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婷
摘 要:當前新形勢下所要求的素質教育理念,要求音樂課要倡導“綜合”的理念,使音樂課堂教學變得多元化,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音樂教學要合理地運用學科融合,結合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通過與美術、文學、信息技術及舞蹈等多個領域的融合,充分調動有利因素以挖掘學生潛能,進一步培養其音樂的審美能力、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從而全面地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
關鍵詞:學科融合性;審美能力;藝術修養
音樂是以審美教育為主體的基礎教育,之所以倡導“綜合”的理念,根本的意義在于“綜合”的理念有利于改變人格的片面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諧發展。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音樂與相關文化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是直接增進學生文化素養的學習領域。它有助于擴大學生音樂文化視野,促進學生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表現、創造以及藝術審美的能力。”因此,我們要合理地運用學科融合,拓寬學生音樂視野,促進發展其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從而全面地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藝術修養。
一、音樂與美術的融合
美育是新課標改革中不斷深化的一個重要話題,對于培養全面的素質人才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陶冶情操,豐富學生的思想內涵,培養學生藝術審美力,促進其全面發展。音樂與美術是實施美育的兩大學科,同屬于藝術范疇,都是一種精神的傳達,心靈的感染,有異曲同工之妙。
繪畫是一種視覺藝術,可以使人聽到音樂流動的聲響;音樂是聽覺藝術,卻可以讓人在視覺中看到形象的畫面。如歌曲《我們的田野》、《讓我們蕩起雙槳》,都可以通過優美的畫面來啟發學生“畫歌意、唱畫境”,創設“聲中有畫、畫中有聲”的審美氛圍。對于歌詞的理解,可以讓學生借助“畫”的功能,把歌詞表達的含義畫出來,不但能加深對歌詞的記憶,還能在畫的過程中詮釋歌詞,體會歌曲的意境,讓他們更好地理解音樂形象,體會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同時達到愉悅身心、激發靈感、陶冶情操和發展思維的效果。
二、音樂與文學的融合
文學和藝術兩者從古至今都是息息相關、相輔相成、交相輝映的。中國的文學向來就和音樂融為一體,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元曲,無不可吟唱。許多歌曲本來就是一首詩,如我們課本中的《憶江南》,《送別》等。當欣賞這些樂曲時,我先示范朗讀歌曲歌詞,用深情的朗誦感染學生,再播放歌曲旋律,引導學生們在背景音樂的烘托下深情地朗讀歌詞,領會歌曲含義。我還給學生講歌曲創作的年代特點和作者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環境,說說相關歷史典故,讓學生深刻理解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這些都為后面的演唱歌曲和表達歌曲情緒做了很好的鋪墊,學生們在歌表演這一環節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音樂課堂教學中需要用文學這門藝術來創設特定的情境和氣氛,如此將文學巧妙地融合到音樂教學中,用文學去演繹音樂,去升華音樂情感,使其更具藝術性,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情感,提高他們的音樂欣賞力和表現力。
三、音樂與信息技術的融合
把多媒體網絡技術引進課堂教學是教育現代化的制高點,網絡時代的到來使課堂教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音樂課堂教學應緊密結合這些具有直觀性、形象性、靈活性和富有感染力的電教媒體,實現音樂教育的現代化。新課程標準也提出:“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校家庭和社區運用電腦網絡方面所蘊藏的巨大教育潛力。引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學習音樂。”
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能使抽象的音樂形象化具體化,枯燥的音樂理論趣味化。教師應合理選擇、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優化課堂教育結構。比如教授學生認識、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枯燥的樂理知識,我們可以利用電腦音樂系統軟件,通過直觀圖、聲結合的方式讓學生生掌握知識要點。又如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我們也可以利用電腦音樂進行音準、節奏方面的訓練,不但精確,還提高了課堂效率。
再如,在學習二年級歌曲《動物說話》時,我設計了森林、小貓、喜鵲、青蛙等不同形象。隨著音樂旋律、力度的不斷變化,在視屏上分別出現:小貓躲在樹叢中喵喵的玩球;兩只小喜鵲在枝頭上面飛舞唱歌;青蛙在荷葉上跳躍玩耍等場景。這樣用一幅幅活潑的動畫場景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運用多媒體形象直觀地創設美好的歌曲情境,運用“圖、聲”結合引導學生掌握歌曲的力度變化,從而提高他們的音樂感受力、和表現力。可見,信息技術的融入能使音樂課堂教學變抽象為形象,變枯燥為有趣,這樣的教學方式使課堂生動活潑,學生真正地在音樂課中得到美的熏陶。
四、音樂與姐妹藝術——舞蹈的融合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程應體現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提倡學科綜合,包括音樂與舞蹈、戲劇等姐妹藝術的綜合。在音樂教學中融入舞蹈藝術教學,對豐富學生的藝術體驗、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促進身心發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舞蹈是看得見的音樂,音樂是看得見的舞蹈。在音樂課堂中,將歌與舞的教學相融合,能夠起到以優美的形體動作表達音樂內容的效果,從而培養學生的感受力及表現力。
在教授一首歌曲時,可以引導學生以舞蹈來表達歌曲帶給他們的感受的機會,加深他們對音樂的領悟,從而達到熏陶性情、表達自身情志的目的。比如,在教授《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大膽發揮想象,用簡單的律動將歌曲的活潑動感表現出來,然后,我引導學生學習大雁翱翔、策馬揚鞭、牧民擠奶等舞蹈動作,讓孩子們以熱情的舞蹈表達歌曲中蘊含的草原牧民對于幸福生活的熱愛和贊美。這樣的教學讓孩子們置身于歌曲所勾勒出來的美好的大草原上,真正地理解了音樂的內涵,深刻地培養了他們對大草原的熱愛之情。
在新型模式的教學中,大膽將音樂與其他學科相融合,很好地體現了當前新形勢下所要求的素質教育理念。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關注音樂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性,結合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通過與美術、文學、信息技術及舞蹈等多個領域的融合,充分調動有利因素以挖掘學生潛能,進一步培養其音樂的審美能力、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從而全面地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
參考文獻:
[1]中國音樂社會學領域繼承與開拓的一大步——評《音樂社會學教程》[J].熊媛媛.大眾文藝.2014(02).
[2]音樂社會學應用價值研究——對音樂社會學學科理論、方法、功能的一些思考[J].陳嘯.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