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華
[摘要]本文中,筆者通過探討以直接的動作感知為基礎,并通過啟發性的方法為核心,以思想滲透為手段的教學方法,對如何在舞蹈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創造性思維;舞蹈教育;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5918(2017)07-011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55
[本刊網址] http://www.hbxb.net
舞蹈是一種表演藝術,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到如今已經形成了鮮明的特色。舞蹈表演往往通過舞者特定的肢體動作來表現美感并傳達相應的感情。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舞蹈教育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過分重視肢體動作,而忽略思想情感的表達,表現出來往往就顯得思維僵化、風格匱乏、形神脫離。當然,這些問題與傳統的舞蹈教學理念是分不開的。因此,當前如何在舞蹈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創造性思維是一個思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腦將各種復雜的思維形式以及方法相結合,這種思維過程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并不僅僅只是簡單的思維形式的疊加,它具有堅實的知識基礎以及生理、心理基礎。第一,創造性思維具有堅實的知識基礎,某種程度上說創造性思維與主體的知識儲備成正比,一個人在某一領域所積累的知識越多,其思維就越能體現創造性;第二,創造性思維也是一種生理反應,需要以一定的生理條件為基礎。哲學上講,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客觀現實在人人腦中的映像。創造性思維也不例外,是與人腦的生理基礎息息相關的一種獨特的思維過程;第三,創造性思維也是一種心理狀態,它伴隨著情感、目標、興趣等的產生而不斷發展。以上屬于對創造性思維的理論分析,本文中筆者試圖根據舞蹈教學的實踐經驗,探討如何提升在舞蹈教育中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一、以動作感知為基礎
根據人類學的相關研究可以發現,任何一個領域,個人對事物的感知能力都要先于創作能力,良好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取得較大的成就。舞蹈領域亦是如此,對舞蹈的學習同樣需要我們利用自身的各種器官去不斷感受,并不斷去揣摩其中的要領。某種意義上說,感知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首要條件。在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需要我們不斷感受舞蹈這一肢體語言的“形”、“氣”、“神”。
(一)形的展現
“形”包括形態、姿態以及動作,是舞蹈的外在表現形式,形的展現往往會受到重心、體型、肌肉等因素的影響。有一些學生在學習舞蹈時存在錯誤的理念,不重視基礎功,卻一味追求花哨動作;還有一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忽視細節,長期下來便養成了一些壞的行為習慣,影響舞蹈動作的美感。舞蹈教學前期應當注重“形”的塑造,對學生的教導中更應當注重因材施教,追求扎實的基礎,讓學生在擁有扎實的基礎之后循序漸進,不斷實現突破。舞蹈學習并不能在短時間內速成,學生與教師同樣要保持耐心,鍛煉好基礎,這樣才能不斷實現質的飛躍,最終實現舞蹈對“形”的追求。
(二)氣的把握
“氣”是舞蹈學習中的另一個追求目標,即對氣息的合理把握。古者有云“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v觀古今中外對舞蹈的追求,很容易就能發現對“氣”的運用擁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例如:東西方舞學中都講求“沉”、“蹲”、“縮”、“松”時要吐,而“起”、“跳”、“伸”、“張”時要吸,合理把握氣息在舞蹈表演中至關重要。在芭蕾舞中,“阿拉貝斯”這個動作就要求上身的傾斜不能過度,而這一動作的實現就需要氣息的密切配合。在實際的舞蹈教學中,教師除了要講授動作的要領之外,還需要去親自示范,讓學生在自己反復練習的過程中能夠有一個參照對象,從而不斷取得進步。對“氣”的把握十分重要,學生如果能夠合理把握氣息,就能較為容易地完成很多高難度的動作,并且增加動作的美感。
(三)神的表達
“神”的表達是指在舞蹈過程中對情緒、思想、感情的抒發。在20世紀40年代,西方的舞蹈家摩斯曾經提出在舞蹈的過程中,應當以動作的展示為主,而臉上不應當流露過多的感情。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舞蹈中不需要傳達情感。相反,摩斯的這一論斷僅僅是在強調舞蹈應當注重動作的精準、專注展示,而不是舞蹈不應當傳遞感情。在我國傳統的民間舞蹈之中,情緒、表情等表達地就相對開放,例如:秧歌這一傳統的民間舞蹈。舞蹈藝術的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表演時動作千變萬化。在舞蹈學習中只有不斷感受這些肢體語言,積極吸收前人的經驗、智慧,才能取得更高的成就,成為一名優秀的舞者。
二、以啟發性教育為核心
在學生對舞蹈動作有了直觀感知之后,教師就要利用啟發性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各種教學方法,將引導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思維作為教學重心,只有不斷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去學,才能更好地實現最終的教學目標。與其他文化課的教學過程不同,舞蹈教學在更加注重肢體動作的基礎上,要使學生最終成為既具備技藝、能力,又能夠創作、表達的舞蹈人才。教師應當善于利于啟發性的教學方法,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一)把握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在啟發性教學中,應當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對舞蹈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某件事充滿興趣,那么就很容易將精力放在這件事上,取得較大的成就。舞蹈是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雖然短期學習時會激發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長期學習時,也擺脫不了枯燥乏味,過程中充滿艱辛。所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把握學生的心態,積極鼓勵、引導學生保持對舞蹈學習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的思考意識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受到老師的影響,長期下去,會形成對老師的依賴,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師在傳道、授業的過程中應當注重解惑,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這一方面,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盡量營造一種輕松的氛圍,讓學生能夠積極融入其中,使學生“敢問”。另外,教師要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他們“想問”。例如,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編排曲目,讓他們自己學習,并不斷發現學習中需要完善的地方。總之,要培養學生思考的能力和意識,這樣最終才能轉化為創造性思維。
(三)打破學生的思維慣性
思維慣性是指人所受到先前活動的影響而造成思維的定式,這種思維會使學生缺乏創新意識,甚至嚴重威脅學生的成長、進步。在舞蹈教學中,應當及時鼓勵學生拋棄思維定式,增強學生創新意識,讓學生能夠利用專業知識,去探索、嘗試新事物。另外,也可以幫助學生將不同的學科知識結合起來。例如:將美術、文學以及心理學等學科內容引入到舞蹈學中,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只有豐富的知識,才能為學生提供創造的源泉。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式,學生才能在舞蹈表演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這樣也才打到了學習的目的。
三、以思想滲透為手段
“以情動舞,以舞動情”,這是舞蹈的一種境界。一個舞蹈作品,如果缺乏情感的表達,那么在美妙的肢體動作也都會顯得蒼白無力,不會引起觀賞者的共鳴,更難以成為經典作品。所以,在舞蹈教學中,注重情感的傳遞,將思想感情滲透到教學過程中也十分重要。這一教學方式應當讓教師發揮主導作用,通過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將思想感情融入到肢體動作中,這也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必要手段。
(一)注重眼神的流露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情感傳達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舞蹈者可以通過不同的眼神傳達出復雜的感情。正確運用眼神能夠幫助舞者傳達出所想要表達的感情,實現和觀眾的交流。長期以來,美學藝術家往往喜歡利用眼神的變化來刻畫任務內心的感情變化。例如:在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中,眼睛的處理就恰到好處,無論觀眾從哪個角度觀看,都能覺得到蒙娜麗莎的眼睛在直視著你。舞蹈表演不僅僅需要肢體動作,同樣要利用好眼神,在舞蹈的同時利用眼神與觀眾交流。所以,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學會利用眼睛,通過眼神去傳達所要表達的情感,實現和觀眾的溝通。同時,也要避免虛假的眼神和面部表情,那樣會給觀眾虛偽的感覺。
(二)把握好肢體語言
舞蹈者應當利用好肢體語言,做好姿態的感情表達。在舞蹈中,姿態包括手勢和身體兩方面。首先,手勢即指手的動作,通常情況下,手的動作能夠傳達出喜歡、贊成、反對等想法;其次,身體也可以傳達出興奮、難過、傷心等不同的情感。每一種動作都可以融入相關感情,傳達出語言所無法表述的思想。另外,對手勢或者身體的運用都應當發自內心,表達自身內心真實的感情。同時,也應當認識到藝術是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各種手勢和身體的運用中也可以適當加入夸張的成分。
(三)利用好語言
在舞蹈中,除了眼睛、手勢、身體的運用外,還可以利用一些簡單的言語。言語也是傳達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舞蹈表演中同樣至關重要。聲嘶力竭的吶喊、仰天長嘯以及輕聲哀嘆等都能傳達出不同的感情。例如:在表現農田耕作的舞蹈表演中可以利用一些喘息聲來表現耕作者的艱辛,這樣更加直觀,也更能體現農民的質樸和真誠;在化險為夷的情節中,舞者可以通過長舒一口氣來展現緊張之后的輕松;《中國媽媽》中國,舞者在出場時的吶喊,就表達出一種悲傷的感情。擁有創造性思維的舞蹈者,總能在關鍵的情節中融入簡單的語言,并將其中的感情展現得淋漓盡致。
結束語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創造性思維在舞蹈表演中具有關鍵作用,而增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就應當轉變舞蹈教學模式,在教學中以動作感知為基礎,將啟發性的教學作為核心,利用情感滲透的方法。舞蹈藝術要求將靈與肉,情與思,藝與技,意與形等高度結合在一起。當前,在舞蹈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仍是一個挑戰,教師應當不斷創新發展教學模式,積極探尋更加合適的教學模式,打破教師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動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參考文獻:
[1]莊靜雯,謝芳.高校舞蹈教學中大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模式[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4):160.
[2]梁鶴.舞蹈教學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N].吉林日報,2014-01-18.
[3]張純承.舞蹈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芻議[J].音樂時空(理論版),2012(7):92-93.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hinking in Dance Education
LIU Zhong-hua
(Guangdong Polytechnic, Foshan Guangdong 528041,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viewpoints on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in dance teaching by exploring the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direct action perception and through enlightening method as the core and thought penetration.
Key words: creative thinking; dance education; training
(責任編輯: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