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家權
摘 要:很多職業學校都開設了模具制造相關專業,但模具專業培訓方案及組織實施還處于摸索階段。在鉆研教育部模具專業指導性方案精神和調研中職學校模具專業課程開設等的情況下,探索了適合中職學校模具專業的實施性教學計劃。
關鍵詞:中職學校;模具專業;教學計劃;原材料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7.08.150
1 模具行業發展現狀
模具是工業生產的基礎工藝裝備,被稱為“工業之母”。75%的粗加工工業產品零件、50%的精加工零件由模具成型,絕大部分塑料制品也由模具成型。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工業,模具涉及機械、汽車、輕工、電子、化工、冶金、建材等各個行業,應用范圍十分廣泛。
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對模具工業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也為其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近10年來,中國模具工業一直以每年15%左右的增長速度快速發展。
據統計資料,模具可帶動其相關產業的比例大約是l∶100,即模具發展1億元,可帶動相關產業100億元。通過模具加工產品,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節約原材料,降低能耗和成本,保持產品高一致性等。如今,模具因其生產效率高、產品質量好、材料消耗低、生產成本低等而在各行各業得到了應用,并直接為高新技術產業服務,特別是在制造行業中,它起著其他行業不可取代的支撐作用,對地區經濟的發展發揮著輻射性的影響。
2 對中職學校模具專業的技能要求
2.1 人才的需求
從調研單位對人才的需求看,對工種及職位的需求量是不一樣的,其中,企業期望學生對模具操作的能力要突出,對加工設備的操作要熟練,企業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學生的技能培養上面,引進的人才應馬上就能用,企業比較歡迎生產操作嫻熟的人員。此外,模具制造與模具維修人員需求量較大,但對職業學校模具設計人員的需求量相對較少。隨著經濟的發展,制造企業和機電類產品逐年增加,機械加工崗位也變得熱門起來。從調查情況看,企業對規程改善、模具操作(現場管理)等職位都有不同程度的需求,隨著這些制造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壯大,使模具人才的去向呈現多元化趨勢,也不斷向管理層發展。這也就使我們在專業定位時有更大的選擇。除了培養模具設計與制造人才、模具維修人才外,還可以培養模具操作現場管理人才。此外,在模具生產拋光工序中也要求女性居多,根據這一情況,可以側重培訓女性為主。
2.2 職業素質的要求
通過用人單位的狀況發現,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越來越重要,用人單位往往要求畢業生能夠同時擁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基本功扎實,應用能力較強,能夠團結協作,富于開拓和創新精神,要敬業愛崗、踏實肯干、吃苦耐勞、實際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很強的社會競爭力。
畢業生在業務方面和專業技術方面占有較大的優勢,具體而言,要思想積極、政治素質高、思維活躍、視野開闊、創造性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綜合表達能力;善于鉆研,謙虛謹慎,勤學好問,能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能將所學知識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在業務中起骨干帶頭作用,生活作風正派、人格健全,有較好的人際關系;整體觀念強,有團隊協作精神。
2.3 用人單位對現有教學計劃的意見
對于本專業的教學計劃,用人單位也提出了一些建議:應加強學生對企業環境的了解,專業基礎知識的教學可以提前,比如可以將金工實習放在第一學期,以便學生更早地認識自己將從事職業的性質;加強職業道德、為人處世、合作精神的教育。模具行業現已成為技術含量很高的行業,隨著模具設計與制造工藝水平的提升,在制訂專業課程設置時,應將當今科技發展對模具行業從業人員的要求加以考慮。
2.4 工作表現和能力等方面的評價
根據本校往屆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用人單位對本專業的畢業生的工作表現和能力基本滿意,尤其對學生所表現出的領會能力和學習能力表示了肯定;但也對畢業生在以下方面的不足提出了意見:動手能力不強、企業環境的適應力不夠、對工作的心理準備不夠、信心不足、艱苦奮斗的意志和精神不夠。
3 結論
根據以上所述,反思了學校的人才培訓模式,提出了下列改進思路。
3.1 與區域產業緊密結合,擴大規模
比如本校坐落在中國有色金屬名鎮——大瀝鎮,鎮內工業發達,鋁型材業名揚海內外,獲得了“中國鋁材第一鎮”“中國有色金屬名鎮”“中國再生金屬物流加工基地”等稱號。大瀝鎮規模以上鋁型材廠、銅材廠、不銹鋼廠有230多家,與此對應的模具加工企業有150多家,每年需求大量的專業技術人員。
根據大瀝鎮鋁材產業發展需求,2000年我校開設了模具制造技術專業(以下簡稱“模具專業”),后迅速發展成為學校骨干專業;2004年我校模具專業通過評審,成為佛山市示范專業;2010年,南海區教育局制定的《南海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行動計劃》中明確規定模具專業為南海區職業教育重點建設專業。模具專業現有在校生446名,8個教學班。
3.2 與行業、企業、高等院校緊密聯系
專業的設置和建設要有充分的社會調查與論證,制訂專業建設的規劃,在教學中突出實踐技能的培養。專業培養目標明確,對專業課程進行專門化處理,以適應市場的需求;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專家定期召開有關專業建設的研討會,對本專業方向定位、課程設置、教材建設、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專業指導。
3.3 推進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
形成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核心的主干課程,構建公共基礎模塊、專業核心模塊、拓展活動模塊和專門化方向崗位模塊的課程體系。在工學結合模式下,探討模具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在保證專門化方向崗位模塊課程比例不變的基礎上,公共基礎模塊課程比例降低一半,適當調整專業核心模塊比例,專業實踐課程比例增加一倍。此外,在拓展模塊上,我們需多開設“走進企業”職業認知課,加深學生對各個企業文化、企業生產和管理的認識。
3.4 強化專業實訓,創新培養模式
我校從2011—2012學年開始開展“多學期分段式”教學組織模式的探索,將二年級秋季學期分為兩個學段(秋學段、冬學段),組織二年級各專業學生在秋學段或冬學段參加校外專業實習,將專業實訓項目(彎曲模具回彈情況分析、模具拆裝、模具裝調等)教學遷移到企業,按照企業要求、行業生產標準要求進行實訓。在實踐學段的實訓過程中,專業教師與企業專業人員共同研討實訓內容及項目,專業部對企業提出的合理建議十分重視,及時反饋到下一年級并調整教學內容與計劃。通過實施“多學期分段式” 教學組織模式,重視實踐鍛煉,強化學生專業技能與實踐能力,“零距離”對接企業需求。
參考文獻
[1]徐鳳英,區穎剛,陳震,等.高校模具課程創新教學的改革研究[J].農機化研究,2003(03).
[2]徐鳳英,區穎剛,陳震,等.高校農業機械化專業學生素質教育改革的探索[J].農機化研究,2003(01).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