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碧靜
摘 要:練習題是教師日常教學過程中最常用的一種教學工具,其不僅有利于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且還能有效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所以成為了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具體分析小學數學練習題設置技巧,旨在提升小學數學練習題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練習題;設置技巧
練習題作為小學數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而且有利于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然而,受傳統應試教育教學觀念的影響,導致不少教師在設置習題練習時,往往不經篩選或是尚未進行精心設計便要求學生去完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的數學學習負擔,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為了能夠更好的滿足新課程深化改革的教學要求,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則需要老師革新傳統的習題教學觀念,巧妙的設置數學練習題,以便學生能夠真正達到學有所成、學有所樂的目的,從根本上提升小學數學練習題的教學效率。
一、注重習題設置的趣味性
眾所周知,數學本身便具有極強的邏輯性與復雜性,且其大部分內容均為理論或公式,然而小學生的天性活潑好動,因而這樣的內容極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進而難以提升學習的興趣。因此,要想確保良好的教學效果,則需要老師在習題設置的過程中注重習題設置的趣味性,這樣一方面將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而另一方面有利于習題教學的深入開展。
如針對“路程”的習題教學,教師便可引導學生有意識的算自身上學途中,經過某一特定地點時所發花費的時間,然后再計算到學校后的總時長,最終用以估算自身每分鐘的行走距離。經此一引導,學生很快便掌握了路程、時間以及速度三者之間的關系,且因該教學案例是基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因而更容易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繼而營造出歡快、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從而確保了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尊重學生個體間存在的差異性
學生均為獨立的個體,不同學生之間必定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異,為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有效鍛煉,教師所開展的習題教學也應充分考慮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其能力水平,進而針對不同成分學生設置有針對性的練習題,這便需教師對學生有極為深入的了解,如此方能對學生有一個準確的把握,進而使學生得到應有的鍛煉與收獲。
如針對不同層次學生,教師的習題設置也應有模仿、提高以及拓展等性質之分,就以長方形的周長與面積計算為例,針對學習水平較低的學生,教師的習題設置應以基本形式為主,具體的題型為:學校有一長尾100m,寬為60m的長方形操場,則其周長與面積分別為多少?而針對中等學習水平的學生,題型則應適當增添難度,改為變式題型,具體為:馬路邊有一長為30m,寬為長三分之一的廣告牌,其周長與面積分別為多少?最后則是針對學習較為優秀的學生,則可以拓展性的題型為主,如:已知正方形周長與長方形周長相等,其中長方形長為10cm,寬為8cm,求正方形面積與周長。
三、練習題設計盡量生活化
數學本身便來源于生活,并最終也將于生活中應用,因而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務必要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對實際生活的幫助,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繼而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以及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就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而言,其大多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因而教師所設計之練習題,若能與生活緊密結合,將更有利于深化學生對小學數學知識的認知程度,進而帶動學生思考,使其愿意積極、主動的融入到學習過程中,如針對“24時計時法”的相關內容教學,教師便可引導學生互相真實的生活場景,如商場、銀行的營業時間等,隨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利用24小時計時法安排自身的一天生活,以此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小數乘法”的內容之后,老師在設計練習題的時候則可以盡量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設置下列習題:(1)小明進商店想買幾斤蘋果,每斤蘋果4.95元,他媽媽讓他買4斤,試問總共需要多少錢呢?通過引入生活中的實例進行習題設置,有利于充分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從而全面增強小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四、突出目的性和針對性
教學的主要目的自然是為了促進最終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因而練習題的設置也應結合課程教學目標,即以教學目標為中心來設置相應的習題。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需注意習題的設計應同時包含教學目標中的重點內容,并謹遵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從而在提升學生學習自信之余避免與教學目標相背離。與此同時,教師需摒棄傳統反復但目的性不強的練習方式,該以強調練習的目的性與針對性,如此方能達到習題練習應有的效果。
例如,針對“分數應用題”的練習過程中,其教學關鍵便是要讓學生找準其中的已知單位并確定未知單位,只有掌握了以上關鍵方能達到解題的目的,進而幫助學生掌握應用題的解答訣竅。
五、注重典型性和全面性
眾所周知,數學問題雖是變化萬千,但卻萬變不離其宗,因而針對同樣的問題,教師應同時向學生講述一般規律以常規規律的解法,以提升學生一題多解的能力,進而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例如,針對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教師便可以如下方式設置一組練習題。
1.制作一個長6m,底面為30厘米正方形的長方體通道,需使用的材料共計為多少平方米?
2.需要多少材料才能做出一個棱長為50厘米的正方形魚缸?
3.教室長、寬、高分別為6米、5米、4米,內中包含33平方米的門窗與黑板,拋開門窗與黑板面積,若要對教室進行粉刷,需粉刷多少平方米的面積?
4.包裝20厘米棱長的正方體,所需的包裝紙面積為多少?
針對以上題目的解答,學生需掌握的關鍵在于“確定物體共有多少面以及要求面積是物體的多少面”對此,教師可首先采用比較分析法,結合題目的具體要求來確定需求物體多少面,隨后再進行作答。與此同時,教師還需引導學生由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的解決方式,進而讓學生對知識的運用更加靈活,進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總之,小學數學作為數學的基礎學習階段,其不僅關系到學生日后的數學學習效果,亦是小學生數學思想與意識能否得到有效發展的關鍵。因而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務必對數學習題教學給予足夠重視,并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深化學生對小學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并最終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葛劍鋒.凸顯數學練習“三性”,助長學生解題實力——探微小學數學習題設計的策略[J]. 數學大世界旬刊,2017(1).
[2]譚志群.有關農村小學數學習題課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J].教師,2016(18):48-48.
[3]唐偉麗.錯題干預,借題發揮 ——談小學數學習題講解中典型錯題的干預策略[J].新課程·中旬,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