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青
[摘要]以朱熹與哈代的倫理思想為研究對象,以他們所共同涉及的一些倫理問題為主體,從生態、家庭、女性三個領域來解讀并對比各自倫理思想的異同。以期能夠在比較中尋求倫理真諦,這種對中西文化歷史在特定時期所展現的倫理追求,有助于從局部的倫理精神中探求所屬文明的深層原因。
[關鍵詞]朱熹;哈代;倫理;比較
[中圖分類號] B8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5918(2017)07-0179-04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84
[本刊網址] http://www.hbxb.net
朱熹(1130-1200),是繼孔子之后中國哲學思想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儒家學者,是理學之大成者,因此朱熹思想一直就是中國哲學思想史研究領域的重點、難點與焦點,從而引得學者們孜孜不倦追求其思想的深刻奧義,而朱熹的倫理道德思想一直是朱子學研究中的重要內容,并且取得了輝煌的學術成果。托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是英國文學史上殿堂級的小說家、詩人,也是敏銳的思想家和嚴肅的倫理道德家。在達爾文、斯賓塞、穆勒、孔德等人的影響下,他形成了自己的人道主義倫理觀,并用以指導自己的創作和解決人物的道德矛盾。哈代的倫理觀點是以進化論、功利主義和實證哲學為基礎的,因此他的倫理思想異常復雜。盡管兩位文化巨人看似千差萬別:國家不同,民族各異,生活年代更是相隔數百年,且兩國的歷史、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及人情世態有著天壤之別,但二者有著各自鮮明的倫理思想并且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都用自己獨特的思想理論來關注國家、民族以及個體的生存模式,對這個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這樣深刻的聯結使二者之間的比較研究成為可能。他們在各自領域都是炙手可熱的研究對象,國內外關于他們的研究可謂碩果累累,研究方法呈多元化趨向。然而將兩位文化大師聯系在一起進行比較研究的卻是前所未有,然而這種將哲學思想與文學研究相結合的跨學科比較研究并不突兀,“在某種意義上說,文學最初產生時完全是為了倫理和道德的目的,文學與藝術美的欣賞并不深文學藝術的主要目的,而是為其道德目的服務的。”本文從生態倫理、家庭倫理、女性倫理角度出發,將儒家倫理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與英國文學巨擘托馬斯·哈代并置于倫理思想視野之下進行比較研究。這種比較不以區分高下,辨別對錯為目的,而是更多地關注他們思想的歷史發展以及對未來的啟發。
一、生態倫理思想之比較
人類的生存及其繁衍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因而即便人與自然的主題從時代的中心話語退出,卻依然存在于作家們的激揚文字之中。可以說,時至今日中國仍然處于農業文明之中,且在儒道互補的傳統文化人格結構中,人與自然的書寫視角成為學者自覺或不自覺的一種選擇。在朱熹復雜龐大的思想理論體系中,其深刻而豐富的生態思想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朱熹生態倫理思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他所生活的南宋時期自然不僅災害頻繁發生,而且戰爭不時爆發,導致戰爭物資的大量需求,使得糧食和木材匱乏,進一步導致大量的樹木遭到砍伐。另一方面,軍隊的大規模屯田也破壞了當地的生態平衡,朱熹對這種人為的破壞山水、水土的行為感到憂心,力主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提出“天人一理”、“順時愛物”、“執兩用中”等思想學說。而哈代小說創作所依托的是家鄉遠離工業文明,然而隨著英國工業的迅速發展,閑逸的鄉村田園風光被破壞,他對這種對自然被破壞的憂思使其作品呈現超前的生態意識,幾乎在其每一部代表作中都能品到無限的自然風光,在孜孜不倦地描繪自然中去表明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渴求。二位大師的生態倫理思想的起源多有相似,均因傾心山水,目睹自然遭到破壞而憂心,提出人與自然理應和諧共生的理念。
朱熹的生態倫理思想便是以“天人一理”的形式對“天人合一”這一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本觀念來闡發的。他強調了天道與人道、自然和人為的相輔相成、和諧統一。他認為“天地之間,萬物之眾,其理本一,而其分未嘗不殊。”可見朱熹倡導的是作為自然界派生物的人類應當與自然界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通過“存天理,滅人欲”的方式來回歸人性本真,歸位與自然界本體的存在,實現“天人一理”的理想狀態,最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恒遠目標。這一點與哈代的生態倫理觀也是一致的。在哈代眼中,理想的人就是親近自然的人,能夠傾聽理解大自然聲音的韻律,感受體悟大自然的情感變化。例如《林地居民》中的賈爾斯、《遠離塵囂》中的奧克、《還鄉》中的維恩這系列的人物都是與自然緊密依存,尊重自然,守護自然整體和諧的“自然之子”。他們在哈代的筆下往往各得其所,收獲愛情與事業帶來的甜果,而那些與自然悖逆、抗爭或破壞的人物角色往往遭遇悲劇性的命運,例如《還鄉》中的尤斯塔西雅一心想逃離荒原成為都市人,結果在逃離的過程中溺水而亡;《還鄉》中克萊姆一腔熱血執著于對荒原的改造,其結果婚姻破碎,夢想幻滅。他們共同認為,那些能夠與自然和平相處,領悟自然的人能夠收獲幸福。
對于他人及其人類之外的存在物,朱熹認為:“骨肉之親,本同一氣,又非但若人之同類而已。故古人必由親親推之,然后及于仁民,又推其余,然后及于愛物。”朱熹仁愛萬物的生態倫理思想以“仁”為出發點,通過對“仁”這一概念的闡釋,把目光從人類自身慢慢地轉移到時間萬物,從而將人類之間的互相關愛推及到對世間萬物的博愛。這便是“順時愛物”的核心,朱熹提出“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如一草一木,一禽一獸,皆有理。”認為草木禽獸和人類一樣有自己的情感個性,理應待以平等,給予尊重。這一點與哈代的生態倫理思想也是一致的。哈代深受達爾文思想的影響,哈代意識大自然中所有的生物都具有自身的價值,因此主張尊重自然、關愛動物,把道德關懷的對象延伸到動物以及其他的存在物。在哈代的認知里,動物是有著和人類相似的思想與情感的,而自然物也時常與人同感。《遠離塵囂》中奧克睡在密閉的空間里差點兒被悶死,是狗引人來救的;《德伯家的苔絲》里,苔絲前去認親,小鳥預見了苔絲前路艱險。《無名的裘德》中,沒有人理解裘德的勤奮與求知的欲望,但老馬卻能傾聽他的朗誦:“馬靜靜站在那兒,直到他吟詠完這首贊美詩”阿拉貝娜殺豬時,豬用意味深長的眼神指責她;“它終于意識到表面看來是自己唯一朋友的人竟然背叛了它。”這種場面知更鳥都不忍相看:“它不喜歡這個兇兆的場面,飛走了,盡管很餓。”動植物不僅能傳達人類內心的情感,也有自己的個性,與人類相通。
在如何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這一點上,朱熹提出了“執兩用中”這一方案,強調適度原則,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類在運用自然資源的時候要適度,達到人與自然利益均衡。相仿地,哈代認為人不少自然的主體,也不是自然的征服者,但同時也認為:“大自然具有巨大的生命支持功能,能夠為人類提供各種生活資料,因此人類應該開拓自然。”哈代認為自然的經濟價值的生成雖然離不開人類的開發,但如果對自然資源無節制地利用將帶來嚴重的災難性后果。
雖然宋明理學強調“天人一理”,強調人與自然的密不可分,運用“天人合一”的倫理情懷,去喚醒人類對生態與自然的道德保護意識,但西方主流文化卻強調人類中心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不盡相同:“西方有一種流行的見解,以為把人和自然界分開,肯定主體與客體的區別是人的自覺。而宋明理學則不然,以為承認天人的合一才是人的自覺。”然而英國文學巨人托馬斯·哈代卻持有非主流的觀點,尤其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的問題。在其作品中,或揭示了工業文明無盡的破壞力,或揭示了自然遭受破壞而帶來的不良后果,作品中體現出的對動物平等的態度,對自然保護的思想,已經具有了現代生態倫理的意義。
可見,雖然時光輪轉,地域變換,但對待自然的關懷是永恒的。朱熹與哈代的生態倫理思想有助于人們在精神層面形成深層的生態學智慧,在解決生態危機的道路上提供啟發性思路,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征途中給予新的維度和前景,因而可以說兩位大師的生態倫理思想意義深遠。
二、家庭倫理之比較
家庭倫理是朱熹與哈代關注的焦點之一。朱熹的家庭倫理思想與先秦儒家家庭倫理一脈相承,但在吸收傳統與改造中形成了獨具個人特色的家庭倫理思想,形成了以“父慈子孝、夫和婦柔、兄友弟恭”為主要內容的家庭倫理思想。另一方面,家庭倫理是哈代在探索倫理問題的重中之重,哈代認為家庭倫理需包容、責任與犧牲精神。
在婚配上,朱熹認為男女應當適時嫁娶,男性16至30歲,女性14至20歲,不宜過早,太早不夠成熟穩重,不明了如何成為合格的父母。他不贊成指腹為婚,認為這種婚姻是父母意志的體現,但對子女不公平,父母應當慎重。他對于世俗的談婚論嫁中過分看重對方家產多寡的態度表示不滿,他認為“昏娶而論財,夷虜之道也”,他強調男女婚配應多加考量對方的德行,以錢財為衡量標準而締結的婚姻組成的家庭很容易因偏離婚姻本意而家庭不睦。這種婚姻觀放于現代依然是可行的。
在夫妻地位上,朱熹認可男尊女卑的傳統,認為夫的地位高于婦,妻子在家庭中扮演的是服從、協助丈夫的角色,典型的夫唱婦隨。婦女沒有獨立自主的權利,需遵循“三從四德”的社會傳統。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屬品,即使婚前女子娘家的地位身份比較尊貴,嫁到夫家之后也應該恪守婦道,以夫為貴,明確在夫君面前的卑微地位。除了強調夫貴妻卑不可變更的地位之外,朱熹十分看重夫妻之間的關系和睦,認為夫妻關系是人倫之中最為親密的一部分。夫妻需做到相敬如賓,舉案齊眉。他倡導夫妻關系保持融洽,家和萬事興認為,在詩集傳中提出“陰陽和而后雨澤降,如夫婦和而后家成”。夫妻二人擺正自己的地位合力經營家庭的幸福:“夫之所貴者,和也;夫之所貴者,柔也。”認為夫貴婦柔是維持家庭關系融洽與興旺的要訣。
這種傳統的家庭倫理觀影響中國千百年,但哈代生活在600多年之后的英國,彼時的維多利亞時代也是倡導妻子對丈夫的順從與犧牲,但哈代更多關注的是夫妻倫理之中的迷失與回歸。
聯結夫妻雙方關系的除了感情,還需要相互的寬容、相互的理解、相互的原諒。哈代的創作中,不乏夫妻倫理迷失但最終回歸的典型事例,如《林地居民》中的菲茨比爾斯與格蕾絲、《卡斯特橋市長》中的韓洽德與蘇珊、《德伯家的苔絲》中的克萊爾與苔絲。
菲茨比爾斯是個沒落的貴族后裔,從外地來到了小辛托克屯行醫。在與格蕾絲戀愛期間就與另一名鄉村女子糾纏不清,婚后也沒有忠實婚姻,與查曼德夫人偷情,并且發展到私奔的程度。私奔一段時間后,倆人又回到了小辛克屯林區,格蕾絲并沒有與菲茨比爾斯和好,而且也不解釋與維恩特波恩在一起時的真實狀況,對此,他雖然生氣,卻沒有放棄心中道義,仍然給維恩特波恩治病,并且與格蕾絲定期見面,從內心深處懺悔自己曾經的過失,這是夫妻倫理的回歸。
在《卡斯特橋市長》中,剛愎自用的韓洽德在酒后販賣自己的妻女,迷失了夫妻倫理。韓洽德酒醒之后萬分懊悔,曾經嗜酒如命的人在此后20年間滴酒未沾且不近女色,以此向妻子贖罪。意想不到的是20年后妻子攜女歸來了,他很快開始張羅婚事,與前妻破鏡重圓,但并沒有任何愛情的因素:“第一,對他的受了委屈的蘇珊加以補償;第二,為伊麗莎白·珍提供一個安適的家,使她受到為父者的照看;第三,用隨著這些補救行為而俱來的苦惱來懲罰自己。”這種補償的過程就是他精神得到救贖的過程,能夠認知自己的錯誤,并在家人團聚中感受了家庭生活的幸福感,使得夫妻倫理得到了重生。
《德伯家的苔絲》里的克萊爾自己婚前也曾放蕩不羈,卻不能原諒新婚妻子苔絲婚前被玷污的事實,遠走他鄉,使妻子陷入困境,夫妻倫理淪陷。克萊爾遠走巴西之后遭遇了許多磨難,明白了生活的不易,理解了苔絲的苦難,回國尋求與苔絲再續前緣。他的再次出現促使苔絲殺死了情人阿歷克。克萊爾陪伴苔絲度過了短暫的逃亡時光,這段時光反而成了兩人最甜蜜的生活片段:“里面是兩情歡洽,恩愛纏綿,錯誤也得到了寬恕;而外面卻是冷酷無情。”并且在苔絲遭受死刑之后聽從苔絲的安排,照顧好她的妹妹。這實際上也是夫妻倫理的回歸。
總體看來,朱熹認為夫妻雙方理當夫貴婦柔,彼此忠誠,若是夫妻倫理出現迷失那是不可原諒的,而哈代用小說中的人物經歷表明,夫妻倫理可能出現迷失,但只要真誠懺悔、積極行動、互相體諒,迷失的家庭倫理就會回歸,被破壞的夫妻感情、責任和關愛就會重新展現出活力。而那種能夠超越自我中心,無私奉獻甚至于能夠為家庭做出犧牲的情感則是家庭倫理發展的最高層次。
三、女性倫理之比較
兩位領域不同卻又互相交織的大師都同樣給女性群體予關注。朱熹的女性倫理觀是其理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雖然朱熹的文集中并沒有關于女性的條目,但是,女性一直是朱熹以道德更新社會的視野的構成要素。朱熹認為女性應恪守貞靜專一、知禮守節,提出“女子之生,以身事人,則當與之同生,與之同死。”等女德規范思想。而哈代則根據自己對女性的認知而塑造了理想型、輕浮型、放蕩型三類不同的女性形象。盡管他筆下的女性最終往往走向悲劇的命運,但哈代對女性的悲慘命運持有同情與尊重的態度,而不是朱熹的對女性天性的壓制、規范與批判。
朱熹很看重男女之間的差異,認為女性無法擁有男性同等的智能,認為女性是無法理解男性所追求的精神層面上的抽象原則。女性一直都不是朱熹沉思的哲學形而上的內容,只是在涉及倫理體系之時才會加以討論。他將男女差異與善惡道德評判相關聯,女性無德無是非便是最大的善了,哲婦則是禍國殃民的。《太極圖》中有言“或意為善惡為男女之分,或意為陰陽之事。凡此兩件相對來說者,無非陰陽之理。”除此之外,朱熹關于女性的論述較多的還有《小學》。該書對夫婦之間的言行舉止,包括對寡婦守節方面做了較為詳細的論述。朱熹尤為強調男女有別,男尊女卑。例如在《小雅·斯干》中,他批注:“男子,寢之于床,尊也。女子,寢之于地,卑之也。”朱熹不僅強調男尊女卑的社會秩序,同時提出女性應當貞潔專一,知禮守節。他將女性的欲望視為淫邪,女性應當貞靜且宜家宜室。女性應注重貞潔,端莊有禮,在婚戀活動中應矜持有度,等待男子的追求,堅決不能主動去追求男性,否則將有失規范,不被社會道德所認同。尤其是婚后的女性,既然出嫁就不可私自回娘家,出嫁從夫。對于守寡的婦人,朱熹在給朋友陳師的信中勸其不允家中寡居的妹妹再婚“昔伊川先生嘗論此事,以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可見對寡婦再婚是不贊成的。婚后婦女在貞靜守節,服從丈夫的同時要孝順姑舅,敦睦家人。妻子應當包攬家中瑣事,讓男人在外打拼天下。對于那些能夠勤儉持家的女性給予極大的肯定。與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相處,也是女子善于持家的一部分“處娣姒長幼之間,肅穆無言間,御下寬而有節。”在男子有三妻四妾的情況下,擁有不嫉妒的美德。那么,另一方面,相隔600多年之后英國的哈代又持有怎樣的女性觀呢?
盡管圍繞在童年哈代身邊的幾乎全是成年女性,但在與女性相處方面,一直到少年時期的哈代都不是很成功。盡管在學校及后來的學徒期間,他一直有自己心儀的對象,但并沒有和其中任何一位建立戀愛關系。這種成長經歷使得他筆下理想型的女性均來自于身邊最親密的女性那般溫柔善良、樸實內斂。除了塑造理想型的女性,哈代還通過輕浮型、放蕩型的女性形象來表現哈代對女性道德倫理的評判。
在哈代的倫理觀念中,對情感放縱的女性是不配擁有一個好的人生結局,因為這樣的女性既不合乎傳統的道德標準,也違背了現存的人倫規范。哈代一方面接受了女性應當依附于男性,保持溫柔善良、克制理性且富有犧牲精神的傳統美德,例如《卡斯特橋市長》里的蘇珊,對丈夫隱忍、奉獻、默默付出。另一方面他未能領悟女性命運的社會原因,因而不能為她們找到合適的出路。對于一些即便是他所喜愛推崇的女性也只能安排她們走向死亡。例如《德伯家的苔絲》中的純真善良的苔絲。苔絲為了自己的家人無私無畏地付出,對愛人毫無保留真誠相待。然而由于工業革命的進程,社會宗法各方面的因素,苔絲失去了土地和家園,不得不依附于內心憎恨的男人。最后苔絲殺死了情人阿歷克,以此擺脫悲慘命運的糾纏,但也被處以了絞刑。這位有著靈動牡丹一樣的嘴唇和天真的大眼睛的姑娘,這位由大自然所創造又死于人類文明之下的理想型女性的塑造反映出哈代對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的譴責及其對女性的深切同情。《無名的裘德》中的阿拉貝娜則是哈代筆下放蕩型婦女的代表,作者對此類型婦女深惡痛絕。阿拉貝娜原本是一名鄉村普通女子,但是因為早年在城里酒吧打工的經歷使她成為一個虛榮、輕浮的女性。她第一次見到裘德時便投以豬鞭,十分大膽浪蕩。從哈代對她外貌的描述“她完全是一個豐滿健壯的標準的雌性動物”可以看出哈代對這位只有肉欲缺乏理性的女性是十分反感的。
朱熹恪守儒家正統的女性觀,認為女性從根本上不及男性。而且,朱熹認為男女有別是萬物相安的基礎,男主外女主內這種空間上的分割要明確,女性操持家務,男性關注外面的世界,女子只需貞靜專一、知禮守節、相夫教子,孝順長輩、勤儉持家、宜家宜室便是司其職了,萬不能參與到男子外面的世界。而哈代既希望女性能解放天性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反對傳統的宗教觀念和社會習俗對女性的壓制,又認為女性應當恪守維多利亞時代傳統的女性依附、屈從的美德這就使得哈代的女性倫理觀念存在著矛盾性。兩位大師的女性觀相一致的地方在于,女性的服從與依附仍然被贊美與推崇,但哈代生活的年代畢竟浸潤著現代文明的意識,隨著年代的推移,漸漸開始鼓勵女性去贏得自己的廣闊世界。
四、結論
朱熹與哈代在歷史時期與地理位置上幾乎沒有任何的聯系,然而如果從中西文化史的角度上看來,兩人卻有許多的可比性。本文將朱熹與哈代這樣兩位跨時代跨國別大師的倫理思想進行比較,以期能夠在比較中尋求倫理真諦,在這種對中西文化歷史在特定時期所展現的倫理追求之中去探求局部的倫理精神中所屬文明的深層原因。
通過對比分析發現,在生態倫理方面,從古至今、從中至外有著驚人的相似,他們都倡導關注自然,認為自然與人類一脈相承,相互交融,彼此理應相提相攜,達到和諧共生的目標。在家庭倫理方面,朱熹更多的是強調夫唱婦隨,妻子對丈夫的絕對服從與忠誠,哈代也贊美女性的屈從與無私付出,但他認為夫妻倫理的迷失是可彌補與挽救的。在女性倫理方面,朱熹倡導的是女子的貞靜專一、相夫教子等方面的美德,對女子的天性是壓制的。發展至20世紀,哈代對女性的態度則寬容了許多,他贊美勇于解放個性去追求自己幸福的女性,對他們有更多的理解與寬容。中西文化的差異與年代的不同造成這些見解的不同是完全合理的。希望通過這樣的比較能使人們能夠厘清兩位大師的倫理思想,為新世紀加強中西文化交流提供有意義的思考。
參考文獻:
[1]聶珍釗,鄒建軍.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索[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
[2]朱熹.孟子集注(卷八)[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3:271.
[3]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2007:485.
[4][英]托馬斯·哈代.無名的裘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5]丁世忠.哈代小說倫理思想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8:252.
[6]張岱年.張岱年文集(第六卷)[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9:46.
[7]朱熹.詩集傳[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146.
[8][英]托馬斯·哈代.卡斯特橋市長[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5:96.
[9][英]托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絲[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39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thical Thoughts of Zhuxi and Hardy
LIN Xiao-qing
(Sanming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Sanming Fujian 365004, China)
Abstract: Taking Zhuxi and Hardy's ethical though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takes some ethical issues which both of them involved in to make a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The comparison will carry out from three aspects: ecological ethic, family ethics and female ethics. In order to seek the true meaning of ethics in the comparison, it needs the ethical pursuit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history in a specific period. This research will be helpful to explore the deep reasons of the subordinate civilization from the local ethical spirit.
Key words: Zhuxi; Hardy; ethics; comparison
(責任編輯:封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