱呼+名”→如Uncle Tom)。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通過這樣的點撥,可以幫助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學會舉一反三。
當然,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針對不同的復習內容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使課堂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氛圍,以取得良好的復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覽[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教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
[3]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李秀紅(1980-),女,江蘇宿遷泗陽人,講師,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