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的力量和作用始終保持著較高的關注,十八大以來他提出了一系列闡述文化價值和意義的新論斷,他對文化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對于推動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這樣的背景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文化建設的根基,顯示出了其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本文在黨的文化建設視域下以習近平總書記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為出發點,淺論我國在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幾方面問題。
關鍵詞 文化建設 傳統文化 批判繼承 創新發揚
作者簡介:邱馨儀,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中共黨史專業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212
在毛澤東同志的《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曾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習近平同志在2013年11月在山東曲阜孔廟考察期間,提及傳統文化時曾經指出:“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因此,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若要放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當中審視,需要我們“一分為二”理性地對待,并有選擇性的傳承。
要將傳統文化的精華用于現代化建設中,需要對傳統文化加以改造變化并加之以創意使之與現代化的需要相契合。要在良莠不齊的源文化中獨具慧眼批判性繼承的基礎上,并根據時代的需要,補充新的含義,開拓發展新的精神,使其適應當今時代的要求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需要,成為中國當代社會先進思想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能夠適應中國當代社會發展需求的新文化。
一、促進傳統文化與當今時代發展相融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密切聯系時代發展大趨勢,全力弘揚社會主義和諧文化
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潮的當今時代,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新階段,在新的歷史時期,從全局角度考慮,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使命,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就清楚明了地提出了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其內涵主要指向“和諧”二字,不僅在于人與人之間,更在于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共處的“和諧”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和諧社會建設的“以和為貴”這一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如出一轍,似乎出乎意料卻又理所應當,“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歷史時期和諧文化既內化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又外化于全球視野下多元共生、求同存異的發展理念,傳統文化與當今時代發展的融合中這一契合自然可謂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和”的思想同樣影響到了我國方針政策的制定,我國的外交政策所遵循的原則之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也是如今國際社會認可的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
(二)合理順應現代文化新發展,有效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邁入21世紀后,社會生活的科技化、現代化發展對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互聯網的繁榮發展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網絡應該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得以對外傳播、我國國際形象得以良好塑造的重要渠道。在這樣的機遇下,我們需要合理順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趨勢,要使“互聯網+”更深一步結合于傳統文化之中。發揮高科技手段的正面作用,主動對外輸出具有本土特點的優秀文化,讓世界對中華傳統文化心向往之,讓網絡成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平臺。
與此同時,社會生活的現代化催生了眾多行業雨后春筍般的發展態勢,能否合理順應現代行業的發展,有效地傳承優秀文化是更應該值得考究的問題。可以看到,如今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可以在各行各業中發現,例如企業的品牌商標形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郵政)的設計中都包含了中國傳統的紋樣和元素;服裝設計行業的設計師越來越多的將中國元素運用到服裝設計當中并走出中國走向國外,這其中并不僅僅代表著對于傳統文化的有效繼承,更是傳統文化的發揚;若說完美展現中華傳統文化底蘊的當屬2008年北京奧運會,無論是獎牌、吉祥物到開幕式的精心設計都具備了濃烈的中國特色,都包含著人民對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使命的良苦用心;2016年在杭州舉辦的G20峰會文藝晚會,借助著現代化、科技化的手段,從中國極具傳統特色的水鄉文化到與世界各國藝術的完美交融,國人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更以兼容并蓄的文化內涵使傳統文化的發揚更上一層樓。
二、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提高文化產品力量,為人民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糧”。因此,多樣化與豐富性是共存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之中的。
(一)使用多樣化手段普及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首先,組織豐富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例如組織節慶文藝匯演、元宵燈展、賽龍舟的傳統活動,也有為京劇、黃梅戲等國粹興辦民間藝術學校,舉辦展覽會、演出等等不同文藝形式的文藝作品讓優秀傳統文化走入群眾生活,成為百姓喜聞樂見的日常生活活動。其次,通過多種途徑的廣泛宣傳,讓更多的老百姓了解喜歡優秀傳統文化。例如通過編寫可讀性較強的書籍雜志、拍攝電視專題片及紀錄片、電影,在報刊上開設專欄等各種運用現代化的傳播手段,為宣傳普及優秀傳統文化做貢獻。近幾年來出現的紀錄片《大明宮》、《我在故宮修文物》、《南宋》、電影《百鳥朝鳳》、《塔洛》等對中華傳統文化沒落的呼吁聲漸漸增強,不難看出,在黨中央的重視與監督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日益成為重點文化建設任務。
(二)擴大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教育的開展
首先,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到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需要抓好全民教育,特別要以切實做好中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為重點。其次,抓好全民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改造完善富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風俗、禮儀,作為擁有56個民族融合的國家,要積極鼓勵各個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爭取平衡人口眾多的漢族與各個少數民族的關系,能夠融合各個少數民族文化的文化才是具有豐富內涵的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
(三)發揮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傳承功能
在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東西方文化在日益頻繁的交往中各自呈現了不同的精神內涵與文化特色,尤其對于正在發展中的中國而言,西方文化隨著科技水平的現代化在傳播過程中呈勢如破竹之態涌入中國,西方節日在中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青年人的關注,情人節、圣誕節等在中國的普及速度漸漸趕超了中國傳統節日的發展速度,日本韓國甚至也在對外宣稱自己的國家真正繼承了中華文化的精髓,更讓人震驚的是我國的傳統發明被韓國領先一步申請世界文化遺產,諸如孔子、屈原這樣的我國歷史人物也被韓國宣稱屬于自己國家……在傳統節日對于群眾的影響力日漸式微的形勢下,我們需要重新回頭審視我們的傳統節日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怎樣的問題,在包容國際文化影響中國文化發展的同時同樣不能失去屬于中國獨有的特色文化,即我國的傳統節日的發展途徑在社會生活的現代化進程中需要不斷創新性地傳承與主流平臺正確的宣傳引導,才可以使我國傳統節日重新回歸人民內心,也同樣可以走向世界,在國際平臺擁有中國的文化話語權。
(四) 傳統文化與現代產業的深入結合
大力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產業相結合是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也是響應十八大“推動文化產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號召。但應該注意到的是,在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產業相結合的過程中,要避免傳統文化的“向錢看”,與現代產業結合的過程中勢必會因為經濟效應使傳統文化趨于利益化、形式化,要真正懷抱著發展振興我國文化產業是為了更有效地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初心,激發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深厚歷史底蘊,更進一步提高中國的軟實力。
(五) 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特別闡述了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意義,要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與影響力。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岳川在《文化輸出》中說:“大國崛起的精神現代化與國家文化安全緊密相關,中國精神現代化應該全面展開,中國現代化必須從本民族高度想人類共同高度出發,堅持文化拿來輸出中國的自主創新。”
首先,需要擴大對外宣傳途徑,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組織對外翻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從古典書籍《詩經》、《楚辭》到中國現當代作品;開發一批在境外長期巡回演出的演藝產品,宣傳京劇、雜技、民樂、書法等民族藝術精粹;在世界各地開設漢語學習課程,創辦孔子學院,舉辦各種形式的中文比賽,例如漢語橋之類的可以吸引眾多國際友人興趣的國家性大賽。其次,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利用重大國際活動契機,充分展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底蘊,開展文化年、文化節、“感知中國”等品牌活動。最后,加大文化輸出力度,開辟文化市場的國際領域。提升文化產品的表現形式和質量,辦好國際性展會。例如,中國文聯為配合第59屆聯合國人權會議的召開,在瑞士、日內瓦勝利舉辦的“中國藏族服裝服飾暨外國人眼里的中國”攝影展和“當代中國”書畫展等活動,而且還加入了“國際藝術理事會及文化機構聯合會”,為中國馬戲團、雜技團提供了在美國、俄羅斯、匈牙利和挪威表演的機會,積極爭取國際藝術話語權。
三、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辯證性思考
首先,對待傳統文化,我們始終秉承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精神,但如果一直混淆并難以認清精華與糟粕,“取”和“去”的說法就會失去其真正價值。近些年中國某些地區打著回歸傳統文化的幌子創立女德班,為年幼的女孩裹小腳,這實則是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當做了精華。由此可見,我們身處在如此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之中,對于文化的吸取與揚棄,直接導向著中華民族精神的綿延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取向。其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立足于當代中國的實際情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思想精華、價值觀念和道德精髓,都需要我們用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進行理性諦視,有鑒別地對待、有揚棄地繼承,使其更好的助力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弘揚,并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最后,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應具備合理的創新轉化性。不能用博物館心態看待傳統文化,也不能用盲目崇拜的心態闡釋傳統文化。我們應該用現代意識、觀念和方法闡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將傳承與創新得到有機的結合,傳承應是轉化性傳承,發揚是創新性發揚。沒有轉化的傳承會導致墨守成規和邯鄲學步;沒有創新的發展會導致簡單堆砌和數量擴張。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黨校教材審定委員會.中共黨史文獻選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
[3]王岳川.文化輸出:王岳川訪談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陳來. 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北京:三聯書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