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爽++++高振++++張靜++++唐盛仙
摘 要: 目前高職高專院校積極進行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以適應市場人才需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旺工淡學,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解決企業用人難問題,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能力,從而實現學生、用人單位和學校的三方共贏。
關鍵詞: 旺工淡學 工學交替 人才培養 市場營銷專業
一、引言
2014年6月23至24日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主席對職業教育做出重要指示,強調職業教育要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各層次各類型職業教育模式,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努力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李克強總理在會上強調職業教育要走校企結合、產結融合、突出實戰和應用的辦學路子,依托企業、貼近需求。
由此可知,國家要積極營建一個以企業需求為主導、以教育管理改革為目標的教育新局面。作為尚未成熟的應用型高等教育市場營銷專業“旺工淡學、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作為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有益探索,不僅契合黨和國家的大針方針政策,還符合當前經濟發展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二、“旺工淡學,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應用原因
近年來,高職市場營銷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多為“2+1”,即前兩年在校學習理論知識,第三年企業實踐一年。此種人才培養模式在海南省社會環境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由于我省旅游行業“夏淡冬旺”的地域特點決定了企業在淡季對人才的需求量減少,接收學生實習積極性不高,學生校外實習基地資源不足,實習學生權益缺乏保障等諸多問題。第二,學生由于前兩年一直學習理論,缺乏感性化學習,很難及時適應現代企業實際的需要。
針對以上問題,有必要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旺工淡學,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正是指根據海南省旅游行業“夏淡冬旺”的特點,結合企業崗位需求,采取柔性化教學安排與管理,校企共同育人,實施“崗位體驗-輪崗實訓-頂崗實習”不間斷的企業實踐,學校與企業相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外訓練相結合、實習與仿真模擬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三、“旺工淡學,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實施
(一)“旺工淡學,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實施安排
“旺工淡學,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三亞城市職業學院市場營銷專業的具體實施如下:學生在大一第一學期在學校學習公共課和專業課,對未來實踐崗位有一個認知:實現“學中做,手把手”;在12月份至第二年三月份的旅游旺季開展第三學期實踐教學,學生成為現代學徒,既滿足雇主的基本需求,又在實踐中解決“如何做”的問題,實現“做中學,放開手”;為期三個月的實踐教學結束后返回學校進行大一下學期和大二上學期的理論課學習;第二年寒假再次參加第三學期實踐教學,學生成為現代師傅,解決“為什么做”的問題,實現“學會做,育巧手”;為期三個月的實踐教學結束后返回學校進行大二下學期和大三上學期的學習,在理論知識上進行提升;大三下學期進入企業進行為期六個月的社會實踐,學生經過前兩次的第三學期實踐,現在已經可以進行基層管理、包崗,此時學生的能力可以超越雇主的需求,懂得基層的經營管理,解決“更好做”的問題,實現“學做合一,手腦并用”。
此種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職業生涯為主線、培養企業預備隊的目標,實現了理論與實踐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同時解決了學生畢業就業難和企業旺季用工荒等問題,促進了“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緩解了就業壓力。
圖 市場營銷專業“旺工淡學,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
(二)“旺工淡學,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實施考核
傳統“2+1”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學生外出實踐過長,學校難以監督和跟蹤評價實踐過程和檢測實踐效果等,學生發現問題再無法回校進行查漏補缺,企業滿意度較低等問題。“旺工淡學,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按照“小步伐,高頻率,快反饋”的原則,實行“每周一交流”(即指導教師隨學生進入企業每周開展一次交流會,反饋實踐中的收獲及問題,形成會議記錄,并完成周記和周項目作業),“兩周一考核”(指每兩周指導教師和企業部門領導共同對學生進行階段性考核,填寫平時成績登記表,評選“實習之星”和“進步之星”)、“每月一評估”(即指導教師和企業部門領導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評選優秀實習生的評價方式,加強實踐教學督導)。學院充分利用社交媒體在學院微信公共賬號和學院官網宣傳實踐教學過程中的成長故事,營造氛圍,樹立典型。
在學生實踐結束后要根據實踐崗位填寫實踐總結與反思,提交實踐報告,按照專業班級組織總結反思會,分享個人成長。學院及用人單位在實習結束后共同評比出優秀實習團隊、優秀實習隊長、優秀實習生和優秀指導教師。
(三)“旺工淡學,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
1.解決學生就業難問題。該種培養模式將全體師生的思想統一到“實踐第一”的觀點上,學生經歷過三次第三學期實踐教學后,深入真實工作環境,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返校后更有針對性地學習理論知識,達到理實化一的目的。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頂崗實習,學生已經了解企業的工作要求,為未來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2.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下真學真做,帶著工作中的問題和實踐經驗返回學校學習,這對于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已經深入實踐崗位,真實經歷過,才能解答學生的問題。這就激發了教師教學改革和企業實踐的內在動力,加強了學院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3.解決企業旺季用工荒問題。海南省每年冬季為旅游旺季,企業人才需求量大,但夏季為游淡季,人才需求量減少,如果企業在淡季仍然雇傭大量人員就勢必增加企業成本。學院培養了大批學生在旅游旺季深入企業解決企業用工荒的問題,培養了大批的企業預備隊,彌補了企業招聘困難等不足。
4.緩解政府的就業形勢。學生在工作環境中獲得了工作經驗,提高了專業能力,組建了企業后備隊,學校人才培養滿足了企業的需求,勢必減輕了政府的就業壓力,促進了社會的穩定發展。
(四)“旺工淡學,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學生存在抵觸心理。由于學生參加第三學期實踐教學在寒假,占用傳統放寒假時間,因此學生存在抵觸情緒。第三學期開始的第一個月學生處于波動期,新環境的適應困難,出現多名學生更換企業,情緒有波動,雖然通過溝通輔導堅持完成了三個月的實踐教學,但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第三學期開始前的動員不夠徹底,沒有使學生認識到實習的艱辛。
2.學生與指導教師不熟悉給溝通帶來困難。有些第三學期實踐教學的指導教師之前沒有給所帶學生上過課,學生與教師之間不熟悉,沒有打好感情基礎,學生出現問題時沒有第一時間和指導教師溝通,會影響指導教師了解學生情況的時效性。
3.專業導師隊伍建設有待加強。第三學期指導教師團隊存在年紀輕、經驗少、人員少等問題,處理學生問題時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教師團隊缺乏經驗和人手缺乏對開展實踐教學工作的影響巨大,會影響學生情況的及時反饋及處理的時效性。
4.實踐課程設計有待加強。因為學生分布在各行各業,從事的工作與所學專業不對口,同時不同的企業導師的水平參差不齊致使學生之間學到的知識相差大,因此,指導教師有必要通過課程設計改善學生的情況,制訂具體方案,把學生的工作崗位和所學專業結合起來。
(五)“旺工淡學,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
1.做好前期動員工作。教師應該在入學之初和平時教學過程中反復強調實踐教學的目的與意義,運用學生實踐過程中遇到的真實案例進行教學,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使學生接受并樂于參加實踐教學,從而發自內心地認真完成三學期實踐教學。
2.教師加強與學生溝通。由于學院師資隊伍較為年輕,教學管理經驗缺乏,缺乏處理突發事件的經驗。在實習期間多與企業人員保持聯系,爭取在第一時間發現學生的情緒問題。同時,指導教師多與學生家長溝通,及時傳遞學生實踐期間的成果及問題。學校、企業和家長共同努力,引導和鼓勵學生完成實踐教學。
3.積極進行實踐課程建設。目前已經采集大量的第三學期實踐教學的一手資料,包括視頻、圖片、案例等,將其運用在校內教學活動中,并將實踐教學與專業知識相結合,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多結合所學專業,多總結,多反思。
四、取得的成效
(一)學生就業率提高
經過對參加過三年的第三學期實踐教學畢業生就業情況的統計,就業率高達99%,其中32%的學生在就業之初擔任企業中層干部職位。
(二)雙師型教師隊伍壯大
教師在指導學生實踐的過程中需要深入企業了解情況,為教師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下積累教學案例提供機會,激發教師教學改革的內在動力。
(三)校企合作企業隊伍壯大
由于“旺工淡學,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企業用人旺季時輸入了大量人才,降低企業招聘成本,解決企業用工難問題,同時為企業注入新鮮血液,把最新的教學成果帶入企業中,提高企業員工的素質和行業競爭力。
(四)學生收獲頗豐
學生在三個月的實踐教學中平均工資在5000元~6000元,2015年在實踐教學中最高工資高達21000元,不僅減輕了家庭負擔,緩解了生活壓力,更重要的是認清了個人職業發展路線,明確了職業發展規劃,為未來的工作奠定了基礎。
綜上,“旺工淡學,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是三亞城市職業學院對教學改革的嘗試與創新,同時是未來高職高專教育適應社會需求的發展趨勢,實現學生、企業和學校三方共贏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靜,張振筍,容振英,陳卉,高振.應用型高等教育下校企合一,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研[J].文教資料,2015(12):106-107.
[2]蔣曉聰.高職高專旺工淡學培養模式的實踐與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1(24):291-292.
[3]盧勇威.高職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以廣西職業技術學院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為例[J].教育探索,2014(04):70-71.
基金:2016年海南省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HNJG2016-88)。