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蘭
摘 要: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引導中,歷來以誠信教育為重中之重,這是立德樹人的最根本出發點和原則所在。但是,目前高校中存在種種誠信缺失的現象,且日趨網絡化、嚴化重和復雜化。誠信缺失導致的社會問題已經引起各界人士的討論和關注,加強家庭、學校、社會各方正確引導已經迫在眉睫。
關鍵詞:高校;誠信缺失;思考
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對信用需求的也在持續不斷增長,誠信也是“兩會”所關注的話題。作為高校,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也歷來以培養學生四項品質作為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忠孝、廉恥、誠信、勤奮。懂忠孝、知廉恥、講誠信、能勤奮是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根本要求,也是學生取得終身成就的基石。在大學班級管理中輔導員老師也著重誠信教育,這是大學生在進入社會前應該具備的基本品德和素養!
一、高校學生誠信缺失的具體表現
縱觀當代大學生總體表現,學生誠信缺失的現狀極為普遍。在實際的班級管理過程中,誠信缺失現象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網貸、校園貸引發不誠信行為日趨居多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如今網絡信用消費非常便捷和流行,在商家促進了消費、給顧客帶來消費無憂的體驗的同時,也逐漸呈現出一些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些不良的問題在高校中表現尤為明顯。高校中大部分學生雖然都是已經成年的學生,但是三觀尚在成熟的階段,往往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一些行為。在班級學生中做過一項網絡信用消費的調查,絕大多數同學都有提前消費、過度消費的行為;有同學在網絡上進行電腦、手機、奢侈品分期還款消費;更有同學網絡貸款創業,由于經驗不足等經營失敗,欠下錢款不償還。消費過度讓學生不誠實守信的一面顯露出來,網貸、校園貸甚至造成學生身心上不可挽回的悲劇。
2.課業作業、實踐報告復制粘貼、弄虛作假居多
學校歷來鼓勵學生利用假期進行社會實踐,將所學的知識在實踐中具體運用。但是每學期期初學生上交的實踐報告大多雷同,暗中調查得知很大一部分同學在網絡上購買假期社會實踐報告,以此蒙混過關;在實際的生活中,弄虛作假的事情還遠遠不止于此,比如偽造輔導員老師簽名向課程老師請假;有償代為網絡課程修學;有償代上課程;擅自涂改學生證上乘車區間;花錢雇傭他人充當父母等等。
3.代考、替考、作弊等現象屢禁不止
學校對考試作弊予以明文規定、嚴厲懲罰,情節嚴重者給予開除學籍處分。輔導員老師在大考小考前也會三番五次重申作弊的嚴重性,與同學簽訂誠信承諾書,但是考試作弊每學期都會有,總有學生甘愿冒風險,帶著僥幸心理,代考、替考、作弊這些現象屢禁不止。
4.國家助學貸款和國家助學金資料造假
輔導員在帶班的實際工作中,會遇到很多家庭貧困學生申請國家助學貸款和國家助學金的同學,但是國家在助人的同時也遭遇了很多尷尬。部分同學在畢業后不償還國家助學貸款;申請助學金時資料造假;部分同學面對金錢逾越道德底線,虛報謊報家庭情況。
二、關于高校誠信教育建設的思考
1.誠信標準的制度化
只有在完善法制的社會下,才會有和諧的社會,同樣,只有在高校中建立一套誠信的制度,才可以把高校學生的誠信通過制度來規范化。我們只有和制度之間構建良性的互動機制,讓每一位高校學生在自律的基礎上,才可以最終通過渠道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并且取得相應的利益。建立一套合理的誠信考核標準,通過數據更加有效的標明高校學生的誠信度,同時,可以把誠信的考核結果當做學生的獎學金和選拔學生干部的重要標準和依據。遵守誠信的可以收到社會各界的肯定,而對于不守誠信的則會受到相應的譴責。
我們需要和社會接軌,同時記錄在校期間的誠信評價,把個人的信用檔案當做高校學生走向社會的一個通行證,而且還可以與高校進行合作,建立起全國統一的高校學生信息庫,在信息庫中存入學生在校期間的誠信記錄,方便今后用人單位查詢學生在校期間的誠信度。
2.關于思想教育
學校也應該加強學生之間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幫助學生可以真正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教育方式也不能過于單一,要多樣化,教育的整個過程也要融入到校園生活當中,使學生可以在身邊的點點滴滴來進行感知和積累。
而面對社會這個大的環境,我們是無法改變的,高校可以做到的就是凈化和學生相關的小環境。例如:可以和學生的家長進行溝通,構建溫馨、健康的家庭環境。與此同時,高校的教師也要以身作則,在校內營造出一個健康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樹立起一面誠信的旗幟,使高校學生可以真正體會到生活環境中的價值標準,和學生的教育要求是統一的,最終可以營造一片和諧的氛圍。
我國的高校和社會對學生的綜合能力也越來越重視,在高校中,可以減低普通的考試成績在學生整體評價中所占的比例,進而更多的采用實踐考察的方法,具體的方法根據每個學生專業的不同而針對性的設計。通過改變評價的標準和體制,改變學生以學分為目的的學習方式,徹底杜絕“破壞誠信”的作弊行為。
三、結語
對于誠信教育,目前大多數高校采取的是強調大學生誠信道德的“自律”,除了增強學生內在的約束外,針對目前高校中學生誠信缺失的現象,在班級中可以定期召開誠信主題班會,教育引導學生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不要隨意的攀比,應在自己能力范圍內消費;收集整理關于校園貸的相關資料在學生中普及,讓學生意識到后果的嚴重性;學校也可開展校企合作,攜手共贏,對本校學生的信貸需求進行摸底,掌握情況,引入正規合法校園信貸機構進行合作,設計符合大學生消費能力和水平的產品以匹配需求;讓學生明白實踐對于知識學習的重要性,明白實踐的最終目的;加強每學期期初假期實踐報告的審核,對于千篇一律格式的報告予以不合格處理,引起學生的警惕。同時,建議學校能設立誠信考場,讓學生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讓規則內化,形成共同的道德標尺和行為準則。
參考文獻:
[1]左旭乾,石琛琛,李韶宏,劉佳.基于“誠信驛站”視域下的大學生誠信教育環境研究[J].才智,2015.(06).
[2]郭成立.對高校學生誠信缺失的解讀與思考[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